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有句名言,生活就是把过去的一个个点,像珍珠一样串成线。这句话也以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理解,我理解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你过去的某个努力,将来会在某个地方给你带来回报。乔布斯说这番话的背景,正是基于让乔布斯受益终身的 “通识教育”。他在年轻时不经意学习的美术字体,对后来苹果公司产品美奂美伦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你也关注孩子的通识教育,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儿童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现状和关键方法。

1—什么是通识教育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和别人沟通过程中,脑海中会突然蹦出来一些你很久以前读过的书中某句话,如果不是在此时此地的触动,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话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通识教育给人们意识留下的东西,很多时候都会像这样发挥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译自国外的称呼“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是融合的教育、联系的教育、全局的教育,包含了对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以及方法论的培养。它倡导淡化学科壁垒,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探险精神。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如果你对上面这种抽象的描述不太理解,那我们换个角度,用佛教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遮诠法”来解释一下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功利性的教育,不是学了就马上应用的技能,而是丰富孩子们的思想底蕴。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们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2—为什么要开展通识教育?

       盲人摸象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都是在盲人摸象吗?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高学历人才,甚至一些头戴无数光环的专家,对世界的认知和评判,很多时候也在用自己的主观体验代替客观存在。专家与大众对世界真相的理解,本质上都是主观的、片面的,某种意义上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陷入虚无主义,认为学习无用。事实上,学习是人类唯一能够跳出盲人摸象局限的途径。每学习一门新领域的课程,就相当于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维度,就能更接近事物真相。请注意,这里说的学习,指的是增加认知维度的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某种意义上,人们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认知维度。就像小说《三体》所描述的,来自外星的高维生物对人类实施降维打击,把一颗三维世界中的鸡蛋大小物质,降解为二维世界的平面,就能变成面积无穷大,足以包裹整个地球。爱因斯坦也说过,在球面爬行的一只蚂蚁,永远也不会知道球面不是平面的,因为它对世界的认知接近于二维平面,无法理解三维的球面。

       通识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进入21世纪,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据统计,2017年人才需求排行榜靠前的许多职业十年前根本没有诞生!

       面对大势将至,未来已来,唯有夯实孩子的通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可迁移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变化越来越快、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时代。

3—通识教育的现状

       从19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到了20世纪,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也被世界公认为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但是通识教育目前的最大困境依旧是“通识教育缺通识”。也就是说,尽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对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依然莫衷一是。

       相对而言,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起步早,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通识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获得本科学位,需完成124学分。其中包括主修或集中的专业课程要求(主修学分要求因专业而异,如物理学专业要求41学分,哲学要求30学分),以及如下核心课程要求:文学人文(2学期共8学分)、当代文明(2学期共8学分)、艺术人文(1学期共3学分)、音乐人文(1学期共3学分)、大学写作(1学期共3学分)、外语(4学期)、科学前沿(1学期共4学分)、科学核心课(2学期共6学分)、全球化核心课(2学期共6学分)、体育(2学期共2学分)。

       芝加哥大学本科生毕业要求修满42门学季课程,其中包括通识课程15门,主修课程9至19门,选修课程8至18门。共同核心课程指,学生必须在一二年级修满15门分别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的学季课程,具体如下:人文、人类文明、艺术必选6门,自然科学和数学必选6门,社会科学必选3门。

       哈佛大学每年度共开设通识课程185门,分布在审美与诠释的理解(共34门)、文化与信仰(共38门)、实证与数学推理(共9门)、伦理推理(共20门)、生命系统的科学(共12门)、物理宇宙的科学(共17门)、世界中的诸社会(共34门)以及世界中的美国(共21门)等八大模块之中。

       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比如笔者孩子所在的十一小学就开展了多年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不过由于这方面研究起步晚,总体上还处在摸索阶段,各个学校全科教育都是使用自编教材,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差异很大。

4—儿童通识教育的关键

       笔者非常认同通识教育的理念,希望孩子将来走出大学校门,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一定是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内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学校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实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开展儿童通识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何况很多老师都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有些老师本身素质就不全面,还达不到博雅的标准。就像有人戏言,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当初不如自己的人去教养呢?这话虽然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作为家长,不能把孩子教育一股脑全推给学校和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产物,在孩子成长教育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位一体的。特别是孩子年龄越小,家庭的影响比重就越高。而且家庭的影响关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乎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软实力恰恰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蕴藏的内涵。

       笔者一直对孩子成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致力于按照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在儿童通识教育上,总的体会有三:

       一是循序渐进。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爱的本质是关心、责任、尊重、认识,真正的爱是使孩子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我们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以为是的方式爱孩子,导致不知不觉拔苗助长。很多家长也在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让孩子听名著、科普、历史等通识课,觉得自己孩子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就会以此为荣,洋洋得意。或者总想让孩子提前学更多知识,显得自己孩子更优秀,更容易被名校“掐尖”选拔。可是仔细想想,这些知识在网上触手可及,提前掌握碎片化的陈旧知识,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一般的知识,都是“格物致知”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比如知道了一些历史事实,并没多大卵用。重要的是分析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对未来的启示。

       笔者始终反对孩子上奥数等培训班,却对孩子的通识教育高度重视,抓住机会就想给孩子讲授各种知识,不知不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让孩子觉得老爸太啰嗦。我及时用内观的方法反省自己,觉察到自己过于着急的欲望。比如孩子上二年级时,我让他看世界历史故事,结果孩子不喜欢看。后来想想,其实是这种知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很多知识的学习,家长大可不必匆忙,就像孩子走路,10个月以内的婴儿怎么训练也走不好,过了一周岁就自然会走路了。如果不顺应规律,提前学习,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反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是重视阅读。家长对通识教育容易存在误解,就是把记忆看得比思考更重要,把知识看得比精神更重要。真正的通识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各门知识都学一点,不是机械堆砌而成大杂烩,而是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通权达变,通情达理。要实现全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高质量的阅读是最佳途径。

       现代脑科学揭示,人的大脑由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理性脑三部分构成。人类与动物的核心区别是只有人类存在理性脑,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也是理性脑发育的差别。身体躯干的训练,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实现。然而人类理性大脑的训练,最佳途径是阅读。因为思维的本质是各类概念的勾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词汇是很有限的,阅读则能够把成千上万不同的词语构成的概念持续地滋养理想大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种观点,聪明的人就是大脑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概念,并能够随用随取。

       三是加强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的成长,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作为家长,除了要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更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游学、参观博物馆等,亲眼、亲手、亲耳去观察、去感知、去学习。现代学习理论有一个金字塔模型,在塔尖的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笔者之所以致力于组织儿童开展名著伴读,就是为了克服孩子们“独学而无友”的弊端,通过打造高度认同、共同发展、深度联结的青少年学习成长共同体,让孩子在经典名著阅读和游戏、思辨等实践中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成长为一个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