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主讲老师: 蜜读团队

他们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们心怀阳光、执着勇敢;他们是文学的信徒,书海里的书虫, 梦想的践行者。志在开发让人更轻松、更简洁、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讲读书方法的书,也是我向大家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向那些觉得自己读书方法还不够理想的朋友。作者艾德勒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了解到这一点,你就可以相信他能写出一本较好的关于如何阅读的经验之谈。

美国教育界认为,指导年轻人阅读,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欣喜的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的书,无论何时遇到, 都不晚。

梁文道在推荐这本书时说,艾德勒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这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说法。他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处在哪个水平,哪些书该用什么方法阅读。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一个人读书,不是说他逐字逐句地念过一遍就能叫做“读书”,那顶多算是翻书。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读书同样如此,“读过了”和“读懂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读懂了”和“做到了”之间,也有一段距离。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一个如何才能“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至于能否“做到”,这需要看一个人的执行力,以及他的实践精神。

与其说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 的时代,如何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资本。

阅读是一门艺术,在于尽可能地掌握获得每一种信息的技巧。

因此,阅读就是学习,一种自我发现型的学习。在这里,作者给阅读下了一个定义“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点也类似于学习的过程。

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的差异在于老师的出席与缺席。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编者感悟: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绝大部分经受的都是指导型学习,因此,一离开校园,往往就离书本很远了。甚至很多人很多年,除了消遣性阅读,却很少碰 过一本真正的知识性读物。或者说,一看有深度的书,就会昏昏欲睡,这是与从小的习惯有关,也与没有经受过阅读的训练有关。

阅读的四种层次,大部分人都处在第一层次,那么你呢?

前面提到过阅读追求的目标:消遣、获得资讯或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一个人的阅读方式。

至于阅读的效果则取决于努力程度与技巧。

当我们开始学习阅读的技巧之前,首先得简单了解阅读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基础阅读。简单的说,就是认识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话究竟在说什么。通常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第二层境界:检视阅读

特点在强调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最短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读什么 APP 的书摘就是属于检视阅读的一种形式)。

第三层境界:分析阅读。重点在于如何把一本书理解、消化、吃透。分析阅读是一种优质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这也是本书最着重强调的部分,这其中会有大量的技巧可以运用,你也会在本书中学到。但是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仔细去精读。

第四层境界,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主题阅读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某个主题的多本书。主题阅读涉及的方面非常多,甚至需要架构出可能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出现的主题分析。这种阅读方式非常复杂,同时也是最系统化的阅读,对读者来说,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这种阅读最有助于我们获得结构性知识体系。

这四种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因此,基础阅读包含在检视阅读中,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又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再来看一看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基础阅读的能力,大多在孩童时代就已经完成。

检视阅读才算真正的开始阅读,检视阅读共分为了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去读。在超信息的时代,花最少的时候,去判断与挖掘想看的资讯,就需要用到检视阅读。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的方法:先从“书名”,“副标题”,“序言”,“目录”,“索引”开始。然后再从目录里挑选几个你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章节来看看,最后一步就是把书打开随便翻翻,随便挑一些阅读一下。

粗浅的阅读方法: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遇到有难度的书,或者不易读的书,或者在读时会碰到干扰事件,甚至我们本身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些都会导致我们读了一小半就放弃了。

这时候,粗浅的阅读方式就会特别适合我们。它的重点是,不要停顿,遇到难点,先略过, 忽视掉。快速的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易于理解的地方,停留与倒退,是阅读最大的障碍。

不管理解或者不理解,读完了,能让我们获得阅读的快感。只有读完了,才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借助阅读的快感,能让我们的阅读更为畅悦。

如何做一个有追求的读者

在阅读的时候,人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昏昏欲睡,一种是清醒的状态。前者比后者更容易。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读者,我们必须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带着阅读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才会有收获。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四个基础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必须去尝试回答的问题。

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要能抓住这本书的主题。

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到这本书的主要想法、声明、论点。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是一些有用的资讯?或是启发了你?或是契合了你以前的经验? 再或者是让你以前朦胧的想法更加清晰?

