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在做无用功,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读《认知天性》


如果不是为了刻意提升阅读能力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了这三本书,我不敢想象,在学习提升这条路还要走多少弯路。

回想自己这两年在阅读写作投入那么多,却不见效果,就觉得学习似乎也是一门玄学,无法可依,无规律可寻。每个人所处的领域位置不同,认知基础不一样,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想通,学习方法也迥异相差。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但是,万物有道,学习一定有底层通用的规律可依!

这三本书用科学验证和经验总结的结论解开了科学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高效方法!

《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艾里克森通过告诉我们,所有新手通往大师之路都是刻意练习铺就的。

任何技能获得,都需要长期有目的有标准有反馈的刻意练习,才能将知识方法技能形成新心里表征。

《好好学习》作者成甲老师告诉我们,要用80%的时间来学习那20%的底层规律的临界知识,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搭上学习的快车道,避免在老鼠道里鬼打墙。

这两本书,一本告诉我们该学什么知识,一本告诉我们要怎么把知识变成技能。

但是,在知识的学习获取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记不住,不会内化。缺少记忆和内化这个过程,临界知识就是没法产生生产力的废弃宝藏,刻练习也无从谈起,如空中楼阁。

《认知天性》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帮我们避免大量的无用功式的学习,接通知识到技能的桥梁。

回想我们上学时候,班里有两类同学特征明显有对比效应的学生,一类同学特别努力,每天上课都认真听课,画重点,记笔记,下课后又下功夫背诵做练习题。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与相反的另一类同学,他们上课虽然也认真听课,但是并不见笔记记多少,在背诵和练习的功夫上远差第一类同学的付出,让人不可理解的就是,考试成绩却非常好!

对这种现象,我们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都会凭直觉给出结论,就是第二类的孩子,天生聪明,脑子好用。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项实验:要求大学生学习与各门科学相关的介绍性文章,内容类似他们的课本,然后安排他们在首次接触这些资料之后立即进行回忆测验,或是重新学习这些资料。两天后,立即接受回忆测验的学生记住的内容要多于那些只是重新学习的学生(68%对54%),而且这种差距在一周之后依然存在(56%对42%)另一项实验发现,一周之后,只学习但不测验的学生忘掉的内容最多——忘掉了最开始记住内容的52%。

集中时间学习所记住的内容远远没有间隔回忆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更好。

也就是说学习方法不同,导致的学习结果不同。

而这种间隔回忆学习的方法更符合人体大脑的认知规律。

上面我们常用的记笔记 、划线和集中时间背诵,练习等,这些看似努力用功的刻苦学习方法,其实是在机械习一味的我们在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只能产生熟能生巧的假象,强化存在大脑短期记忆,没有办法形成长期记忆。而集中练习的效果也是短暂的,学到的东西很会很快被忘掉。

这种填鸭式速成的学习方法,看起来对学习内容很熟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却不能产生长期记忆。

而无论我们学习知识还是技能,都要让知识烙在大脑,成为长期记忆存在于大脑,随时调用,在学习考试还是解决生活工作问题,都可以保持思路清晰,快速解决问题。

这种可以被调用的记忆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就是“心智模型”在发挥作用。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心智模式就是知识在经过刻意练习后变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一种不用思考的下意识行为,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

《认知天性》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把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变 合意困难挑战的过程,通过给知识编码、巩固记忆 、检索 、创建新概念,这一系列的动作,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心智模型。


那到底我们每个人怎么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一、选择领域

无论我们学习什么知识技能,一定是围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工作问题而学的,书里的学习方法只提供一种达到的方法,目的地还需要我们去确定。

二、知识编码

当我们确定好一个领域以后,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对领域内的关键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新知识,通过编码的形式,把他们串起来,便于后期使用知识的时候

可以顺藤摸瓜,一串连一串的抓出来。书中也给了具体的方法,比如说,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当吧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形象化时,更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编码。而这个编码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打标签的过程,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印象笔记。

三、巩固记忆

在这一步是为了让知识可以不在于我们大脑的长期记忆,不会因为遗忘而扭曲,模糊不确定。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书中,对巩固记忆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原则,比如说樊登老师的思维导图回忆大法,每次回忆都是从大脑将知识以“重新下载”,强化记忆。重复的不断回忆,就会把知识变成条件反射。

四、检索

检索就是一段时间内,你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小测试,看看自己学会多少。通过检索,可以掌握自己哪里已经学会,哪里还没有学会,学会知识得到巩固,不会的可以纠正。

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而进过三五次测试,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就成为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了。书中也给出了几种有效的检索方法。比如说考试,和反思,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重复的检索就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最好的检索时间就是快要忘记的时候进行检索,一般的时间大概是一周一次。

5.创建概念:就是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当能做到自己对知识重新创建概念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已经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习得都是违反天性的,我们只有克服天性,才能让学习变得轻易,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在做无用功,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读《认知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