《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

        《我不是药神》正处于热映之中,这是一部绝对值得花上几十块票钱看的电影,它的主要剧情围绕白血病和特效药展开,在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也揭露了一个存在许久的问题:进口特效药奇贵无比,没钱医治的病人难道只能等死吗?(我不剧透的,没看过电影的读者继续勇敢地看下去吧!)

        白血病,又名血癌,是由于白细胞异常性增生而导致的的一种血液疾病,具体的治疗方式有化疗、骨髓移植、特效药等,这些治疗手段大多根据患者病情配合使用,治疗费用也相当高。我问了一下我爸,白血病至少需要五十万左右才能完成治疗,若复发或病情特殊,五十万也远远不够,可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万美元。可以根治白血病的骨髓移植则不仅需要金钱,更需要运气,找到相配的骨髓并不容易,异体移植也有潜在的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的风险。

       对症的特效药虽能发挥不错的效果,可它们大多进口,价格高昂,故事发生时医保也不能全部涵盖,这导致了掏得起钱的患者可以继续治疗,没钱的只能回家等死。比如说电影中反复提到的“格列宁”,它就改编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格列卫,它在中国的售价为23000--25800每盒(我查了),想要控制病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几万几万的下去,真能吃药吃到倾家荡产。 

        特效药这么贵自有它的理由。这些临床效果好的药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药品研发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出来的,经过了研发、临床试验,确定有疗效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后才终于批准上市,出现在了病人眼前,在这过程中夭折的新药数不胜数,据不知道可不可靠的数据:普通一个公司通常需要花费5亿美元(有一说是10亿)资金,用 12到15年的时间才能将一个新药从试验室走入市场。在5000个临床前化合物中大约只有5个化合物可以进入临床试验,而这5个化合物中只有一个才能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病人,成为真正的药物。药品研发公司希望回本、盈利,他们必须将这些或失败或成功的研究成本分摊在上市的药品上,于是这些特效药的价格居高不下也就不奇怪了。       对症的特效药虽能发挥不错的效果,可它们大多进口,价格高昂,故事发生时医保也不能全部涵盖,这导致了掏得起钱的患者可以继续治疗,没钱的只能回家等死。比如说电影中反复提到的“格列宁”,它就改编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格列卫,它在中国的售价为23000--25800每盒(我查了),想要控制病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几万几万的下去,真能吃药吃到倾家荡产。 

        一如电影中的情节,印度的确有疗效相近但价格便宜几十倍的药物出现,除了白血病特效药,还有治疗丙肝等疾病的药物。说它们是假药吧,它们的确有治疗的效果,并不是谋财害命,但它们总归没有尊重正版药的专利,算不得是真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买不起正版药的病人千里迢迢跑到印度买药,以此来谋求一线生机,由此也真实发生了发生了《我不是药神》中的情节。可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牟利还是救命的简单选择,它其中还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清,特效药这么高的价钱,并不仅仅是为药中的成分付费,更是为研发和运营这款药付费。卖药得来的利润也不是几个奸商分赃(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啦),它们更是会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之中,为市场增添更多更好的药。如果像印度这种不尊重专利的情况泛滥,药品的价格的确能够大大下降,可商业性的医药研发公司却会亏的血本无归,新药的研发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事。长久下去,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但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些付不起医疗费的白血病人难道只能等死了吗?这般两难的问题,到底该怎样解决?电影最后的几句话给了一个明确且实际的答案:入医保,让国家为这些病人承担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他们作为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本就需要社会的关怀,而他们治疗的费用,虽然对小家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但大家还是付得起的。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的医疗保险可以报销诸如白血病等大病的80%。生活困顿的白血病患者不必去遥远的国家买救命药了,他们可以在祖国的帮助下治病吃药。当然,目前社会福利系统尚有不足,我希望国家可以越做越好,我也相信国家可以越做越好。

(我没有剧透哦)

喜欢我的文章的,多多点赞哦。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念起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