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有追求的阅读者。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就一本书而言, 付钱购买的动作只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写下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笔记。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 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写下想法或者不同的意见。

做笔记时也会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你会用哪一种方式做笔记,完全依你阅读的层次而定。

结构笔记:理出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在说些什么,是本什么样的书。这种笔记法一般是在检视阅读运用。

概念笔记:记录一些准确性观点、结论,或不同的想法。一般运用在分析阅读中。

辩证笔记:将不同的书中的不同观点、结论、你的想法单独记录下来。一般运用在主题阅读中。

通过记笔记,与作者对话辩论,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消化一本书籍的精华。分析阅读的前四个规则及如何透视一本书

不同的书,阅读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阅读之前就知道。

主要的分类法,一种是虚构类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论说类作品又分为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

任何一本教你该做什么,或者如何做什么的书都是实用书。(哪怕你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里的观点一点也不实用,只要它尝试说服你要怎么去做,这样的书都是实用书)任何一本指南类的书都是实用书,实用书常常出没在经济、政治、伦理等类别书目里。

而理论类的书重点在于传播知识,即陈述“什么是什么”,比较常见的是历史、科学、哲学、数学等。

知道如何分类,这对我们自己理清读书的目标与用什么方法入手去读是很重要的。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骨架,而分析阅读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出这副骨架。这里就涉及到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说, 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不能满足于一个模糊的概念,阅读论说类的书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录等部分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有些书直接找答案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是: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并说明他们是如何按照一定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品,它也同样具备艺术品的整体性与复杂性。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集合,还会有完善的架构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当你已经熟练地运用第二、三这两个规则,你就会发现你对整本书的方向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要提到的是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把这四个规则连接在一起,就是:你需要在书中找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哪个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被论述的?剩下的问题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论性的?哪些又是实用性的?

实际上分析阅读的前四个规则是检视阅读更深层次的运用,做到这些,你基本上就已经透视了一本书。

编者感悟: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或者是记笔记,这些都是行动派,也就是行胜于言。正如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一生?在这本书里会反复提到一点,凡是实用性的书,理论性知识只是指导,而真正的收获一定是来自优良的习惯与行为。

分析阅读的后四个规则

如果说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是在找出一本书谈些什么,那么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则是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第五个规则: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首先,什么样的字才算重要的单字呢?在这里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帮助寻找这些单字。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些重要的单字,往往就是最让人头痛的字。因为这些单字在生活中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在书中它往往被用于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比较上下文来推敲这些重要的单字,直到确认你理解的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第六个规则: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我们同样可以运用找到单字的方法去寻找这些句子。当我们找到了关键句,那么如何确定我们真的理解了它的主旨呢?作者在这儿给出了两种测试方法:1、“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要你就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是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出一些小小的改变,那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这句话。2、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者与主旨相关的某种经验?

第七个规则: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从相关句子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础论述。但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论述可能出现在句、段,甚至段的集合中,更何况,每一本书都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因此可以用另外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可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

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是什么。

第八个规则:经过前面的积累,你可以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好的阅读更像是一场对话,只有完成了这场对话,才算是完成了一次阅读。

这种对话也不过于随意,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分析阅读的第九条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读懂了。

当然,也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就象分析阅读的第十个规则所说: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就像反对他一样,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准备。

要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明白第十一条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判前, 都要找到理论依据。

事实上,关于反对作者的具体步骤,本书作者艾德勒还给出了更细节的方法。秉持着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并不带偏见的原则,你可以运用以下概念向你反对的作者说明:

1、你的知识不足。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出这样的评论。而且,要支撑你的论点,你需要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点。

2、你的知识错误。如果要这样评论,你必须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行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撑你的论点。

3、你是不合逻辑的。这就说明作者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是缺乏连贯,另外,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评这两种问题,读者一定要能列举出精确的证据, 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亮点。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最显著的缺陷就是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然而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评论一本书,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作者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至此,我们完成了分析阅读的所有规则,但是作者也强调了这些规则是理想化的,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用这种方法去读每一本书。无论如何,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你是一个好读者,应该达到你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

