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成才是教师的信念


                          顾明远

        相信人人能成才是教师的第一信念。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当务之急,最根本的是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那么,改革之路到底如何走?

        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成才观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我们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什么叫人才?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我们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第一信念。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才会努力尽心地教育他们。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信念。

        同时,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他们将来都能成才,不能偏爱某一个学生。同时学生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有曲折的。因此,教师任何时候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所以,我反对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我想,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学生,恐怕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前几年看到《报刊文摘》上刊登了一篇短文,大意是讲在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学生就是学生,不能用成人评劳模的办法来评选学生。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

        走出传统教育存在的误区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现真正的爱,必须走出传统教育思想存在的溺爱、强制、逼迫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自我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这是封建时代培养奴才的办法,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奴才。前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孩子的人格心理如何,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历史的考验。

        误区之三是逼迫。家长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并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需要学习也需要玩、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交往。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教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幸福吗?恐怕未必。

        给予学生真正的爱和理解

        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怎样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要求进步,都能成才;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互相信任。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一个人有多种需要,正如社会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要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老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学生,就是不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所以,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不合理的加以引导,尤其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摘自《中国教师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成才是教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