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语言之佛法 - 《次第开花》《透过佛法看世界》

看完《次第花开》后内心像是被洗涤了一遍,在最焦虑和急躁的时刻,希阿荣博堪布的文字像一泓清泉,让我照见了自己,也照见了这世间万物。这份恬静和慈悲的情怀让我忍不住阅读了堪布的另一本书《透过佛法看世界》。这两本书虽然都是写给佛教入门弟子的,但是希阿荣博堪布用诗歌般的语言、现代化的思想和幽默的方式来向我们普罗大众解释佛教的教义,使得我们这些居于佛教法门之外的栏外人也能感受到佛教带给我们的力量。

我们未必需要皈依佛教生发出离心,但佛法确实带给人们道德上的力量和面对无常而坚守安乐之心。在佛法教义中能寻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淡然,我甚至一度疑惑自己是否将来要选择皈依,但我清楚我放不下这婆娑世界,也做不到全然的持戒。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我在佛法中探求的是一份信仰。陈果老师在《懂你》这本书中是这样阐述的: 宗教与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关系密切, 但两者不尽相同---简单地说,信仰的范畴远比宗教宽泛,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存在形式,较为常见的大众信仰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还有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等。可以说信仰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佛法教义中追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事实上反映的是对自我信仰的求索。像是一个人在内心给自己一个交代、为自己确定的一个生命走向、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因为有了对信仰的坚信,足以让一个人平静淡然地接受孤独、苦难甚至是死亡。

什么是痛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

变苦是享受快乐体验之后转变成的烦恼和痛苦。比如: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让人体会到幸福和满足,可是如果不加节制,每餐都暴饮暴食导致肥胖,不仅增加了疾病的风险,也让人在变胖之后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如自卑和焦虑。还有现代人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享受的是当下的快乐与放纵,却未必能得到持久的幸福感,甚至变成自己的因果痛苦。

行苦是一种深陷轮回之苦,它更深刻也更细微,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不圆满和不稳定。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重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而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无一例外都要经历这些。认识痛苦的普遍存在,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是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什么是无常?

无常并非是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总是被人忽视的事实。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面对无常的恐惧。

依我个人的体会克服这种恐惧办法是勇敢的面对无常、熟悉无常,并且全然的接纳无常的存在与它共舞一生。

很多人都有这样类似的体验: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能转过身来,面对面地好好端详一下, 会发现无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更加珍惜人生,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什么是慈悲?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 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作者简介:堪布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博士学位。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除了在五明学院传讲、协理学院各项事务,堪布还注重寺院周边的僧才培养,资助贫困家庭、扶持养老院、解决孩子上学等问题,并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

— 完 —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仰语言之佛法 - 《次第开花》《透过佛法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