阅读有各种层次,书藉有各种分类,同样,不同类型的书藉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本书的阅读方法,针对的不是消遣性读物(事实上消遣性读物也不需要阅读方法,认识字就行。),

更多的是针对论说性作品。

而论说性作品主要分类两大类:实用型作品与理论型作品。两种作品—前者是有关行动的问题,后者只和要传递的知识有关。

如何阅读实用性书

实用性书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

当你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赚钱谋生时,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或影响别人的书,虽然可能建议你很多事,但却不能替你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捷径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你自己去赚钱谋生才能解决。

实用性的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行事规则,如自我管理类的书,行动指南,再如本书等。另一类实用书主要是在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如许多伟大的经济、政治、道德巨著就属于这一类。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一本书中,同时可以找到原理与规则。

在阅读一本以规则为主的书时,要找寻的主旨当然是那些规则。阐述这些规则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叙述句。作者可能会用原理来说明这些规则的可信度,或是告诉你一些实例,证明这些规则是可行的。

阅读实用性书时,你是处于被说服的角色

当 你在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你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以原理为主的书要比以规则 为主的书还要难回答这两个问题。在这些书中,目的与方法可能都不很明显。但如果你想要了解与评论实用性的书,就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不想被宣传所困惑,就得了解宣传的内容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真正读懂了一本实用的书,他知道这本书的基本共识、主旨、论述是什么,就能觉察出作者的雄辩。你会觉察到某一段话是“情绪用字”。知道自己是被说服的对象,有办法处理这些诉求的重点。你会想: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用吗?真实吗?与我何干?

赞同实用性书藉之后

你是接受呢,接受呢,还是接受?

接受之后,你是照着做吗?在之后所有的事,决定你取得有多少成效,不在于你读懂多少,

而在于你的行动与优良的习惯。

编者感悟:目前市面上大多的畅销书都是这类实用性的书。因为这样的书太多了,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或者行为的指导规则,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论述与建议,因此编者感 悟有两个建议, 一是用检视阅读将这些书先筛选一篇,二是在读这类书时,因为往往这些书藉,都是雄辩与诱惑性,可能会引起某些读者的反感,在读之前,建议是 用一种空杯心态,再采取批判性选择,可能更好。特别赞同书中的一句话: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你会读小说吗?

想象文学一般指的是小说、戏剧或诗歌等。

阅读想像文学的问题比阅读论说性作品的问题更为困难。然而,比起阅读科学、哲学、政治、经济与历史,一般人却似乎更广泛地拥有阅读文学的技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然, 也许很多人只是欺骗自己有阅读小说的能力。这个涉及到美学、文学理论等比较复杂的因素, 这儿不一一论述。

之前我们谈的都是主动阅读,不过对于想象文学,我们可以暂时回到被动状态,因为我们需要深刻的思考,但也需要适当的娱乐,想象文学能带我们暂时逃离现实,进入到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中。

有关想象文学的阅读技巧,要从否定的指令开始: 一、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二、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三、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简单地说,我们在阅读时,要尽量去感受想象文学带给我们的感性经验,弱化理性分析,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如何阅读小说

对人类而言,小说或虚构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其中一个理由是: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

作者给你阅读故事书的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理想上来说,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但是对忙碌的人来说,要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过,要达到这个理想,最接近的方法就是将阅读一篇好故事的时间压缩到合理的长度。否则你可能会忘了其间发生的事情,也会漏掉一些完整的情节,最后不知道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了。

有些读者碰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小说时,会想把阅读的时间拉长,好尽情地品味,浸淫在其中。

在这样的情况中,他们可能并不想借着阅读小说,来满足他们对一些未知事件或角色的了解。我们的建议是要读得很快,而且全神投人。我们说过,最重要的是要让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发生作用。这也就是说,让角色进入你的心灵之中,相信其中发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在你了解一个角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之前,不要心存疑虑。尽量试着活在他的世界里,而不是你的世界,这样他所做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除非你真的尽力“活在”这样的虚构世界中,否则不要任意批评这个世界。

遇到大部头这样的小说巨著怎么办?

