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美好

初闻

最早知道荷花,大概是源于很小的时候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课文——《王冕学画》:“他一边画,一边对着荷花仔细地琢磨。”嗯,这大概就是我对荷花的最初印象了。


现在回看,课文中里有对荷花朴实的描写:“湖里的荷花也开得格外鲜艳,荷叶上的水珠像珍珠似地滚来滚去,真是美丽极了。”文字平实简洁,却也真切地道出了荷花盛放的美景。


动静相宜

然后又学到杨万里的那首题为《小池》的七言绝句,也牢牢地记着最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那时年纪小,只知道背诵,哪懂得什么意境。可现在再看,静的荷包,动的蜻蜓,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立体感十足。

来源:网络


出淤泥不染

再后来初中语文课本里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记住了那段经典的文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显然的借景喻人,由形象的事物描写到抽象的气节刻画,而我也只是记住了,借莲花喻洁身自好的品质而已。至于荷花到底长什么样子,那时我依然是没有见过的。


荷塘月色


读高中时,学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来源:网络


好熟悉的一段文字,记忆中这一段是需要背诵的,以至于现在读起来都很顺畅。现在想想,似乎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可以没有负担。

这是清华园里就着月色的荷塘,荷花、荷叶清新灵动,是另一番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出的美,是笔者眼里一幅活着的画。我们也觉得美,就够了,美景不在眼里,不在嘴边,而在心间。

终于在学过几首诗词,读过几篇文章之后,在北京的一个公园里真正地看到了荷花。只是,曾经在课文里学到的景致和气节,还有那时脑海里的想象,已没有任何踪迹。

原来,我只是见到了荷花,并在那之后不只一次地见过,都未能将现在与过去做丝毫地连接。

我只是走过看看,白的、粉的、荷叶、露珠、还有偶尔飞来点水的蜻蜓。我在心底告诉自己,你终于见过荷花了,这大概就是全部了。

我知道,错过了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就真的再难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份真切的感觉了。而我,便是错过了。

年少时,我以为学的都是对的,见的都是好的。小时候总是想问为什么,长大后总是会说没什么,只剩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小时候是有所敬畏,长大后是有所畏惧。原来,成长中注定要有减法,注定要有所失去……

向年少时遇见的和现在已经遗失的所有美好致敬!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