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分叉都来自中国?区块链究竟是泡沫还是创新?

有人说,中国移动的真正对手,不是联通、电信,而是腾讯;银行的真正对手,不是彼此,而是支付宝和微信;出租车的真正对手,不是公共交通,也不是黑车,而是滴滴打车……

区块链概念已经火热,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及国内外多家行业巨头都组建专门团队或实验室,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周小川也做出表率,支持区块链行业技术发展:

稳步有序研发,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降低成本,防止成为过度投机的产品。如果有新技术立刻成为新金融产品或新交易板块,那就该申请的要申请、该评估的要评估,不慎重的东西先停一停,确实可靠了再进行。

2018年2月6日,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

报告显示,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美国,领先全球。前100名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美国占比33%。阿里巴巴区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这些专利,全部出自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

不过,近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鲁比尼在谈起了比特币和区块链时,提出了另外的一些看法:

即使在今年早些时候出现大幅调整之后,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价格依然处于难以置信的高位,技术自由主义者仍坚持区块链技术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际上,区块链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夸张的技术。

毫无节制地分叉

宝二爷认为,之前这一轮暴涨,主要来自于一个动力,就是人们突然发现比特币可以生娃,比特币可以分叉出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黄金、比特币钻石等。

另外,他提到,中国人虽然在ICO这件事情上已经落伍了全世界,但是,IFO中国人领先了。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分叉都是中国人分的。

其实关于分叉,早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最初的比特币区块链比作一条只有一条车道的马路,每一笔比特币交易就是马路上跑的车。随着比特币的发展,这条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出现了严重的拥堵,通行速度变得很慢,想要快点上路,那你可以给马路管理员(矿工)更高的手续费来优先上路。

事实上分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去年8月1日,在比特大陆CEO吴忌寒的主持下,BCH的诞生标志着币圈的第一次分叉币产生,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首次分叉发行)随之兴起,越来越多新的虚拟货币通过IFO的方式产生。

而分叉的风险,苏宁金融研究院区块链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洪蜀宁早先提到过,IFO的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未经深思熟虑地更改协议可能存在严重的漏洞;

二是匆匆忙忙发布的软件难免会有大量的BUG。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分叉币本质上就是圈钱的,对此,你怎么看?

触犯法律的ico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CEO马化腾表示,区块链的技术是好的,但做ICO、数字货币有很多风险,所以虽然数字货币比较热,但腾讯并没有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360董事长周鸿祎也在两会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区块链这么热,还没看到什么非用不可的场景,唯一就是比特币。

早前被人们成为不良的腾讯如今都不接触ICO了,但另外某些互联网公司却变相推出ICO项目,如迅雷的“玩客币”、暴风影音的“暴风播控云”、人人网的“人人坊”等,但很快被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叫停。

资本市场没有就此罢手。有媒体形容,在区块链的搅动下,已近固化的中国互联网正重返“不确定即为可能”的时代。过去一个半月,蚂蚁金服、百度、360、京东、万达、美图、暴风等上市公司密集入局区块链,涉及云服务、食品溯源、内容、游戏等多个领域。

所以如果家家都能用区块链技术随便发币,无论如何排除自身等因素,迟早都会面临监管的问题。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称,对于目前的区块链热,监管部门应更主动地介入,区分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鼓励政府组织、有公信力的专家、行业参与者共同帮助公众辨识,全面遏制区块链名义下的集资创新,让ICO实际控制人必须为集资行为承担责任。

“判断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的依据其实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为始,是否通过解决信任问题创造了实际价值。”

但是与此同时,很多人可能忘了,离我们最近的上一个革命性技术也是用十年积累下了第一个泡沫:

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现,这也标志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巨大现实突破;

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终于完成了十年的野蛮试验。

区块链技术也正好有十年的时间了,所以ICO作为一个泡沫在今年出现,其实与互联网的最初十年发展非常吻合:诞生、惊喜、疯狂、非理性、回归理性。

就像不能用互联网泡沫否定互联网一样,也绝不能用ICO的疯狂来否定区块链这个新的技术趋势。

很多人把ICO比作互联网创业领域的IPO。确实,二者都是通过融资把公司或项目做大,但本质区别在于:

IPO是有一家公司先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而后通过获得市场份额实现收入或者用户增长,进而去募集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种增长。

而ICO是在一没需求、二没用户、三没市场、四没收入的情况先募资、圈钱,后面怎么花一无所知,把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前后倒置了

所以资深人士认为,ICO其实是借着区块链的概念,玩了一套商业模式的把戏,和技术关系不大。



真小白说

其实无论是ICO,还是IFO,都透露了一个圈钱的本质,虽然如今的资本环境比以前好了太多,但事实上所有的机构都是如此。

早前,在这样一个混沌的环境下,暴涨百倍,思慕疯狂,散户们纷纷入场,卖房加杠杆,就是为了在泡沫破裂之前,避免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但历史依然还是会重演,即便币圈不等同于股市,但你会发现,在10年前同样有很多全职炒股的人实现了财富自由,但那终究是少数。

韭菜的思维在于他们往往是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众多成为“e租宝”带血菜刀之下的人们,绝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为那个万里挑一的接盘侠,同样的,你也无法判断你在币市是不是这样一个存在。

所以,你究竟是投资者还是韭菜?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的分叉都来自中国?区块链究竟是泡沫还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