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围墙内的备考大军

高中的分班等级


原以为这种入学按照分数进行等级划分学生的班级在我们那个时候才有,为了写作不过于偏离现实,我特地在网上查看了一下,居然还是同样的情况。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的学校争取更多的光环,比较通用的方式就是把学生分类。以前我有读过的学校里面分为三个等级,最牛逼聪明有希望的人才是火箭班,接下来是重点班,末等就是普通班。

火箭班是那种冲名校的苗子,重点班是培育重点大学至少也是本科的苗子,而普通班就有点带那种学历教育的感觉,你有本事在学期末考到高分就分到其他好班去。所以学生一进学校就已经给你划分了等级,至于古圣人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这里完全是行不通,这种方式感觉是适者生存。对于分到好班的学生,他们从心里深处就有被认可的感觉,学习起来会非常卖力,在教师配备上也给力,基本都会配备最优秀的老师。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加上基础好的学生,如果中间不出现那种自甘堕落或者发生天灾人祸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会越来越擅长考试的。而另外被划分到普通班的所谓差生,绝大多数其实基础也未必那么差劲,可能只是在中考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好,况且高中很多的新知识是跟初中脱节了的,也就是相当于大家又站在了新的赛道上面。但是这些学生本来里面就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的自律性就差,扣上一个差生的帽子,也就是你只要说出你的班级或者走进那个教室或者从那个教室出来,人家就知道你的标签是差生,难免从内心深处就矮了人家几分。

普通班的教师配备的多半是那种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或者学校里面普通的教师,在这种组合下,老师也没有信心,不管怎么教,也很难教出几个大学生。加上上课的秩序不好,大多数调皮的学生吵吵嚷嚷,老师就更加没有动力了。基于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恶性循环。可能这就是历史上,为什么孟母三迁故事要告诉我们环境是多么重要吧。

站在公众的角度看,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了牺牲品,可是对于学校的利益者是一个好方法。我记得一个学校的校长,用这种方式已经把当时镇上一个破中学搞成了一所市重点高中,并且已经兼并了几所学校,已经由当年全校不足2000人的学校发展为上万人的学校。学校升学率上去了,然后可以得到上级单位的一些资金和政策上面的扶持,再返回来扩班,招更多的好老师进来,名气一上去,又促进了高价收那些普通生进行学校学习。领导把经济搞上去了,整个班子都有好处,一团和气。至于那部分倒霉鬼学生,只能认命,谁叫你自己没有考好,后面不是给你了学习机会吗,你没有改变自己进入好的班级,都是自己的错。


当然,对于那部分做了垫脚石的同学及他们的家庭,也是一种无奈。开始是想帮助孩子多花一点钱争取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好的环境,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空名头,在外人面前只能说自己的孩子进入了某重点中学,后面的苦果只能自己去吞。毕竟在利益面前,人都是自私的,校长需要用这种手段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当然我们从逻辑和历史规律上面来预见,那种能干的校长将来不是倒在贪污受贿这条路上,就是亏在政治立场上面。


如果你不小心正处在这个尴尬的学习环境中,个人觉得,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开一些。尽量想办法把座位弄到靠前面,不要到时候班上一吵起来了,老师讲什么都听不见,同时要跟老师把关系处好,主动一点,遇到不会的就赶快去问老师。如果住校的话,感觉宿舍每天晚上同学聊天到很晚的话,你最好想办法在外面租一个房子。在心里认可自己目前的处境,但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决心走出这样的环境。相信只要你从这种环境一旦走出来后,你的那股韧劲在你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会非常有益处,遇到再困难的情况都会想办法去改变,而不是轻易向困难低头。为了给自己继续的斗争,可以多跟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去交流,甚至可以在网上找那些优秀大学的学生聊天。其实人生的起点都差不多,决斗的是以后人生的长跑。有的人跑赢了中学,却输在了大学,有的人跑赢了大学,却败在了以后的事业中。人生太容易也未必是一个好事,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聚美优品的老板。


如果你正准备进入那样的学校,我倒是要劝劝你,要多考虑一下,与其花那些冤枉钱。还不如要么中考再复读一年,认认真真考进去,或者选择一个不错的普通高中,好好的学习。其实目前的教育那么发达,特别是互联网,你就是在网上都可以听到优秀老师的课程,很多淘宝上面都有在卖视频。把心态放宽点,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不断的坚持向那个方向靠近就是,毕竟再好的学校也是从不好开始的,再差的学校里面也有优秀的老师。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这个社会没有谁能够剥夺你的奋斗权利。

