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美】安德鲁.怀斯
那天是如此辽远 辽远的展着翅膀
即使爱是静止的 静止着让记忆流淌
你背起自己小小的行囊
你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
你在风口遥望彼岸的紫丁香
你在田野捡拾古老的忧伤
我知道那是你心的方向
拥有这份怀念
这雪地上的炉火 就会有一次欢畅的流浪
于是整整一个雨季
我守着阳光 守着越冬的麦田
将那段闪亮的日子 轻轻弹唱
1.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时,不知道自己是在高一还是高二,只记得是某个天气不错的下午,大约是个秋天,在某本新概念的作品集里翻到的。
那个时候的我,终日套着宽大的校服,表面看似好学生,其实不务正业,除了听感兴趣的几门课,其他时间都用来看杂书。
那时知道的有名气靠谱一点的学生作文比赛,就是新概念。好像如果得了一等奖,就可以不用高考,直接上复旦大学。
新概念的文章符合我胃口,比赛规则透明,于是我就老是想着在高考之前,写点什么一鸣惊人有思想有内涵的青春小说去参加比赛,然后幻想着自己通过初赛,拿着从上海寄来的车票,头也不回的奔上火车去参加全国决赛。
想归想,由于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直到我高中毕业了,那文章影子都没见到。到了大学某天,当我突然想到这件事情时,内心骂了自己一句:活该你平庸!
2.
谈谈这首诗。
当时读完的心情,回想一下,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 ,就是感到一股神清气爽的忧伤扑面而来,像来自远方原野的风,带着隐约的花香和马蹄声。
那感觉记忆犹新,与今天意外在杂志上与这首诗重逢一样,只是这次的风多给我带来了一种类似黄昏要降临的感觉。
记得我读完此诗后二话不说翻出本子,马上把这首诗抄下来---我一直有摘抄的习惯,看到写的好的别人的东西,抄到自己的本子上就感觉变成了自己的宝贝。
当时注意了一下作者,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名字--所以我也就忘记了具体是个什么名字。我稍微猜测了一下,应该是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生。
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女生的心思比较成熟忧柔,才能写出这样清新动人的诗吧。抄完后反复的读,读多了我便为自己的脑袋感到不满,仰天长叹:都是人,何时我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远方,远方,这个词语让那时的我痴痴迷恋,高中的校园生活像围城一般禁锢着不安分的心,但我没有胆量离开这座围城,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离开。
行动不可能,便把所有的想法都寄托在一本本杂书上,看到尽兴时猛拍一下大腿;若有所悟时,就撑起脑袋望着教室窗外发呆,终日惶惶而过。
不管怎样,我最终还是离开了,来到了这所离家不算远的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
海子的诗写到:“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以安慰。”生活仍在继续,远方仍在远方。
3.
六月的一天,去拜访一位老师,在他家沙发上看到了一摞外国画家的画册,大概有十本左右。我随意翻看着,其中一本风格独特的景物画册吸引了我,抽出来一看,一个陌生的名字:安德鲁.怀斯。
一页一页的翻看着,很难得,每一幅画都让我喜欢。他的画大都是一些乡间的风景,房屋,人物,动物,色彩没有像梵高和莫奈一样笔触浓烈、对比时而模糊时而鲜明。
怀斯的每一幅画都给我一种平和安宁的感觉,自然的灰色调子,像是故意给看画者制造不清晰的回忆,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梦境:灰色的田地,山丘,奔跑的稻草人……
老师见我对画册感兴趣,便和我聊起关于绘画的话题,谈到各自喜欢的画家时,我摊开手中的画册给他看,说:“我喜欢怀斯的画。”没想到老师笑着回应说,我正要给你看他的画。
回到学校后,我记住了这个偶然认识的名字:安德鲁.怀斯。在网上搜索他的资料时我想:伟大的诗人不一定是画家,但伟大的画家一定是诗人。
4.
今天下午,靠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翻着一本《青年文摘》,在中间书页的角落,这首曾经熟悉的《远方》蓦然映入眼帘,我一下子挺直了腰,马上想起自己曾摘抄过这首诗,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心情立刻亢奋了起来。
我拉着正在玩手机的表妹说:“你看这首诗,写的很好,我读高中时第一次看到就抄下来了,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给你看看!”
表妹看了一眼,咧嘴一笑把书递回来。
我不死心又递过去
“你看一遍咯,写得好!”她又看了一遍。
我勾着脖子问:“好吧?”