在遇到一些大部头的小说时,先不要急着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大堆的记不清的名字,这些都会对我们造成阅读障碍。先跟着情节走,忽略那些边缘人物或者次要人物,继续读下去,读下去,完成这部小说,你才会感受到这些大部头小说的厚重与凝实。

以《战争与和平》为例,许多读者开始阅读这本小说巨著时,都会被一堆出场的人物所混淆了,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又陌生得不得了。他们很快便放弃了这本书,因为他们立刻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搞清楚这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

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

编者感悟:小说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我们喜欢一部小说,或者是写出了我们难言的境遇,或者是契合了我们的心境,或者是晃乎的另一世,更或者是他写出了我们的期望: 我们总是怀疑生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好人受苦,坏人却成功?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为什么,但这个事实让所有的人焦虑。在故事中,这个混乱又不愉快的情况被矫正过来了,我们觉得格外满足。

如何阅读戏剧

一个剧本是一篇小说、故事,同时也真的该像读一个故事一样阅读。

不过,剧本相对于小说、故事,戏剧其实是一个尚末完成的作品,只有当它搬到舞台时,它才能真正完成。相对于小说,剧本没有更多的背景知识与情节和心理描写,因此,戏剧更需要读者的主动阅读。

在读这样的作品时,你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是假装看到演出的实景,读者必须自己提供那样的虚拟演出。因此,一旦你发现这个剧本谈的是什么,不论是整体或部分,一旦你能回答有关阅读的所有问题后,你就可以开始导演这个剧本。

大部分的剧本是不值得读的。

大多数剧本是不值得阅读的。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剧本并不完整。剧本原来就不是用来阅读的

—而是要演出的。

却只有极少数的伟大剧本: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戏

剧,莫里哀的喜剧等。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包含了人类所能表现的既深刻又丰富的洞察力。如何阅读诗歌

诗是要读出来的。

谈到诗,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读不懂,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仿佛捕捉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作者认为,关于诗这种艺术作品,像小说和戏剧一样,阅读的第一个规则是要一口气读完,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第二个规则是重读一遍,并且大声读出来。

作者提到有些诗歌有韵律之美,有些诗歌的情感隐藏在冲突之中,有些意象是在修辞语中, 当你大声朗读这些作品时,你才会注意到你平常忽略的地方。

例如,我们读一读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诗

《葬曲 》

啊,我们抬着棺木,

啊,一个灰蝴蝶领路······啊,你死了的外乡人,

啊,你的葬村已近。 啊,你想歇歇该多好, 啊,从摇篮忙到今朝! 啊,没有墓碑!

啊,种一向日葵。

啊,今夜原野上只有你一人,

啊,不要怕,太阳落了还有星辰。啊,我们的妻子们在远远的叫喊, 啊,我们回去了!我们回去了! 是不是读起来才会特别有诗感?

如何阅读历史书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也有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明兴替。可能没有任何文学作品能像历史一样影响人类的行为。历史是人类时间长河中 一浩大的舞台,舞台上灯光明灭。可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龙应台说,她二十岁以后,不再相信历史,可能是觉得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给我们提 出的一点是:历史更偏向于小说, 而不是科学。因此,我们在读历史书的时候,大可抱以怀疑的态度,因为我们读历史的目的无非两种:一是明白真正发生过什么,二是分析这些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没有人有上帝视角,可以明确的知道过去真正发生过什么,哪怕是历史作者尽可能的客观, 他也无法全知全能。每一个历史学家,在写历史时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者 模式。他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像是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编纂出适合他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 导所发生过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你在读历史书时,最基本的认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运作的是哪一条路。

比如,黄仁宇写历史就是一种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就是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 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再如许倬云则是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

知道一本历史书写了什么,不写什么,从哪个方面入的手,这样你读起来才会特别有收获。

对于阅读历史书,作者的建议是:1、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2、阅读历史时,不仅要知道发什么了什么事,还要知道原因。

编者感悟感悟:读《史记》时,我们可以相信刘邦与项羽都看到了秦始皇出游,但两人的感叹,刘邦的感叹是: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则感叹:彼可取而代之。一个显得有王者风范, 一个是霸气侧漏。这些感叹只不过是司马迁根据历史人物性格的猜测而已。孰真熟假?

