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 命运的沙尘暴

图片发自App

多年后重读《欧也妮·葛朗台》,才发现这是一个和幼时所感知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悲剧故事。

欧洲文学长廊中,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里创造的葛朗台老头,占据了四大吝啬鬼的一席之位。小说的开头铺陈式地详尽描绘了老头拥有的田地,果园,产业,极力彰显了其家境之富有殷实。但转而却落笔在一座阴森凄冷的房屋上,绣得发红的栅栏,破损严重的台阶,阴暗潮湿的围墙,葛朗台一家就住在这样一座破旧且黯然失色的老宅里,前后的反差令人咋舌,老头的吝啬在此初见端倪。

这个冷酷,狡黠,苛刻成瘾的老头,不仅忙着向外无止境地索取,还长期剥削压榨着其妻儿,更是对自己也丝毫不心软。他冷酷无情,对破产兄弟的生死置之不顾,又撵走了无依无靠的侄子夏尔;他狡黠至极,力权同行囤货,却以高价把葡萄酒倒卖给没有货源的商人;他贪婪苛刻,借由女儿欧也妮的婚姻牟取利益,更别说带着全家一起过风餐露宿的简陋生活。他一生都在囤积着只属于自己的财产,讽刺的是,这样一个爱财胜命的守财奴,最后死于和前来做临终圣事的神父争夺镀金十字架。性格所造成的悲剧是连锁的,在葛朗台性格阴影的笼罩下,女儿欧也妮的悲剧慢慢开始。

和所有还未初尝禁果的少女一样,欧也妮渴望一份没有杂质的爱情,希望在里面甜腻地沉浸。直到堂弟从巴黎拜访,她的懵懂从心跳脸红中唤醒,堂弟是镀了金的天使,是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集合,他周身辉映着耀眼的光芒,她看他时如坠云雾之间,她是这般虔诚卑微地爱着堂弟。

小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爱情故事,故事里满含着物是人非的无奈。女生把自己拥有的一切财富托付给男生,两人在分别前还是海誓山盟,遐想以后的日子,互相吐露没有彼此的日子里,自己将会是多么心酸和思恋。可人是会变的,今天你还在他心上,明天他就可以把你抛在脑后。故人归来时,从前的感情都被归结于年幼无知的稚气,那些情话早发黄作废,只剩下疏远的客气,不再是亲爱的欧也妮,而是一句恭敬的堂姐。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后的那个下午,是怅然若失地,仿佛和欧也妮一起经历了热切苦闷的期盼和凉彻心底的失恋。所以那时候我是咬牙切齿地痛恨着夏尔的,我把欧也妮所承受的痛苦和压迫全部归结于这个唯利是图,且薄情的负心汉。

直到现在我才慢慢了解到,处在悲剧中的人并不知命运的荒谬,和悲剧的大幕是何时拉起的。夏尔和欧也妮一样不过是资产阶级压迫下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注定无法结果,注定是个悲剧。其实很多时候命运就是一场浩荡的沙尘暴,它来势汹汹,裹挟着细碎如白骨的风沙。你极力迈开步伐躲闪,却不料那沙尘暴也好似长脚了一样,你更换步伐,它也随之更换步伐,像远古祭祀时跳的舞步。你只好径直走进去,寻找一个无风的中心,两耳所闻皆是命运呼啸出的嘲笑声。

当我带着第一遍读后留下的心酸重读时,我再也寻找不到对夏尔的那种轻蔑,取而代之的是同情和无奈,命运爱开玩笑也爱无厘头,从他们相遇的一开始,两人就逃不出这风暴了,只不过夏尔逐渐被风沙迷乱了双眼,卷入世俗的漩涡中,欧也妮坚定地走进了这沙尘暴,一个人在荒漠中找寻属于他俩的绿洲。

欧也妮的悲剧是从逆来顺受开始的,她是家族利益风暴中的猎物,人们谄媚奉承她,只是觊觎她父亲的财产。某种程度上,她甚至成了为父亲敛财牟利的工具。对此她无力抗争,也抗争无力。这一次,抗争命运的无力感让我怅然所失,纵使大多数时候她都畏手畏脚地害怕着父亲,但她还是有努力地想要从压着她的那只手掌中翻起身来,至少争取点喘息的空间。她会不顾安危拼一把,把父亲给她的金子全赠给心爱的堂弟,在父亲的质问中用:“我已经长大了,那些金子是我的,难道我没有处置他们的权利吗?”去怼回去。可是在暴政和压迫下,再怎么反抗都是徒劳。

其实更该得到控诉的是以葛朗台为形象代表的剥削资产阶级和毒害人的天主教旧思想,他们贪婪地攫取一切,并给受压迫者灌输忍受现世一切痛苦的意志和死后天堂的洗礼。葛朗台是守财奴,御史着周围的一切人都有着奴性,从欧也妮的母亲和佣人拿侬就足以看出,一个是睡觉,吃喝,行走都听从丈夫安排,另一个唯命是听,衷心不二。这些善良的女人们从来不觉现实的噩梦,只知道天堂里有纯洁的天使。所以她们对于悲剧发生,心中隐隐有数,却只能听之任之,以求得不坠入地狱。

你永远走不出命运的沙尘暴,因为那沙尘暴不是别的遥远的,不相干的事物,换言之,那沙尘暴就是你本身,从你踏入风圈的那一刻起,悲剧早已注定。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空盒emptybox。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也妮·葛朗台》| 命运的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