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卤粉加个蛋
村上春树说,不喜欢的东西怎么样都坚持不下来。
如果我拿这篇文章去卖钱,肯定会被批评的一无是处,甚至没有人会回应你。通常后者居多。
我觉得我是喜欢写字的人,我总是需要偶然的、持续的输出一些文字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我以为这是写字的天赋,其实这只是自我无法平衡本我与超我的另一种表达。
开始我并不知道,于是我尝试去投稿,半个月拿了两千多稿费,第二篇文章阅读量10万+,后来又被删。所有这些,当时我都很意外。
写稿的半个月我常常写到午夜一两点,白天不敢睡午觉,等着编辑随时call我。半个月一直处于兴奋与紧张中,不断的去关注阅读点击量和留言板。
我一度以为自己上了道,月底突然决定下个月月初去旅游,临时买票去了北京。当时我的体验师说,或许你在逃避什么。我觉得他在说笑话。
旅途回来以后,8月、9月,现在10月即将结束,我一篇稿子都没有投出去。这期间我一直过得很焦虑,在窘迫的经济条件之下,报名参加了人生第一个我嗤之以鼻的写作班(我一直觉得写字这样的东西不是学的来的),获得了一些资源和技巧。
我以为我收获了一些“技能”,当我再开始动笔时,我发现我写不出东西了。
原来那半个月写的内容,我已经忘了是怎么写出来的,到现在我还是很感谢当时的编辑对我的指导,当然还有建议。但那几篇文章似乎掏空了我的内心,让我以为我积蓄几十年丰富的情感不过寥寥几千字。
在焦虑的几个月里,我发现了我对人性的了解那样粗糙,知识的累积那么浅薄,很长时间我不敢直视自己。彷徨中断舍离整理书架时,看到堆满了大半个书架、只在扉页写了名字的、染满灰尘的“旧书”,我面红耳赤。
在这时,我还是觉得我对文字是充满热情的,只是有一些方式我不喜欢。比如,把他作为一个商品推荐。如果文字不是来自于本能,包裹着漂亮的盒子和包装纸,他真的能让其他人去购买吗?这样的文字真的是文字吗?
我挣扎、也很痛苦,如果我写出来的东西无法感动我自己,真的可以感动别人吗?那样的文字真的可以传递我的情感吗?看的人真的能接收的到吗?很多时候能稍微合理化焦虑的理由是,我告诉自己,我还没到境界。
彼时,当看到一个热点,出现了一系列的热点文章,我开始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就像现在当我在打下这些字时,我都能感觉到手指尖发热,胸口堵塞的难耐。
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文章就真的是好文章吗?大多数人觉得都是对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对此我产生深深的怀疑,我也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喜欢。
这时我忽然明白开篇村上春树说的话,我并不喜欢这样叙述文字的方式,所以我坚持不下来。我并不是不喜欢写字,只不过这样的方式,我不喜欢。我依然还是喜欢写字的。
我希望文字是通过本能的反应,自然流淌的,一气呵成的,即便幼稚、即便赤裸裸,但至少他真诚。他可以感动我自己。至于他是否能感动别人,也许我真的无能为力。我希望他是纯粹的,没有目的的,这就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
至于他以后能不能换成物质,我不知道;能否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我不在乎;是否可以让人感受到真诚,我愿意尝试去做。如果要做一个选择,我会选择真诚表达自己。
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还是无法接受一些文字的表达,至少绝大部分为了要引起别人共鸣而共鸣的文字,我无法接受。
也许我只看到了文字很小很小的一个角,未知的还有太多太多。但那个恰当的理由,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找到。
有人说,初恋往往是最美好的,我原来不信,现在信了;还有人说,第一个编辑可能是最契合的,我原来相信,现在我也这么觉得,因为我就是“还有人”本人。人生不过是不断的历史重演,所以从第一个就应该真实相待。
与此同时,我似乎发现了哪些是真正在做内容的文字,哪些只是为了赶自媒体这波浪潮的文字。所以,即便我不喜欢一些表达方式,我还是能接受建议。并且这些都不妨碍我去喜欢这些真正在做内容的,真正认真对待文字的人。
昨天著名的主持人李咏去世了,今天武侠文字巨匠金庸先生也走了。原来对于这些名人的离开,我没有什么感觉,毕竟他们离我的生活这么远。今年以来,不断看到一些真正在为这个世界做什么的人离开,我觉得特别的难受。
这些人的离开,让许多人都陷入了悲痛中。许多人都曾感受过他们的真诚,如果不是特别的热爱,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会把一件事情在他们所在的领域做到这样极致。他们都是忠诚于自己的人,打动了自己也打动别人,才会在离开时打动世界。
只有忠诚于内心、忠实于自己的人,他才能真正为他生活的世界做些什么。这是为什么我看到这些人离开,那样心痛的原因。
我更加坚定的认为,无法枉费光阴,岁月经不起蹉跎,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坚持下去。用忠诚于内心的文字去表达,即便只有一个人感受到这份情感,也足矣。我总还想为自己和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写完这些,刚刚逝去的10800秒方值得。
以上。
插图 | 来源于网络
(如果有一句话打动你,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