如何阅读传记

传记是一个真人的故事。真人的故事未必就是真实,阅读传记时,也会遇到和读历史书一样的问题,

作者把传记分成以下几类,一是定案本,定案本的传记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读定案本完全可以当历史书一样来读。

二是授权本,这种传记通常是由继承人或者传记人物信任的朋友来写。对于授权本,读者必须了解作者可能会有偏见。

还有一种是自传,顾名思义,这是自己所写。在读自传时,要担心作者有可能会陷于“感情谬误”。也是说,作者在写一件过往的事时会受自己的情感因素个人爱憎而影响对事件的判

断与记述。 如何阅读新闻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能是每时每刻发生的当前事件,而我们获知这些讯息与资讯的来源是新闻。对于阅读新闻,也是当前事件,最重要的是谁在写这篇报导,他写作的心态是什么。

这个作者想要证明什么?他想要说服谁?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他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是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的集合。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终结了那些长线的深入的思考。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因此,作者建议在阅读新闻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要小心翼翼。可能在新闻与资讯的背后就是一条条的利益链。

如何阅读文摘

对待文摘,我们要区别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获得理解而读。

获得资讯而读,文摘已经帮我们把分析阅读做了一部分,它为做了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将核心的资讯分解开来,然后以比较少的文字传达出主题。

获得理解而读,对于经典书藉,浓缩的惟一功能就是激励我们去阅读原著。对于一般书藉, 浓缩完全是可行的。

作者提出,对于文摘,在经过专业浓缩过的句子中,读者更要能读出言外之意才行。因此, 阅读文摘,有时是最困难又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种阅读方式。

如何阅读科学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在 19 世纪末以前,主要的科学著作都是写得门外汉读的。在科学还没流行起来的时候,科普是科学家最喜欢做的事,而现代的科学著作,很少有专门针对门外汉的作品了,或者说,他们干脆不想让门外汉读懂。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在其他的领域中,只是科学的领域更严重一些罢了。今天, 哲学家也不再为专业的哲学家以外的读者写作,经济学家只写给经济学家看,甚至连历史学家都开始写专业的论著。

因此,作者在对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著作时的建议是,阅读 19 世纪未以前的作品。理由很简单,一是你能读得懂,二是阅读这些书只是为了了解科学的历史与哲学,透过怀疑的眼光, 而释放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心灵。

对于科学著作的阅读,我们要比阅读其他读物更主动,更全神贯注,最好拿着笔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在阅读时,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些基本的术语和符号,作者会在它们刚出现时进行简单解释,如果我们能理解并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几乎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学的历史,除了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能自己做实验,以熟悉书中所谈到的关系重大的实验。经典实验就跟经典作品一样,如果你能亲眼目睹,亲自动手做出伟大科学家所形容的实验,那也是他获得内心洞察力的来源,那么对于这本科学经典巨著,你就会有更深人的理解。

关于科普书

阅读科普书可能是获得关于科学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为广泛的大众而写,阅读起来并不难,而且有些书可能更有趣味些。

如何阅读哲学书

可能很多人觉得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哲学一直未曾远离过。任何人的孩童时代, 都是离哲学最近的时候。小孩经常会问一些伟大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 存在?宇宙为什么叫宇宙不叫别的?你看,这些都是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回答的问题。哲学看似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系统化,实质上伟大的哲学家总是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

哲学所思考的问题,都是最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他提醒我们时常要反思,关于生活,关于生存,关于我们周围发生的或悲或喜……

