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馆桃源刺绣展:花开在仙境,绝艺夺天工

3月16日起,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可谓花开在仙境,绝艺夺天工,展出作品令人赏心悦目,所配文字介绍给人增长知识。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从众多绣品中挑选出来的170余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作品。高超的刺绣工艺、精巧的造型花样、富有韵味的美术特质,使这批来自湖南常德桃源县的刺绣精品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笔者原本只知道四大名绣即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却不知道还有个名叫桃源刺绣的地方绣种。说实话,本人对四大绣也没什么研究,甚至区分不出它们哪种是哪种。这次参观了桃源刺绣,算是真的涨见识了。湖南省博物馆与桃源县政府联合举办的这次展览,除了五花八门的绣品让我叹为观止外,展览中关于桃源刺绣的来龙去脉、各种针法的借鉴发展、各种绣艺的异彩纷呈、各种绣品的广泛使用,给像笔者这样的刺绣盲上了一堂生动的刺绣课。

笔者一进入展厅,就被那里的氛围所感染,众多的参观者蜂拥而至,笔者对展览从头到尾拍照片都花了不少时间,因为几乎每一件展品前都有三三两两的观众在仔细欣赏,或者也跟我一样光看还不够,也一张张拍进手机或专业相机的镜头。因为展厅里人太多,网络信号总是不好,以致笔者开直播都不能正常进行,直播间老是因为出现信号中断过久而被关闭。

清代桃源刺绣明显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技法,总能找到苏绣中的抢针和留“留水路”、粤绣中的垫绣和过桥针的痕迹,松针、扎针、盖针、打籽、贴布绣、开脸、铺锦绣、刻鳞针等多种针法和多变的刺绣技艺,丰富了绣品的表现力。

唐代以来,平针逐渐取代锁针,历史上出现过的针法如纳绣、盘金、劈针、网针,使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大为丰富。湘绣的现代针法还可以从桃源刺绣中找到痕迹,掺针的运用,为清代民国时期湘绣的蓬勃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湘绣中的“鬅(péng)毛针”就与桃源刺绣有着相当的渊源。桃源刺绣用分筋针来表现花草的叶脉纹理,肌理刻画效果明显。清代民国时期,诗、书、画、印已大量出现在桃源刺绣中,湘绣绣画艺术也因此发端。

桃源刺绣表现题材丰富、造型硕大夸张,用色大胆奔放,充满想像力和艺术张力。表现的人物有仙道、戏曲故事和生活场景人物,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绣品以瑞兽为表现对象的最具特色,常见的狮子、猴、獾、狸、兔、独角兽及其它怪兽,总与红花绿叶组合在一起。

花鸟类的绣品主要是凤凰、锦鸡、孔雀、仙鹤、鸳鸯、飞雁、喜鹊等祥禽,在红花绿叶陪衬下显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桃源刺绣中的博古造型,通过古器物配上具有地域特色的瑞兽祥禽,为桃源刺绣增添了人文气息。而山水题材的绣品总是以桃源县境内的沅水为对象,以远山近树、飞雁棹舟、洲渚亭阁组成,看上去好有古代文人画的意境哦。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以实用品居多,无论是家居日用或服饰装扮,还是文玩小件、婚嫁寿庆礼仪,或者节日生活和信仰活动,都出现在了民众的各方面生活之中。如家居日用方面,主要有门帘、帐檐、桌围、被面、枕巾、枕顶、镜帘、摆件等;在服饰方面的运用,主要有衣服、荷包、鞋子、眼镜盒、婚嫁用品如盖头、云肩、新娘装,儿童用品中的童装、童帽、围嘴、披风等,再加上戏剧服装。还有就是用于民俗礼仪方面的,如生老病死、婚嫁寿宴、礼乐仪式、宗教信仰等。

桃源县内有花鼓戏、傩戏、武陵戏等戏种,桃源刺绣的表现题材中有一部分就再现了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如《白缎地绣“穆柯寨”戏文故事门檐》表现《穆柯寨》这部当地汉剧的作品就运用了多种针法和技法,人物形象十分生动。

《红呢地绣“莲间鸳鸯” 被面》以“莲间鸳鸯”为主体纹样,被面采用了毛针、垫针、掺针、分筋针、扎针等多种针法来绣制,其中的水鸟十分形象,很有生活气息,色彩喜庆,阴阳过渡自然。桃源刺绣中绣花鸟的物件,鸟类有翠鸟、游鸭、鹭鸶、鸳鸯、沙雁等,花的品种多为荷花、荷叶、莲藕等。

《紫缎地绣“太狮少狮”帐檐》绣品中红花绿叶间有太狮少狮嬉戏,硕大的绿叶上叶脉纹理醒目,是采用分筋针绣制的。桃源刺绣中表现花草的叶脉纹理,常用分筋法。

《白缎地绣“猴戏花间”门檐》这件门檐以花间三猴嬉戏为题材,画中左上角的一只猴手捏蜜蜂,谐音为“封侯”,有着吉祥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荣华和富贵的向往和追求。

《黑呢地绣“花间锦鸡”门檐》门檐中用盖针法绣锦鸡羽毛,用掺针,也可以用其他针法先绣好基本颜色,再根据斑纹的色彩和部位,加绣一层。

湘博的这次展览,是对远在乡野深山的桃源刺绣的一次集中梳理,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观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看文字从中增长知识。展览将持续到5月3日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南博物馆桃源刺绣展:花开在仙境,绝艺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