“嗯,还可以。”
她把书递给我,低头接着玩手机……
两天前,在我的怂恿下,读初一的表妹折腾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虽说情感表达略显稚嫩,但整体语感什么的还行。
我自认为大多数人青春里的美好部分都应该和诗歌有关,和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一样,写诗也要趁早,至于写的怎么样,就另当别论咯。
但从她此刻的表现看来,我的想法也只能局限于我自己接受了。
我盯着这首诗,脑袋里回想着曾经坐在高中教室里神色模糊的自己,突然间,发现这首诗作者署名有点不对劲,仔细一看:安德鲁.怀斯。这不是那个画家的名字吗?
可我明明记得那本新概念书上标的是个中国名字。作品抄袭?水平也太低了,一个字都没改。难道怀斯也写诗?我赶忙用手机百度一下,果然,这首诗是怀斯写的,与他的画作《远方》同名。
原来当年我喜欢诗就是我现在喜欢的画家所写的呀!心里顿时舒坦不少,就好比在街上遇到个心仪的男生却在某天突然发现他就住在我家楼下。
5.
一首诗引起我无限感慨。回想这匆匆而过的大学三年,我得到了什么?仔细一想,除了认识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把图书馆三楼四楼的书翻遍以外,我似乎并没有额外得到些什么。
专业知识?开玩笑吧,我学到手的都是业余得来的;做人的道理?我好像一直都是这副德行吧。那我失去了什么?很难说,也许很多东西在我不知不觉间已经失去了。
大四说来就来,毕业即将来临,我会像个足球一样,被时间毫不留情的一脚踢进社会深造,既然无法拒绝,那就坦然接受吧。
看着周围的朋友来来往往,考研的,创业的,找工作的,风花雪月的,无所事事的,各式各样。不管哪一种,在我看来都是热闹的,但热闹的是他们,我除了床头的一堆书,什么也没有。
生活在远方,所以此刻的我活得很卑微,理想在远方,所以我也就忘了它具体的模样,我的双脚路过几次大海,但远方仍在远方。
想到这里,眼前出现了屈原伫立在汨罗江畔的画面,他散落的头发不停的在风中飘呀飘。我不禁为自己感到悲凉:目睹他人的青春灿烂,我该何去何从。
6.
有时候想想,如果从小自己就是一个不爱看书,不喜欢阅读的人,也许我会活得没心没肺没头没脑,也就因此会活得更加快乐一点。
阅读带给我的乐趣之一就是思考,思考越多,产生的思想也就越复杂,如果我是个思维简单人,就不会有这些乱七八糟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脑袋里打架,弄得自己常常为此纠结不已。
但反过来一想,就算我现在已经深谙读书之困惑,就算时间倒回童年,那个瘦瘦小小的我也还会依然乐此不疲的抱着书看----因为除了好吃的,实在是找不到其他让我为之沉迷的事情了。
看书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想提笔写点东西了。好像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为自己的作文发愁过,被老师逼急了,云里雾里的来几句也就凑合过去了。
初中时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到了高中突然有一天就想写诗了。那时候写的诗无非是关于“青春”“自由”和“远方”这三个词语所引申的一系列是非对错的话题和不痛不痒的小情绪,真实却又虚无。
这样写着写着就到了大学,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当我写完以“黑暗”为基调的一组诗后,觉得自己对于写作的想法有所改变了,那改变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总之它不是坏的。
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大学时,末了我总会来一句:“出了校门口,左边磁湖右边长江,还不错吧?”没事的时候,我会去磁湖或者江堤边散步,有时和朋友,有时一个人。
磁湖到了傍晚人就多了,因此我更多时候是去江边。我喜欢大海喜欢湖泊喜欢江河喜欢溪流,不管贾宝玉说的“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是否有道理,总之我喜欢一切有水的地方。
趴在栏杆上望着江上来往的船只,湍湍的水流,听着汽笛声,任江风扑倒在胸前,思绪被吹散开来,飘向水雾迷茫的远方,心情也变得茫然而自在。
周云蓬在歌里唱到:“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风自远方而来,而在更远的远方,依然还会有不知名的风在荡漾。
写到这里,窗外天色已晚,也该结尾了。想一想,曾经的我一直在努力的踮着脚尖,企图能让自己看得更远,视野更开阔,其实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没有所谓的远方,只有自己不曾到达的地方。
脚踏实地的出发,行动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那么就开始启程吧,我的行囊不多,只有书和笔,还有知己若干,我知道,比远方更远的,除了风和诗意,还有一颗年轻的心。
想起前日和好友聊天,用以此文的结尾:
活在当下,干杯!
【我是蓝小嗨,一个码字的快乐普通人。关注我的文字我的故事,它一定会带给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