艺考生不等于是差生

在我们常人的眼中,一不小心就会觉得艺考生是那种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大学敲门砖。事实上有一些误解,国家的这个政策是鼓励那些有特殊技能的同学可以获得同等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条路子,对于那些偏科的同学,或者本来文化科目就不怎么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同学。


有的同学,你根据他目前的成绩情况,可能只可以考一个三本或者专科,但是他通过艺考这个渠道,可能就进入了重点大学甚至名牌大学。而有的同学连个专科的文化课都达不到,结果他走艺考进入了一个本科学校。


其他方面我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自己接触的文化这个行业,当年那些艺考生很厉害。他们有一些进入了人大,还有是北大的,也有传媒大学的,整体感觉他们在创意方面,以及创作设计方面,做出的东西很有味道。这个要是放在高中的文化课考试分数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是进入了社会,他们一亮出自己的毕业证书,还有做出的作品,是很多优异的文化高分者没法比的。关键他们在上班的时候,利用空余时间赚外快生猛,有的直接单独出来就接单子做。还不用像我们有些专业毕业的同学,去面试的时候,半天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可以做什么。

花季永不谢幕

在学生中的一些悲剧结局,以往比较常见的原因可能是感情方面的绝望。可是从近些年的一些事件来看,一方面是学生在保护自己的安全方面缺乏经验,最后酿成了悲剧。网上有一个女生最后选择了跳楼,据说是在自己进校军训的时候,身体不舒服,进宿舍休息,老师到宿舍趁没有人的时候对她进行搂抱,后来她举报了,一直没有给她满意的解决。后来学校里面还发动学生孤立疏远她,给她心灵上产生了严重的创伤。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我们常人身上都是很难化解的,不举报吧,又怕以后继续对她危害,结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报,又没有解决,反而被周围人嘲笑。我相信,每天处在那种别人异样眼光中生活,甚至被人当成精神异常的人,内心是多么无助和绝望。


当然,网上还有一些报道,主人公还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后来在各种学习压力下面,让他们失去了自我的意义。这有点像在工厂流水线做那种枯燥单调的工作久了,看不见未来的发展,短暂的时间内会质疑自己和自己手上努力做的事情。我们的学生从进入学校就背负重大的使命,有父母的愿景,有老师的面子,还有学校的荣誉,而留给自己的唯一选择就是执行。貌似在这一点上面,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在上海看到的,有钱人父母家庭比较开明的,对于孩子考试不是过于严格施压,反正他们通过钱的能量可以铺平通向优质资源的道路,但是负面的结果就是娇惯了他们。对于普通家庭,父母每天要疲于奔命的挣钱养家,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这就好比吃西药,这个问题解决了,又把你其他地方伤害到了。


有一些人觉得心理学机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从我接触过的一些业内人士反馈来看,有些问题是无解的,只是可以缓解某些状态。比如有网友说,一个人因为在外面欠了很多债务,他每天都很焦虑,这个时候你如果不能给他出一个可以还钱的主意,基本无效。


社会发展的过快,各种真真假假的观念不断充斥在互联网里面,每天让我们自己折磨自己。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又有限,这就如同把一个小学生放在大城市里面去独立生存一样。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减压,而不能给他们添堵。当他们遇到这些困惑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能力做正确的引导?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我的前途在哪里?怎么努力成绩就是好不起来?我的这个成绩还能考上大学吗?其实,有的问题看似无解,往往他们是不需要你的解答。一句暖心的鼓励,一个真诚的回答,一个正面的榜样,或许那就是能量。问题的产生,大多数是人与人的隔阂引发的,不懂得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把自己的意志任意强加在学生身上,以老者的高姿态自居,诸如此类事情,才是最大的祸根。


