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uo简读经典||庄子

yesuo简读经典||庄子

作者||yesuo

《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所述论文合辑,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共33篇,内篇共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古代论文虽不同于现在的论文,但也都是用论据来说明一个论点,比如内篇第一篇《逍遥游》就分五个章节,各章既独立成篇又似为说明论点服务。


33篇文章,其实每篇都有好几个章节组成,杂篇中的《列御寇》最多,共分了21个章节,其中有些章节就一段话,比如“圣人安其所安(天道),不安其所不安(人道);众人安其所不安(人道),不安其所安(天道)”,好像绕口令一样;有些章节则叙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对话,比如这篇中有一章鲁哀公问颜阖(鲁国之隐者),是不是用了孔子,国家就有救了?颜阖对曰:孔子只会搞些繁文缛节,说些华丽辞藻,使民众离弃真实、学习虚伪,这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民众需要的是什么?仁爱与赈济,颐养与娱乐。“彼宜汝与予、颐与娱而可矣


《庄子》中有很多章节讲孔子的故事,当然也有庄子的老朋友名家惠子(惠施)以及上古圣贤等人的故事和对话。庄子是道家,所以整部著作宣扬的主题是道家思想,其他诸子特别是孔子常常成为庄子嘲讽的对象。

《庄子》杂篇的最后一篇《天下》对先秦诸子道家(文章将墨家和名家都作为道家的一个分支)的思想作了一个总结,并对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作了说明。上古“《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但天下大乱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诸子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修治道术,“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糜于万物,不浑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这个说的是墨家,他们主张节俭、非乐、兼爱、非攻,对自己很严格。文章指出墨家这种道术太冷酷,“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批其为“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说他们是祸乱天下的上才,平治天下的下才。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逆于众,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这个说的是宋钘(jian)、尹文的华山派道家,他们主张寡情欲﹑见侮不辱、崇俭、非斗,这种人“为人太多(替别人想太多)、自为太少”,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不喜欢他们。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主见),趣物不两(分歧),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这个说的是彭蒙、田骈、慎到这一派的道家,他们主张“莫之是、莫之非”,没人说他们是非就算成功了,被人讥笑为死人的道理。


以本(本元)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dan恬淡)然独与神明居”,这个说的是关尹、老聃这一派的道家,(这里的关尹就是老子传道德经的尹喜,至于老聃是不是老子存在争议)他们主张柔弱、谦下,“以深(深厚)为根,以约(俭约)为基,宽容于物,不削(削损)于人”,文章认为这一派为“古之博大真人”。


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chuan庞杂),其言不中”,这个说的是惠施的名家,这些辩者“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无非就是博名。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归宿)”,这个说的是庄子,文章说他“以卮(zhi随意)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骄矜)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说他的文章与众不同,道理高深,不易理解。


《庄子》这部著作究竟写了些什么?讲了哪些道理?上文提到的“三言”作了很好的注解,就像曹雪芹写《红楼梦》说的,满纸荒唐言,庄子也自嘲说自己的文字支离破碎、荒诞不羁,满纸跑火车,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重复借用先贤人说过的话,并且以寓言的形式来说明事理。


说到寓言让我想起古希腊著名的《伊索寓言》,与庄子差不多同时代,只是《伊索寓言》的主角为动物,而《庄子》的寓言故事主角多为中国古代人物。


好了,言归正传,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内篇中代表庄子思想的几篇重要文章。


《逍遥游》是庄子道家追求自由的思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徙南冥,水击三千里,抟(tua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看那气势,这就是庄子眼里所追求的自由。


池塘边的小鸟看不懂鲲鹏的自由,嘲笑说,你飞那么高干啥呢?庄子认为这个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见识少的不如见识多的、年少的不如年长的。


有的人做了个地方官,还有的做了一国之君,他们就洋洋自得,自以为很了不起,宋荣子(宋钘)看到忍不住就笑了。


有的人“举世誉之不加劝(奋勉),举世非之不加沮(沮丧),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样的人可谓荣辱不惊、随遇而安,修为已经很高了,但还不算很自由。


