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夫人之生动谐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本章对应王弼版《道德经》第五十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底本,缺文自帛书甲本及王弼本补全,并据古今各本校勘对底本作了校订。
上一章,老子阐述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提供了条件,“无”发挥了作用,两相结合,目标就此实现。我们通过各种实例,见证了这一关系的普遍存在。根据“对立统一”原理,任何一种存在必有其对立面。那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关系的对立面又是什么呢?
“有之以为利”的反面就是“有之以为害”。既已成害,“无之以为用”便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无之以为不用”,“不用”就是不参与,不介入,就是敬而远之。这便引出了老子本章的主题——“不入死地”。因此,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审视,本章所探讨的情形恰恰是上一章的对立面,两者互为正反。
不仅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这是老子“对立统一”原理的精髓所在。“对立统一”原理令我们见人所不见,老子就是通过它发现了道,并运用它揭示了道的各种特征。这里,老子向我们展示了“对立统一”原理更广泛的运用,从一种关系推演出另一种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一组关系,代表一类社会现象,这一关系的反面就是“有之以为害,无之以为不用”,代表的是另一类社会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不入死地”。
“不入死地”之所以难于把握,是因为“死地”往往是陷阱,不易察觉,或者是装扮成美女的毒蛇,有着迷人的诱惑力。人们被“死地”的假象所蒙蔽,误以为是“有之以为利”,于是大加发挥,殊不知早已误入歧途,踏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老子的命运说——人的命运七分天成,三分自作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夫人之生动谐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
生地紧挨着死地,一旦离开了生地,便踏入了死地。天生处于生地的人有三成,天生处于死地的人也有三成,已经到了生地却因自作孽而转入死地的人,又有三成。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结果?是人求生保生的能力。
这里,老子引进了“生地”和“死地”两个概念,其实就是将人群按寿命长短一分为二,长寿的视作身处“生地”,短命的视作身处“死地”。任何人的命运无非这两种结局。
“生地”与“死地”互为正反,故曰“出生入死”,即出了“生地”便进了“死地”,非此即彼。“出生入死”表示命运发生了逆转,但踏入死地并不一定就立即消亡,而留在生地也并非意味着长生不老。
徒,本义行走。生之徒,意为向着生前行的人,指天生处于生地的人。死之徒,意为奔向死亡的人,指天生处于死地的人。十有三,十个里面有三个,即三成。“生之徒”与“死之徒”各占三成,这些人生来就分别属于生地和死地,是命运安排。这两者之间,是命运发生了逆转的人,他们原本可以长寿,但却因自作孽而不得长寿,将自己送进了死地,这就是“夫人之生动谐之死地”,这样的人也占三成。“人之生”、“动谐之死地”,二“之”字读作“至”,义为到达。
谐,老子本字作皆,皆通谐,义为怪异,这里指作孽。《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作“怪”解。动谐是谐动的倒置,动谐之死地,指人逆天而为,将自己从生地带到了死地。之十有三:之,代词,代指前句“人之生而动谐之死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竟有人“出生入死”,放弃了生而选择了死呢?决定这一切的,就是一个人求生保生的能力,谓之“生生”。
生生,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第一个生是动词,表示活着;第二个生是名词,表示生命。生生,就是让生命活下去,指人求生保生的能力。
此可谓老子的命运说。人的命运七分天成,三分自作。所谓天成,《庄子·逍遥游》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短命的朝菌活不过一天,夏天的知了从不见春秋,但所谓的大椿,一岁就是四八三万两千年,其寿可比天地。人也不例外,有人长寿,有人短命,各有所属,都是天命的安排。
所谓自作,是天命之外,也还有自身的作用。人为何会自出生门而误入死门?是因为不知如何保全自身。又怎样才能保全自身?需明白天生天杀的道理。道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天生天杀皆基于这一原则。“夫我有三宝,寺而保之。一曰滋,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恪守“公平公正”原则,道“生之蓄之,长之述之”,而“不公不正”,道轻则“亭止毒之”,重则“盖之覆之”。“人之生而动偕之死地”,归根结蒂是逆天道而行。
善摄生者,行天道而天佑其身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善于求生保生的人,行于山陵不避犀牛猛虎,从军作战不穿铠甲护身。为什么?犀牛无处刺其角,猛虎无处舞其爪,兵戈无所用其刃。这背后是何奥妙?天不灭斯人也!