阅读哲学书,首先我们要明白两种不同的哲学领域。一种是属于理论与思辨型的哲学领域。比如,我们探讨的关于存在与发生,我们真的存在吗?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别在哪里?是存在于心灵,还是存在于现实?另一种哲学是探讨应该做或者探寻的事有关,我们这这是隶属于哲学中的实用的部分,更正确来说是规范哲学。这一类哲学规范的书基本上关心的是所有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像过好生活,或组织一个好社会。比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你想清楚善恶对错之分时,你已经深陷哲学的迷思中了。

读哲学书,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哲学著作的五种论述方法

1.哲学对话:如柏拉图的《对话录》,这样的风格是启发性的,旨在引领读者自己去发现事情。

2.哲学论文或散文: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这样的作品一般是由哲学家直接人去叙述自己的观点。

3.面对异议:如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种风格结合了提出问题与面对异议的两种形态。在这儿哲学家不再是孤独的思考者,而是要在智力市场上,接受对手的挑战。

4.哲学系统化:如笛卡尔、斯宾诺莎所著的作品。笛卡尔的《伦理学》是用严格的数学方式

来表现的,其中有命题、证明、系理、引理、旁注等等。

5.格式形式: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样的作品以简短如谜的句子面世。用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宵,是大的好处在于有启发性,但这样的形式也有缺点,因为这样的形 式完全没法论说,作者就像个撞了就跑的司机,他碰触到一个主题,谈到有关的真理与洞见, 然后就跑到另一个主题上,却并没有为自己所说的话作适当的辩解。

哲学是帮人回答问题的,部分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但这些答案是他的答案, 那些智慧是哲学家的智慧,因此,在阅读哲学书时,你要做的是,运用你的思考,厘清你的思绪,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回答这些问题。

阅 读哲学书时有些经验可能帮到你,一是需要特别注意哲学作品的一些原则与观点,你可能不同意这些观点,但是也不妨假装相信。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 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二是在阅读哲学时, 要能回归生活本身,哲学讲的都是来源于生活本身的经验。 你也会有这些经验与体会,也可以象一个孩子一样提出问题,然后象一个哲学家一些以成熟而睿智的观点来回答。

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问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实在,而且要理有据。

最后,提一点关于如何阅读神学与经书的建议,神学与经书也是哲学的一支。

这类书是一本或唯一的一本正确的读物。阅读这类书的原则是,你要相信,绝对相信。假如你不相信,请参考前面的准则。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观念与术语几乎渗透了所有我们今天在阅读的作品中。社会科学读物包括的类型也有很多,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这一类。阅读这一类读物,既容易又困难。容易的是社会科学的观念与术语几乎渗透了所有我们今天在阅读的作品中,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平常所获得的资讯大多与他们 有关。困难的地方在于一是很难给一些术语下一些准备的定义,比如心理健康、经济萧条,对这些语言我们可能糊糊乎乎大致懂一些,如果给他下准确的定义又难 了。

另一方面是一本社会科学读物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混杂性的,在经济学中又会包含社会学, 在心理学又会包含人类学。因为社科问题所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非常广,所 以我们将会运用到更高境界的阅读方法——主题阅读,也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作品来思考这一问题。比如,我们想知道民主是怎么产生的,就得从多方面入手。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也称之为比较阅读。前面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而主题阅读则是针对一个主题进入深入而广泛的展开探讨, 在所有阅读中,主题阅读是最复杂也是最系统化的阅读,也是对于读者来说,最有收获的一种阅读。

前面说过,很多社科的书藉,都需要用到主题阅读,实质上,一些社科类的文献或者论文就是用主题阅读的方法写出来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将一本我们读过的社科类的书藉或者论文,在书的后面都会有一长串的引用出处与参考文献。主题阅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写论文。

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一是确定你的主题,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确定的主题越明确越好, 比如主题是,爱。但爱的定义太广泛了,万事万物中,无不存在爱。动物之间的爱,人类之间的爱,男人与女人之间爱,主题越广泛,你需要浏览的书藉越多,可能达到几百本的著作。因此,主题阅读的第一要素是需要细化你的主题。

