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书房与教室间穿行的教研人生》有感

  根据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把握,可将教师的教学从低到高分为三种境界,每一境界又可以分出两个层次,形成从低到高的三种境界、六个层次: (  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1年第9期))

第一境界是经验型教师:教师熟悉教学规范,掌握共性化的教学。

——第一层次,从不会教到能教;(初师)

——第二层次,从能教到会教;(知师)

第二境界是技术型老师:驾驭教学规范,产生个性化的教学。

——第三层次,从教知识到教方法;(明师)——第四层次,从胜任教学到高效教学;(能师)

第三境界是研究型教师:超越教学规范,创造智慧性的教学。

——第五层次,既教书又育人;(良师)

——第六层次,从教以来的智慧到爱的艺术.(大师或教育家)

      参照这个标准,我的境界最多处于技术型教师的初级阶段。那瞬间,我有种成为良师的冲动,就是想成为一位既教书又育人的研究型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尽管可以借助外出培训和网络培训汲取名师的教育理念,与智者对话,但我觉的我是在井底观天。

      我遇到裴光亚老师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书房与教室间穿行的教研人生》。好看的书名吸引着我迫切地翻阅着:“书房只能容膝,教室也不足一分,这是我们享受智慧的地方,也是我们播种希望的地方。我们在书房里沉思笔耕,讨大师之教,攀登着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教室里传道授业,解学子之难,传递着精神文明的薪火,我们没能读万卷书,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阅读学生:学生的作业,学生的心灵。阅读学生与阅读大师相得益彰,因为阅读学生而萌发问题:如何理解数学,如何让他人理解数学;如何发现数学之美,如何用数学之美来感召他人;如何揭示和发挥数学的功能,从而实现发展和完善人的终极目标。以书房和教室为端点的线段,其上的点与整个地球上的点一样多,这是数学的定理,也是我们人生的命题。书房与教室,也就等价于星空与实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穿行在书房与教室之间,穿行在数学与学子之间,穿行在现实的耕耘与理想的憧憬之间。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幸福生活。”

      这段朴实的文字叙述着数学教师的日常,快乐的文字节奏阐述着数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字里行间洋溢着数学教育的乐趣。读到这儿,我对教育所存顾虑已完全散开了,心中更加坚定地认为: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向研究型教师靠近。在平时工作中要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来阅读学生,由阅读学生来进行自己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的设计,尽可能让自已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能自主的学习,形成数学素养。

      在这本书中,裴老师谈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自我修炼的过程。1、关注焦点。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关心学生是否服从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关注情境,就是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关注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2、人格特征。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还有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既要培养能力,又要减轻负担”在考验着我们的同情心。“应试教育问题”的泛滥,其实是因为同情心的缺失。3、兴趣指向。教师应有读书的兴趣,解题的兴趣,对问题的兴趣,对课赏析、优化、设计的兴趣和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这些兴趣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关注学生。”读罢这段文字,我认为裴老师透露出“关注学生”是一位老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关注学生”,我们才会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才会为了一节课教学内容价值的体现,认真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自已也就在“关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这是一个互助的良性循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位学生,认真备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关注审视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让我的每一节数学课尽量都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培根说:“ 读书不是为了发难或反驳,不是为了相信或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是为了找话说和交谈,而是为了掂量和考虑。”

    我会继续阅读这本书,并在阅读中会仔细进行掂量和考虑,寻找书中的“黄金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书房与教室间穿行的教研人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