盖,发语词。摄,保养。善摄生者,指善于保全自身的性命。这里的摄生,不是传统意义上调理身心之类的养生,而是强调要顺应天道,依道行事。“天将聿之,焉以滋垣之”。
兕(sì),犀牛,头上有独角,用以攻击对方。“被(pī)”,古通“披”,穿戴之意,“圣人被褐而怀玉”便是一例。“兵革”,指皮革做的战袍,即铠甲。
“揣(chuāi)”,本义插入,这里表示犀牛用角顶撞。“措”,本义放置,这里指老虎用虎爪拍打。“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表示兕虎找不到攻击目标,故尖角利爪派不上用场。“容”,容纳。“兵无所容其刃”,以无处可以收纳兵戈形容兵戈无用武之地。
这段描述极为神奇,老子笔下的善摄生者,貌似猛兽不近身,刀枪不入体,因此,在山林中不怕遇见猛兽,上战场上也不屑铠甲护身。后人对此的解读也很离奇,如范应元注曰:“盖尝闻之,善能弘大持守其生者,陆行则不遇兕虎之害,入军则不被甲兵之伤。夫何哉?以其神气全而无可以投角、错爪、容刃之地。不关于数也,此乃与道合体,非知巧果敢之列。稽诸成道而莫能伤之士,不可具载。程太虚仙师,罗公远真人,其显显者矣。苏曰:‘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且无有,乌有死地哉?’”言下之意,善摄生者,修道成仙,与道合体,与人两异,不生不死,似有似无,猛禽刀剑不及其攻击的目标,自然无死地可言。
其实老子是在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内在规律。类似手法《道德经》中时常出现,如“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什么是善闭?想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出去,锁上了门还可以从窗子爬出去,但若给孩子一款他喜欢的游戏,不用锁门他也不会跑出去,这就叫“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什么又是善结?比目鱼眼睛只长在一侧,要看清全景只能借助伙伴的另一侧眼睛,故它们往往是双双结伴而行,相依为命,这就叫“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事物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外在表象。兕虎找不到攻击目标,是因为善摄生者选择了没有猛兽出没的道路,自然也就无需提防兕虎。兵戈无用武之地,是因为善摄生者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自然就无需铠甲护身了。
老子不信鬼神,降妖伏魔,刀枪不入的说法绝非老子本义。老子一贯反对战争,指出“夫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主张“以道差人宇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不战而胜,不争而争,才是善摄生者的必由之路。
不入死地,其实就是今天常说的风险管理
不入死地,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风险管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适用于国家。
1.“死地”是装扮成美女的毒蛇
财务杠杆可以放大资本,撬动利刃,用之得当,无疑能加速企业的发展。成功的企业,无不借助财务杠杆实现了高速发展,一步步的成功让企业沉浸在“有之以为利”的甜蜜之中。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功,失败仿佛告别了踌躇满志的当家人,一个个新的目标象征着格局的不断放大,而这一切自然少不了财务杠杆的赫赫战功。然而,就在这高歌猛进的洪流中,企业越过了神秘的生死线,从生地跨越到了死地,于是,无数商海传奇演绎了如梦如幻的悲歌。王首富折戟国际并购,许老板梦碎造车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曲终人不散,你去我又来。
2.“死地”就是虚幻的有
人们一定还记得滴滴大战出租的难忘岁月,一时间,地铁显得昂贵,自驾可谓多余,APP上不停的红包雨,砸的无数人从梦中醒来,纷纷加入freerider的大军,浩浩荡荡,无比壮观。
这气势如虹的画面背后,是滴滴东家一诺千金的豪迈,数以十亿的补贴,源源不断杀向北上广深,顷刻间,江湖易帜,滴滴大战告捷。然而,这相较于东家的整盘棋局,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
东家的宝宝,此时与各大银行对垒正酣,数倍于银行利息的活期回报,打破了万亿储蓄市场的宁静,储蓄搬家的队伍,天南地北,铺天盖地,一望无际。谁说傲慢的金融霸主不可撼动?谁又说少年的宝宝不可重塑江湖?一路攻城略地,仿佛亚历山大从东方重新崛起。
金融乃国家神器,不可为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俄而飞来一纸红头文件,改变了第三方存款的游戏规则,宝宝万亿资金池摇身一变划归银行监管,往日无米之炊的红利瞬间蒸发,釜底抽薪,彻底断了后勤,再也无力与银行利息叫板,问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大军也随之鸣金收兵。
3.“不入死地”就是未雨绸缪
能源安全是国家命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始终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一大隐患,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
