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一个妈妈说,他们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一周上2次英语辅导班,还有其他兴趣班,每天回家必读英语、阅读认字、做各种习题……
听她说完我好奇的问了一句,孩子有没有表示过压力大?妈妈很自豪的说没有,继而补了一句说“我女儿做这些挺开心的。”
其实,孩子的学习开不开心,取决于父母对待学习的态度。换句话说,让孩子爱上学习是有方法的。
怎样才能真正爱上学习,而不是被迫做学习的机器人?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学专家杨霞老师,在《不抢跑也能超越》这本书中,根据自己30年的从业经验,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帮助家长为孩子创造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倡家长要遵循成长规律,帮助孩子针对性的训练,在关键期得到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练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启发引导孩子,孩子是可以爱上学习,并能把学习当作玩一样。
杨霞老师有30年的儿童心理问题咨询和矫治临床经验,曾任人民大学农经学院心理顾问,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心理顾问,中关村三小心理顾问等。樊登老师说这是一本点亮孩子终身学习的内在力量之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开启科学育儿的探索之路。
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爱的本领
某著名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极大震惊,这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说自己只是想试试狗熊的嗅觉反应。
这不得不让更多的家长反思,教育只要有漂亮的成绩就是优秀么?
这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面对狗熊的痛苦嚎叫居然没有一丝丝心疼和难受,那种冷漠无疑是给十几年的教育来了个响亮的耳光。
是什么导致他失去人的温度?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今天在教育孩子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爱和责任的教育。
愿意为别人付出,体谅和考虑他人的需要,不能妨碍他人的权利,更不要造成他人的痛苦。这是一种能力,是成长中不能缺少的教育,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失去温度失去感知。
其实,生活中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实际上并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那就要注意不能误入歧途。
01.警惕好成绩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孩子,甚至成绩好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特别对待,比如,理所应当的参加夏令营、不用做任何家务。
这些看似的理所当然在悄悄的磨灭一个孩子参与集体交往,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自己和他人感受的机会。
失去每一次实际生活的能力练习,就等于与这项能力说拜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阶段该有的练习机会一旦错过,成长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下等待,前方的荆棘也不会破格消失。
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前提是拥有生活的基本技能活下来,才有机会运用知识走更远更长的路。
正确认识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家长自我调整的必要功课。
02. 时间不要都用在学习上
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才是对的。而越来越多现实案例证明,好的身体素质和和谐的人际交往决定人是否生活的开心幸福。
然而,生活的本领从来不是从书本就可以获得的,它更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中动手练习操作。
换句话说,只有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才能真实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也才会习得对应的应对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警惕总是督促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忽略生存本应习得的本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
03.价值观才是决定孩子做事对错的关键
经常听到说男孩就应该管的严一些,要不然学坏了就不好管了。
家长把孩子是否做坏事归于有没有严格管教。其实,孩子是否做坏事取决于价值观。
作者在书中讲到: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讲道理或给他现成的答案,并且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一次一次的尝试会给孩子不同的答案,也是他形成自我价值观的过程。
优秀的父母,会逐步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独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有个节目,父亲带着儿子在沙漠中行走,炎炎烈日,背着行囊,父亲有意要培养坚毅独立自强的孩子,而他却忘记了孩子的年龄和本能承担的范围。
过于急促的家长会出现情绪的暴雷,这不仅对孩子造成的压力往往比事情本身要大很多。
独立意识和能力是从小在不同阶段有意识的培养出来的,比如,对于一岁的孩子,允许孩子自己吃饭,;两三岁时训练自己穿衣服;五岁开始鼓励做家务;七八岁训练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阶段调整对应的方法。
作为父母,既不能过多担心,凡事代劳;也不能怕麻烦而放任不管。我们要做的是跟着孩子一步一步调整节奏和方法,一起学习成长。
了解每个阶段孩子成长特点,针对性的允许鼓励,孩子既能得到锻炼,父母也不会焦虑。
都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而真正能帮助孩子的不是父母的帮助和庇护,更不是天天被念叨的学习成绩。
父母最最关键的是陪伴孩子在生活中一次次一遍遍的尝试练习,直到它们掌握并能应用自如。
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而是学会放手教会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