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1、行为金融学同传统金融学的差异根不同:传统金融学的根是“人是理性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分析;行为金融学的根是心理学,对市场的分析其实是对人的心理分析。适用领域:传统金融学是对市场的长期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对市场短期的分析,适用于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

2、认知的非理性

  • 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包括:
  • 易得性偏差:人们认知的时候喜欢先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找信息,那些容易被记住的信息更有可能被提取出来,并被信以为真。什么样的事物容易被记住?那些具有可想象性、新近性、显著性和生动性的。
  •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效应在影响人的决策上哪个起作用取决于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如果首因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你又收到一个信息,则可能近因效应就会占据主导。
  •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包括:代表性偏差、小数定律
  • 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包括:
  • 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他是没有自信的;随着信息收集得越来越多,他的能力相应提升,自信就会同步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积累没有上限,能力提升却有上限。最终,人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
  • 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包括:
  • 自我归因:容易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 后见之明:当结果出现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后见之明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感到自豪。在投资中后见之明会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 认知失调: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们会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 确认性偏差:指人一旦形成某种观念,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 神奇式思考:将事物的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3、决策的非理性

  • 参考点依赖:在决策时喜欢寻找一个参考点,并将需要决策的事项与这个参考点进行比较。比如发1万元的奖金会不会高兴取决于你周围的人拿了多少奖金。影响参考点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水平(比如投资时的成本价,历史最高价、最低价)、期望水平(人们心里的预期水平)、身边人的决策。
  • 损失厌恶:在熊市的时候损失厌恶使人不想把亏损变成既定事实,而风险偏好又使人想博一把。
  • 赌场钱效应:当钱来得很容易时,人们会轻视风险。
  • 正确的投资应该是“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出决策。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价格下跌,则立即止损。
  • 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
  •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在投资市场上这类事件的特征是具有很高的绝对收益,但发生的概率很低(也叫“偏度”高)。投资者往往被其绝对损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它发生的概率。比如打新股。
  •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这类事件在做决策时直接被忽视,权重被当做0。比如在投资上自认为是专家,不太愿意相信与先前观念相违背的微量信息,从而选择漠视。
  • 高概率时间被低估:在投资决策中,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典型表现是不重视资本配置。所谓资本配置,是指投资者的资金如何在大类资产中配置。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
  • 高概率事件被高估:高概率事件的权重直接被当做1,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连续概率的决策中。
  • 狭隘框架:我们可以把“框架”想象成相机的取景框,因为取景框的镜头只能呈现有限的角度,所以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它框定的一部分景色,这就是框架效应。(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投资者会逐一查看自选股,这一行为是因为没有将资产当成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当做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的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并据此操作。
  •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频繁清点资产):投资者清点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盈亏,而了解盈亏则是往回看,这样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参考点的影响而发生错误。
  •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会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由于人们对每个心理账户的风险容忍度不同,会使投资者针对每个账户单、独决策,从而导致操作失误,进一步偏离最优总组合。
  • 选美博弈:股票市场就像选美博弈,选什么资产并不取决于你认为资产的价值如何,而取决于你认为其他人觉得这个资产的价值如何。可以多关注股票论坛和评论,这样做不是因为其他人说得更对,而是因为他们的决策决定了股市的价格。

4、典型的交易错误

  • 分散化不足:建议不要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
  • 简单分散化:指的是无论面对什么选择,投资者都会按1/n的比例来“出牌”。 大多数人在挑选哪只股票上花费了绝大部分精力,而这对总收益的贡献率还不足10%。很多人拍脑袋决策的资本配置其实才至关重要。要根据资产的收益、资产的风险和个人的风险偏好进行配置,而不是简单的按1/n比例拆分。
  • 过度交易理论:无论投资者怎样频繁交易,其结果与买入并持有的总收益差不多,但频繁交易会增加成本,所以来回倒腾不如不动。过度交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过度自信。
  • 卖出行为偏差: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处置效应)原因在于人们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厌恶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正确的做法是“向前看” ,出售行为应该与成本参考点及相应的盈利或亏损无关,而是应该向未来看,选择那个未来预期收益最低的。
  • 买入行为偏差:

-追涨杀跌
-熟悉偏差:投资者倾向于重复操作同一只股票。
-摊薄成本偏好:投资者买入已经持有的股票,在某只股票价格下跌时进行补仓,在心理上产生成本不断降低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往回看”。

  • 羊群效应:在概念股的炒作中,真正能获利的只有那些有目的的“领头羊”。不少个人投资者喜欢看技术分析指标并据此行动。如果你觉得观察到了某种信号,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抓住了机会,切记保持警惕,不要成为羊群效应的牺牲者。

5、股票大盘的奥秘

  •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代表意见分歧越大。
  • 米勒假说认为当市场最终达到平衡的时候,股票的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乐观者的情绪,由乐观者获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预期的那样,股价会准确反映投资者的平均预期。
  • 米勒假说的两个推论:第一,投资者的意见分歧越大,股价高估越严重;第二,越是难卖空的股票,股价高估越严重。
  • 利好出尽是利空
  • 博傻理论揭示,长期持有资产,放着不动并不是一个好策略,因为资产的均衡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是被高估的,长期持有就相当于把击鼓传花的那朵花留在自己手上,让自己成了那个最傻的人。
  • 在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中国金融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更加不理性、操作更频繁、交易行为更短期,这会导致更严重的价格泡沫。
  • 要充分意识到长期持有的风险,不可盲目照搬价值投资理念,同时尽量避开放量的股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