人类正在告别火力发电的岁月,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下能源的主要来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巴西、安哥拉、阿曼等是中国主要石油进口国,虽然在地域分布上亚非拉及中东作了适当平衡,但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潜伏的危机,防不胜防。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能源危机对本土经济的冲击,对外要降低卡脖子的风险,对内要大力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对外布局上,中俄东西两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已初战告捷,中俄不是联盟胜似联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保障北线能源供给的坚强后盾。中伊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以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成运营,又为西线能源供给开辟了安全通道,大大降低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卡脖子风险得到了极大的弱化。
对内加强新能源开发上,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近年来可谓突飞猛进,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三倍,发电成本已进入平价时代。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欧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总和,海上风力发电成本正在向平价接近。此外,特高压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成熟也为西部戈壁沙漠地区建设新能源基地提供了保障。按照规划,2030年新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50%,2050年将进一步提升到75%,基本摆脱能源的对外依存。
然而,最终彻底解决能源供给将来自外太空技术的发展,中国正在规划的大型空间站建设,将可能为太空太阳能收集、储存、回传地球提供终极解决方案,不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的输出国。
本章勘正说明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章。以下是还原版与八个主要版本的比较和取舍说明。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还原版)
□ 生 □□ 。□ □ □ □ 有三, □ □ 徒十有三。(帛书甲本)
□ 生入死。生之 □ □ □ □ ,□ 之徒十又三。(帛书乙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汉简本、王弼本等传世本)
这两句汉简本及各传世本皆同。帛书甲本残存字与传世本完全相同,帛书乙本“十有三”作“十又三”,“又”通“有”。还原版从传世本。
“十有三”,《韩非子·解老》释作人的四肢九窍,高亨释作人的七情六欲,两者合数都是十三。河上公等从韩非子说。王弼释“十有三”为十分之三,还原版从王说。
上文指出,老子此处旨在阐述人有三种不同命运,或生,或死,或由生转而死,三者各占三分之一。道生万物养万物,生死可谓天命,或寿或夭,自然形成,人别无选择。人可以影响的是由生转死,这是人的行为所至。老子的生死说构建在道的“公平公正”原理之上。为天下不公,则将自身置于死地;做无名之仆,则将自身置于生地。
夫人之生动谐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还原版)
而民生生,勭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帛书甲本)
而民生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何故也?以亓生生。(帛书乙本)
而民姓生焉,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姓生也。(汉简本)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王弼本)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也。(河上公本)
而民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严遵本)
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傅奕本)
民之生生,而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哉?以其生生之厚也。(范应元本)
这几句各版本差异明显,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1)第一句句首“夫”与“而”之辨;(2)“人之生”与“民生生”之别;(3)“动之死地”与“动谐之死地”之别;(4)“生生”与“生生之厚”之别。
