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曾想到,2020年伊始,一个小小的冠状病毒,居然把我们都禁足在了家中。
这段闭关自守的日子,或许单调,或许孤独,但绝不应该无聊。
对于终日为工作、为生活、为理想而忙碌的我们来说,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渴望得到的那一段“静止的时光”吗?
在这一段“静止时光”里,我们终于可以停下来、静下心,回归自我,专心阅读、思考和内省。
而此刻最宜阅读的,正是那些深刻、宏大、意蕴深厚、引发思考,且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书。
比如,下面这几本。
01 《百年孤独》
“几乎每个爱书人手上都会有一本,却很少有人读完”的书中,肯定有它的名字——《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举成名的作品,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在马孔多这个小地方,一个家族七代人的种种遭遇。最终,这个家族在人丁衰落后,在飓风中消逝,在世上再无痕迹。
豆瓣上有一个关于《百年孤独》的短评,我很喜欢:
“今天做了两件让人恍如隔世的事。
一件是在阴雨绵绵的立冬拉上窗帘睡了一下午。
还有一件事是看完了《百年孤独》。”
我几乎算是一口气读完了《百年孤独》,虽然只用了几个半天的时间,却恍若经历了一场百年幻梦。
梦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醒来之后一切记忆却也像被飓风带走,了无痕迹。
这本书的一大阅读障碍是,马尔克思在七代人中,反复使用了相同的人名,时常读着读着就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
因此,建议边阅读边自己列人物关系图,有助于更清楚地理清人物关系。
02 《蒋勋说红楼梦》与《红楼梦》
说来惭愧,我真正开始读懂《红楼梦》,是从蒋勋老师的《蒋勋说红楼梦》开始的。
有一个蒋勋老师的小故事,曾给我很大触动。
蒋勋老师曾在大学任教,有一天,他经过学校的草坪,阳光下一个年轻男孩穿着破牛仔裤,躺在草地上读诗。
看到这一幕的蒋勋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因为被行政工作局限,已经不知有多久没有这样躺在草坪上读书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
蒋勋老师不仅对美有着深切的感知,他还有着丰富的美学知识、开阔的视野、纯净的赤子之心和超越常人的慈悲心。
也正因此,他才能用丰富的背景知识,为《红楼梦》中的吃穿用度的细节做最详细的注解;
能用细腻的触角,读出《红楼梦》中每一处很容易错过、细品之下却令人震颤的美;
能用慈悲心,发掘每一个生命的可贵之处。
他用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脱离了对《红楼梦》“看故事”的狭隘阅读视角,真正进入了“读人生”“品人性”的深度阅读。
如果你也曾觉得《红楼梦》不好读、没意思、太冗长,或许可以尝试从蒋勋老师的《蒋勋说红楼梦》开始,重新邂逅无数人为之痴、为之醉的《红楼梦》。
03 《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曾不止一次地把《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入书单,却还是未能在2019年结束之前读完。
第一次,是在电影《睡沙发的人》中,舅公给不学无术、高考落榜的粟一柯推荐俄国文学,其中就有这一本,于是这本书第一次出现在了我的书单中。
(电影中的全部书单可以参见我的往期文章《周末了,看部温情小众电影吧》)
第二次,是看到村上春树说,“希望能够写出像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作品,这将是我小说写作之路的终极目标。”
对这本书的景仰之情顿起,于是第二次列入书单。
第三次,是在读《流动的盛宴》的时候,看到海明威说 “我要重试一下《卡拉马佐夫兄弟》。也许是我的问题呢。”
看来赞成这本书难读的,还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海明威。
然而与这本书的难读相对应的,却是豆瓣9.7的超高评分,以及它在俄国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神级地位。
于是,在最近这段难得的“静止时光”里,我又重新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这一次,我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
待我读完后,会到这篇书评下汇报,等着我~
04 《文学回忆录》
多年以前,初次读到木心的一首诗的我,如遇珍宝。
没错,这首诗就是后来被唱火了的那首《从前慢》。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后来,朋友赠我一套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因着这套书,我专程跑了一趟位于浙江嘉兴的木心美术馆。
2017年4月30日摄于木心美术馆,卷轴上写着木心最后的诗句“风啊,水啊,一顶桥”
在那里,我得知,特殊时期,身处狱中的木心,曾用写检查的纸偷偷写文章,曾在暗夜里的虚空里无声地谈奏莫扎特和肖邦。
“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
我看到了他写在纸条上细小如蚊蝇的文字,那是他在狱中的全部精神寄托,看到他深邃孤绝的画。
也感受到了特殊时期狱中的生活对这样一个自由的灵魂带来的巨大伤害——
尽管木心晚年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病榻之上、意识不清的他嘴中喃喃自语的,却是:
“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我尤记得,当我坐在美术馆空荡的阶梯阅读室里,读到这一段的那一刻,泪如泉涌,久久不能释怀。
前不久在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中再次读到这“最后的恳求”,内心依旧酸涩不已。
木心一生都没有成家,他用文学和艺术填充了自己的生命。
这套《文学回忆录》,是1989年至1994年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的讲义,根据陈丹青的五本听课笔记整理出版。
我虽不能有陈丹青那样的幸运,可以当面聆听先生的讲授,但我也私自把自己当作先生的学生,借着这套书,一点一点地,在先生的指引下,畅游文学的世界。
我总是习惯在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回来听听先生的看法。
例如,在读完《百年孤独》之后,回到《文学回忆录》的第八十二讲和第八十三讲,听先生讲讲他眼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和《百年孤独》。
05 《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百无聊赖时候,最宜思考人生。
《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都算不上鸿篇巨制,却是我一再重读的书,也正是适合在这个与生死有关的时刻里阅读的书。
荣格曾说,“如果恐惧变得足够强大,它就能够让人向内看,那么人们便不再从别人那里寻找原我,而转向自身寻找。”
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对任何一个处在人生大好时光的青年来说,这都是来自命运的一记重击。
此后很长的一段人生中,史铁生都在思考“要不要去死”和“为什么活”的问题。
最终,他得出结论:“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活”。
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却极少有人去思考的。
此刻,当我们每个人都在病毒的威胁之下,当我们看到确诊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当“死亡”的阴影似乎离每一个人都近了一步,或许我们也该像史铁生那样,郑重地思考 “为什么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的文字不高,不远,坦荡,率直,他的文字,一定能给此刻的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村上春树说,“只要有书,就不会无聊”。
好书,是对爱书人的恩赐。
希望这些书,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给你一段别样的、充实的、有意义的“静止时光”。
和我一起,享受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