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B站看了一个超燃得励志短片——《不负此生》。我看哭了,然后翻翻下面的评论才逐渐找回了理智。情绪才慢慢平复起来。
有点惊讶,到这个年纪的自己哭得还像个没有理智的孩子一样。
短片以三个主人公为叙事者——一个是辞去国企工作的跳伞运动员;一个是在制药方面坚持走下去生物制药主管;一个是大学生村官。一开始的他们面对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放弃了很多。坚持久了甚至他们也开始质疑自己要不要坚持下去。
然后画面一转,问,“我们将如何度过此生?”这句就开始让观众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谋求共鸣。“有的人二十岁已经死了,有人七十还在发现生命的可能……”。
经过重重困难,他们终于成功了,这使多少热血的观众看得泪目。
如果返回现实,短片中真的将太多东西简化了。罗振宇曾在他的得到APP罗辑思维专栏里讲到,世界过于复杂,因此人们为了理解世界不得不将世界上的事物简化或者符号化。
所以我想市场里才有所谓的成功学,将成功人士身上共有的特点总结出成功因素。但是,就在我学的管理学里,这种研究方法总结出的结果是不具有普遍性的。那么请你回忆一下你看了这么多所谓的“成功学”,你真的以为你在成功的路上?是否在邯郸学步?将自己都给迷失了?
准备高考的那段时间确实一直在看学霸的学习分享,直到高考完也没有成为学霸。是的,有时候我们沉迷于成功经验的搜集,各种方法都试了个遍。东做西干,反而浪费时间。没有沉下心来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到对策。因为就算跟着视频学做煮鸡蛋,就算水量时间相同。还有可能因为锅的型号不同或者鸡蛋大小不同而将鸡蛋煮不熟。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第一篇就提到,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得希望。
就拿那个辞去国企工作而专心跳伞训练的运动员来说,现实中勇敢的人大有人在——为了自己的热爱,辞去了原来的铁饭碗或者放弃了原来安逸的生活。成功的人当然会在各种平台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人很丧的陈说有多少人喜欢听喜欢看?特别前些年,这种思想被各种公众号写成爆款文章肆意传播——辞去现有的工作,将爱好变成职业,并且收入比之前高十倍不止。这只是少数的个例,有多少人因为现实死在了昨天。
我写到这,不是说竟然成功这么渺茫,就别奋斗。而是提醒,竟然成功这么渺茫,不可复制。为什么不研究出一条自己可以走的路径?减少那些成功经验的搜索,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成功就是运气好。那种模棱两可不具有操作性的言论,只是在一度夸夸其谈自己的成功的英勇事迹的就要谨慎。警防被洗脑。
现在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学到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我们的选择。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路径,不能一遇到麻烦就找牛人求助。他们只会跟你讲大道理,然而,我们仍会感同身受,听过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