(1)第一句句首“夫”与“而”之辨:
帛书甲乙本、汉简本、严遵本和傅奕本第一句句首均有“而”字,“而”在此文义难通,故王弼本、河上公本和范应元本等较晚的版本将“而”字删除。实际上,“而”乃“夫”之误。楚篆“而”、“夫”两字因形近而常被后人混淆,类似错误还原版已发现多处。“夫”在此相当于引号的作用,所引用的句中就是“人之生动偕之死地”,故从文法上讲“夫”字不可缺。诸本“而”当作“夫”,王弼本等系误删“夫”字。
(2)“人之生”与“民生生”之别:
首先,“人”与“民”之辨。老子的习惯用法是“道”与“人”対举,“王”与“民”対举,“圣人”与“百姓”対举。本章论述不涉及任何“王”的概念,讲述的仅仅是“人”与“道”的关系,顺应天道则生,悖逆天道则死。故此处当用“人”而非“民”。
其次,“生生”为动宾结构,表示让生命得以生存,在第一句中出现文义难释,疑“生生”为“之生”之抄写错误。楚篆“之”与“生”形近:
而“人之生”用于此处文义清晰,“之”通“至”,义到达,故还原版取“人之生”。
(3)“动之死地”与“动谐之死地”之别:
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动”之后有“皆”字,各传世本无。“皆”当为“谐”之通假,作“怪异”解。“动之死地”与“动谐之死地”的区别是,前者只有结果没说明原因,而后者则表示是因为作孽才使人从生地进入了死地,后者文义更为清晰准确,故还原版取“动皆之死地”,“皆”读作“谐”,“之”读作“至”。
(4)“生生”与“生生之厚”之别:
最后一句帛书甲乙本作“以其生生也”或“以其生生”,而各传世本均作“以其生生之厚”或“以其生生之厚也”。
“生生”表示让生命得以生存,“以其生生”就是取决于其让生命得以生存的能力。“生生之厚”,是说取决于其让生命得以生存的能力之大小。“能力”一词中已蕴含有“大小”的意思,故其后“之厚”二字可有可无。还原版选择了“以其生生”。
综上各要素,还原版将此文校订为:“人之生而动偕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还原版)
蓋 □□ 執生者,陵行不 □ 矢虎,入军不被甲兵。(帛书甲本)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帛书乙本)
蓋聞善聂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汉简本)
蓋聞善摄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王弼本、河山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
蓋聞善摄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严遵本)
“摄生”,帛书甲乙本均作“执生”,汉简本作“聂生”。“聂”通“摄”,当为老子本字。摄,保养。执,把持。两者在文义上相通,都是指能够保全生命。还原版取“摄生”。
“陵行”,传世本作“陆行”。楚篆“陵”形似“陸”,后人误将“陵”读作了“陆”。“兕”,犀牛。兕虎为山林之兽,而“陵”表示山林,故“陵行”用法更为准确。还原版从“陵行”。
“避”,帛书甲本字缺,帛书乙本作辟,各传世本作“遇”。“辟”通“避”,当为老子本字。“不避兕虎”与“不遇兕虎”表达同一个意思,不遇是因,不避是果,因果相生。传世本言因,更为直白;帛书及汉简言果,更为传神,酷似老子文风,故还原版用“避”不用“遇”。
“兕”,唯帛书甲本作“矢”,其他版本均作“兕”。“矢”在此用法文义不通,为“兕”之误,下文同。
“被(pī)”,读作“披”,穿戴之意,用法犹如“圣人被褐怀玉”。“兵革”,指皮革做的战袍,即铠甲。“被兵革”表示穿戴防护利刃的战袍,动宾搭配得当,而“被甲兵”则动宾搭配不当。“兵”指兵器,正确表述是持有兵器,而非穿戴兵器。
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还原版)
矢无所椯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 □□ 。(帛书甲本)
兕无 □ □ □ □ , □ □ □ □ 亓蚤,兵 □ □ □ □ □ 。(帛书乙本)。
虎無所错其蚤,兕無所椯其角,兵無所容其刃。(汉简本)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错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范应元本)
“揣(chuāi)”,插入,指犀牛用顶角攻击对方。帛书乙本该字缺,帛书甲本和汉简本该字作“椯(duǒ)”。“椯”作动词有“刺”或“戳”的意思,故“椯”与“揣”相通。“揣”各传世本作“投”,“投”是“抛、掷”的意思,文义不似“揣”确切,故还原版取“揣”。
“措其爪”,帛书甲本作“昔其蚤”,“昔”通“措”,当为老子本字,义为拍打。“蚤”通“爪”。“措”,唯范应元本作“错”,“错”当系对“昔”之误读。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还原版)
□ 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帛书甲本)
□ □ □ 也?以亓无 □ □ □ 。(帛书乙本)
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汉简本、傅奕本)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王弼本、河上公本)
夫何故哉?以無死地。(严遵本)
夫何哉?以其无死地。(范应元本)
此句各版本虽表示略有不同,但文义相同。还原版取帛书甲本,但删除了疑问句末的语气助词“也”字。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