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天赋,也会输给努力

        最近,有朋友跟我说起她的困惑:她喜欢晒娃,平时孩子练琴、跳舞、写字之类的,有一点进步,她都喜欢发在自己社交圈晒一晒。这本身也无所谓。

       可最近,朋友发觉孩子有点不对劲了。每次练习时,孩子竟十分期待妈妈给她录像,然后发朋友圈。

       看到妈妈朋友圈的点赞和赞美,叔叔阿姨夸她“有天分”后,孩子很是受用。可后来,这种“受用”有点变味了。甚至有两次,孩子以自己有天分、有悟性自居,不愿多加努力练习。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早慧,在某一个领域,比同龄孩子优秀、显得“开窍”,绝对是好事。可这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会让孩子被赞美反噬,被夸奖绑架而不愿多加努力。

       此时,父母的态度和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靠天赋,走不远。此话怎讲?《伤仲永》的故事我们都应该知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说的是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家中世代以耕田为生,没有读书人。仲永五岁之前连纸墨笔砚这些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可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立刻写下四句诗,并提上自己的名字。

       从此以后,小家伙提笔就能作诗,而且诗句文才斐然。他父亲大喜过望,觉得孩子少年有成,既开心又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人。

       本身,方仲永只是显现出了一个孩子的灵气,可他父亲却以孩子有天赋自居,不再让孩子学习了。结果如何呢?

       王安石继续讲述道: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结果,在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已经没有人们所传的那样神了,到了二十岁左右,“泯然众人矣”,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一语见的地评价说: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父母太急功近利。没有针对孩子的天赋进一步培养和挖掘,导致孩子的天赋“被饿死了”。

       中国式的伤仲永,伤的是一个孩子本身在某方面有天赋或显现早慧,却错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孩子再也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少年早成的黯然路,都写满了“没有持续努力”,这六个大字。

       林妙可,6岁就以童星的身份出道。9岁在中国举办的奥运开幕式上一曲《歌唱祖国》让人至今还有余音萦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一时被全国人民所认可和喜爱。

       可是整个少年时代,她都在父母的设计里,过分地暴露在闪光灯下。

       没有过硬的文化积淀,没有刻苦的努力,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以至于她接连落榜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成为演艺界“高开低走”的典型代表。

       很难说林妙可小时候没有艺术表演天分。天赋固然重要,可没有持续的学习和努力,天赋是会被“饿死”的,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人走完这一生的。

       那么,支撑天赋的又是什么呢?是习惯,良好的习惯。

       很多学习乐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练习的多了,手指凭“感觉”,就能知道某个键或某个音对不对,就能很自然的进行调整。

       看上去,这很像天赋。可实际上,这是好习惯的积累,让肌肉形成了记忆。

       我们总觉得,孩子的天赋,只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

       让一个孩子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敏捷的思维,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有多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在幼年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指引,更倾向于获取那些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取到的快乐,容易开小差、拖延。而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正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取成就感的快乐,也更愿意踏实练习。专注努力刻苦练习又带来了正向的回报,所以会持续踏实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一个表现优秀的孩子,你根本分不清是天赋使然,还是好习惯的结果。

       1982年出生的郎郎,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世界十大钢琴家”。据说郎朗两岁时能在钢琴上摸出曲子的旋律,五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人们都认为他的成就是因为有无可比拟的音乐天赋。可是你知道吗?郎郎从七岁起,就每天坚持练琴6个小时以上。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读书时,郎朗经常练琴超过半夜12点。

       他的确而且也必须有音乐天赋,但是如果光靠天赋,而没有后天这些超常的努力,恐怕,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郎朗。 

       一个人的优秀,不仅仅是天赋,,是习惯综合的结果,更是刻苦和坚持的结果。

       没有人,能轻轻松松靠天赋成功,也没有人可以不努力吃一辈子的天赋饭。

       今年3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UFC拳击赛场,诞生了首位中国UFC冠军。创造这一纪录的是90后女孩张伟丽。 

       张伟丽仅用42秒,就战胜了连续五年卫冕冠军的巴西女拳王,成为首位亚洲人获取UFC世界冠军。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张伟丽不但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是“半自学成才”。

       她出生在河北邯郸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因为好动,12岁被父母送去学散打。因为腰部受伤,17岁张伟丽就退役了。

       退役后的张伟丽一直在北京打工,她做过保洁、保安,当过幼师,做过健身房前台。 

因为喜欢体育,她就一边在健身房上班一边坚持训练。

       后来,张伟丽遇到黑虎搏击娱乐部创始人蔡学军,开始打一些业余比赛。为了取得成绩,张伟丽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训练,训练完坚持上班,等健身房下班了,她还要继续跑步、打沙包,训练。常常到晚上10点才回家,如果赶不上地铁,她就跑步两个多小时,只当给自己加了一节训练课。

       甚至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张伟丽都雷打不动地坚持训练。

       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

       正是靠着这种对自己的“狠”劲儿,张伟丽一步步走上正式比赛的擂台,走上了打拳的职业生涯。并且取得了令很多科班出身的职业选手都望尘莫及的成绩。

       在日积月累的刻苦努力下,有没有天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莫扎特曾说:“我每天花8小时练琴,人们却用‘天才’两个字埋没了我的努力。”

       事实上,所谓的天赋,不过是一直保持谦逊姿态,持续低头耕耘的结果。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越能少走弯路。

       对于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而言,小荷才露尖尖角,确实值得庆幸。但这决不能成为父母、孩子自满或自持优秀的理由。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人,走什么样的路,全在于父母怎么帮他们把关。

       睿智的父母会告诉孩子:有天赋固然好,如果没有持续的努力和练习,光靠天赋,是不能成就我们的。而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也没有必要气馁,因为,通过努力和练习,我们能拼过天赋。

       《终身成长》一书中说:“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如果说,世上有一种特质可以让一个人永不跌倒,没有别的,就只有两个字——谦逊。

       所以,低下头来,谦逊地去学、去做、去刻苦练习,这才是一个人最稳妥的成才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好的天赋,也会输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