尽管网上都在扩散“寒门再难出贵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文盲父母培养出了高考状元的例子也很多。曾经看到过一个高考状元的故事,每次从学校回到家还要干农活,而父母的豁达,从来不在他面前攀比东家长西家短,也不会评论别人,只是力所能及的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日子。这个孩子重来没有因为自己穿的衣服便宜而在同学面前觉得自己抬不起头,他反而看见同学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主动去帮忙,跟同学的关系也处的很好。他活的很干脆,没有什么杂念。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主题是讨论关于孩子培养的话题。有一位家长自以为聪明的分享说,他以后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恶,教会他如何跟坏人相处,教会孩子如何利用人等占人先的方法。可能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社会是两个面相互转化的,过于刻意追求某一个面,到头来害的是自己。大自然赋予我们白天黑夜,如果只选择黑夜过活,那就不是人,属于鬼魂。既然家长和老师要想学生学习好,为什么又要拿那些干扰他们的东西去影响他们呢?


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神童的高中生,在自己的遗书中对于社会的无奈和绝望。“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对于这种优秀的学生,各种橄榄枝已经向他抛来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放下一切。当我们的心理人士自信满满的以为可以化解这些的时候,他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有限的知识只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在一个思想迷茫者面前却毫无办法。正如那位同学的评价“我连我对XXX的爱恋都没对NNN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NNN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过于聪明的孩子,在研究和接触到了他不应该了解的知识后,中间遇到了死接,自己怎么也解不开,那么此时也容易滋生一种厌世的情绪。如果当初家长和老师不对他拔苗助长,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在学习某样东西的时候,不要单一的考虑到智力方面,往往觉得生死成败的是经受煎熬的那个过程,明显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


还有一个高中生,给家人留下的遗书是这么写的“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然后独自离家出走,所幸的是被找到并安全带回家。为什么他会绝望生活,他是一个好孩子,也能懂得父母在外辛苦工作的不容易。所以有些穷孩子的性格极易变得脆弱而敏感,平时也很少有朋友,加上在同伴面前不受尊敬,变得自卑,会给人感觉吝啬胆小。早早的就被感染上“穷怕了”的毛病,想帮助家人,却发现自己用不上力,就会萌生出自己是多余的,无能的人,当这种感觉不断在他脑海中复现的时候,这种自责变成的就是自杀的悲剧。换一个假设,要是当时父母不是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诉苦,也不是在孩子面前让他感觉到过多的寄托,让他感觉家里的脱贫事业就是他的任务了,可能他就不会有这种念头吧。


还有一个轻生学生的事件,因为在他眼中,觉得一所重点高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的品德应该是受人尊重那种。可是现实中的班主任让他发现,自己这种从农村来的学生根本不受老师待见。对于有些老师看不起农村娃的这种事情,其实我当年读书也分明感受过,所以后来我爸爸来县城里面看我,都是交代完就走人,绝不去打搅老师。因为刚报名的时候,我爸爸跟那个班主任说话,我发现他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个时候自己也有些气愤,我讨厌他这样不尊重我的父亲。不过后来只是把这个事放在心中,毕竟还是要自己争气干出东西来才有用处。一直在努力,不过努力已经不是为了在那些人面前要会面子,我觉得他们不配。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在那位高中生眼中变得不合理了,比如班主任在办公室偷偷看黄色视频被他撞见了,他感觉很恶心,然后又是见到班主任平时收礼的那些行为。毕竟在贫穷地方长大的孩子,对于这种事情的接受度还是不行,在他思想中,理想中的这所省重点应该是纯洁的知识殿堂,他不容许那种老师去玷污他,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耻辱,是作为那种人学生的一种耻辱。既然无法改变,抗争无效,最后算是以死铭志吧。这让我想起了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他们宁愿用自己的鲜血来唤起大众的清醒。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社会单一去看,很多人会觉得不可理喻。可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那些敬佩的先烈们不就是抱着一种理想而让我们后人享福了吗?对于那位学生遇到的这种情况,我再想换一个角度去做,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悲剧。对于那位老师的不法行为,可以写匿名信给校长和教育局、还有媒体,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许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至少可以给他敲响警钟。再者,家长应该早就意思到了这个孩子的性格太闭塞了,并且过于正直,迟早会出事的,应该第一时间进行沟通。


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去赚钱,个个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灯笼。可是,在我们能够举手之劳的时候,把自己知道的正能量传递出去,或许,某一句话就帮助了人家的一生。但愿以后网上再也看不到那种学生轻生的报道,但愿大家都能够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章 围墙内的备考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