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札记(三)——对天下、国、家、身的理解

《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义理理念同《大学》、《中庸》等的儒家经典思想一脉相承,表达的是一种家国天下的社会理念,其中人为核心,自我和天下是最重要的两极,而打通自我与天下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修身”。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表达的是一种家国天下的社会理念,是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家国天下的主体和出发点是人,核心也是人。家国与天下,好比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国”确切而言指的是具体的王朝或者政治制度,“天下”所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国家的制度肉身来实现,这些制度是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

在家国天下这一连续体中,家国是中介物,最重要的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的两层含义:一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是宇宙之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与其沟通。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而个人如何与天下打通,可以回到《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种一探究竟,其中“三纲领”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的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个人层面的,是“内圣之事”,是个人的德性修为,而后三条“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外王之事”,涉及在政治实践中施行王道,第五条“修身”这一条,就是联通内圣及外王的枢纽,在“八条目”中属于核心一条。

在个人与天下打通的这一环,不管需不需要家国作为这一中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在于“修身”,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加强个人的德性修为,体认最高的宇宙价值秩序,保存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做好“内圣之事”。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以此为出发点,将这种价值秩序外化到具体的政治制度中,构建人与社会的规章典范,使得家国天下这一连续体更加的和谐统一,以此达“外事之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读书札记(三)——对天下、国、家、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