二是运用检视阅读,快速略读或者速读这份书目的书,确定哪些书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前文说过,阅读的层次是渐进包含的,因此之前学习的阅读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检视阅读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主题阅整体概念,也能更省时间, 节省精力把书目设计在合理而有效的范畴之内。

在完成准备阶段后,我们可以进入正式的主题阅读了,进入主题阅读,有五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步骤一:找到与主题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所关心的重点是你的主题,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因此你只需找到这些书里对你研究的题目有帮助的章节,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运用检视阅读找出这些最相关的章节来精读。

步骤二:根据主题创建出一套属于你的中立的词汇,带引成者与你达成共识。

在 主题阅读中,你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每个人都会自己的模式或者对概念的定义,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建立共识,用你建立的这套词汇来诠释这些概念。比 如,关于知识的定义,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对于知识的定义,甚至现代对于知识的定义各有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你的话语体系把这些统一起来。

步骤三:理清问题,列出答案。

每个作者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列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研究性的回答。这个时候,就必须以自己建立起来的不偏不倚的主旨,列出这些问题与答案。

步骤四:界定主现及次要议题。

在我们基本理清需要解答的问题之后,我们要对议题做最后的界定以及确认议题。在不同的书里去寻找答案时,我们会发现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会有各式各样的意见,有些还可能因为觉得这不称之为问题而没有给出任何解答,因此我们要理清这些争议,确认我们要真正详细分析的议题。

步骤五:分析讨论。

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通过分析讨论,找到你所要了解的主题的答案及依据。

在主题阅读中,作者还强调了两点: 一是保持客观的必要性

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阅读偏见及理解,读者只有采用不断回头参阅原文的方法,来尽量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

二是有效使用主题工具书

在主题阅读中,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否则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在寻找相关书藉与篇章的时间,远超过其他步骤所需时间的总和。因此,你需要善于利用工具书,来帮助你找到这些书。比如 1940 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这套书,包含了三千种话题或主题。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

针对同一个主题,主题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作者与书藉中收集出来章节,从而帮助我们对整个主题的理解。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了阅读的目的与意义。

如果你的阅读的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就不能是措到什么书或者文章都读。我们不反对娱乐化的阅读,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让你的心智真正得到成长。

读书和人生一样,有时选择比过程更为重要。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也不是阅读量越大越好, 作者认为,只有一些经典的书,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心智的成长。有些书,甚至能和我们一起成长。

读什么是重要的。

有很多人在说中国人的阅读量很少,这话也对也不对。很多时候不是阅读量少,而是有质量的阅读不多。在竹简飘香的年代,能会有多少书?古代的老子、庄子、孔子读了多少书?可以说,在我们读完大学四年的时候,很多人的阅读量都超过了古代最牛的大学问家。

在纸张泛滥、信息充塞的年代,一个谎言的出现,需要几十万字去证明这个谎言的真假;纸媒报纸新媒体产生的文字垃圾超过了任何一部经典名著。

民国时期的文人,敢说能把唐以前的绝大部分书都读过,那是整整三千年的历史啊。现在的人呢,没有任何人敢说今年所有的书都读过。

有价值的书,并不多,每个人都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单来。然后把这些书读透、读薄。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藉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读书过程,就是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

有些书能伴随着你一起成长,这样的书是最值得珍藏的。有些书是属于最高层次的书,这样的书能伴着随着你一起成长。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是一本伟大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实用类的书,对于任何一本实用类的书,如果你觉得它有用,或者能接受他的阅读方法与理论,读完这本书,不算是真正的完成。你所要做的是用学的知识与理论去指导你的阅读行为。

再强调一次,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一个古老的测验,可以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

上一个世纪很流行的测验: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做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这样的测验会有些奇怪,在某种程序上,我们都跟被放家逐的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好了,大家可以将这样的书目列出作为回贴,并就其中的一本书,做一个分析阅读。你做好挑战的准备了吗?

拓展思考:

1.阅读有哪四个层次?

2.你经常用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3.你会因为一本书难读而放弃吗?请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将以前放弃的书再读一遍。

4.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可以尝试将读过的一本书写写读书笔记,看看有什么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读]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