看“列子(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ling巧妙)善也”,列子驾驭着风自由翱翔,那是多么舒适啊,比起追求人间的富贵,在自由面前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但列子还是要凭借着风的帮助,那些“乘天地之正,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之辩(变),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庄子在这一章的最后总结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只有做到忘记自我、看淡名利,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灵自由。


《逍遥游》共有五个章节,其余四章举了四个寓言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说了句有名的话“鹪鹩(jiaoliao小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钱再多也不过一日三餐、夜睡一床”。


第二个故事讲两位道人,肩吾跟连叔说:我听接舆(楚国贤人)说,有一个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其神凝,物不疵疠(cili灾病)而年谷熟”,太牛逼了,我不相信。连叔说,少见多怪了吧,那些至德之人“旁礡万物以为一”,天下自然太平,有什么好烦恼的呢?


第三、第四个故事都是关于惠施的,惠施说我有个葫芦,太大了没什么用,正烦恼呢,庄子说,你何不把它做成个大酒樽,坐着它“浮游于江湖”呢?惠子又说,我有棵大树,也实在太大,派不了用场,庄子说,你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啊。


庄子最后说“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讲这几个寓言故事,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最大的自由在于心灵的自由,好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寻烦恼,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齐物论》是庄子道家万物平等的思想


《齐物论》共有13个章节,开篇以南郭子綦(qi)与弟子颜偃之间的对话展开,师徒俩讨论什么是人籁、地籁和天籁,人之音律在管弦,地之音律在孔窍,这些如果你仔细观察都能感觉得到,那天之音律在哪呢?


你听人之音律,可能会说这个好听,那个不好听,但到底有没有好不好听呢?你听风吹大地,各种声响都有,你说哪个好听哪个不好听呢?那又是谁让大地发出各种声响的呢?是不是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


大知闲闲(广博),小知閒閒(jian斤斤计较),大言淡淡,小言詹詹(zhan唠唠叨叨)”,人有喜怒哀乐,有的人心地开阔,有的人心思深沉,还有的人心情隐秘,但你知道这些都是怎么发生的吗?


人身上五脏六腑,我要同哪个更亲密些呢?“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人与万物既相互残杀又相互依附,人的行动就像奔驰车,完全停不下来,这不也太可悲了吗?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外界一发生变化,你的心就跟着变化,能说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这个世界有是非吗?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无,但圣人是藏在心里不说的,“圣人怀之,众人辩之”,所谓“大道不称(宣扬)、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zhi倔强)”。


这个世界有美丑吗?毛嫱(qiang)和西施,大家都觉得她们是美的,可为什么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沉鱼落雁),在鱼与鸟的眼里是无所谓美丑的。


这个世界有悲喜吗?有一个叫丽姬的女人被晋国掳去,当时哭得梨花带雨,后来与王同床,每日山珍海味,快乐得不得了,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哭呢?


是,不是,然,不然”,是同时也是不是,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是非对错呢?祸福相依,人何必为外物或喜或悲呢?


万物有不同吗?有高低贵贱吗?低层次的人认为有,但至少没有是非之分,中层次的人认为万物没什么不同啊,高层次的人说:天地间哪有什么万物啊?“未始有物”。


世上所谓的高低贵贱、美丑好坏、对错是非,在道看来都是贯通一体的,“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那什么是道?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依从天地间既然如此的现象,可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如此,这就是道。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不在事理中追求自以为是的,而是把是非都寄托在寻常事理中,这才是真正明白天道的道理啊。


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们说,我早晨给你们喂三升,晚上喂四升,猴子们就很生气,养猴人说,那早晨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们听了就很高兴。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人们只要遵循天道,和同是非,凭借它来推衍事理,就能安安稳稳度过一生,“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衍,所以穷年也”,所谓难得糊涂,不是吗?


庄子最后讲了个庄子梦蝶的故事,到底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庄子与蝴蝶有什么不同吗?


《养生主》是庄子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养生主》的这段开首语大家可能只记得前半句,不知道后半句。


以庄子的观点,用有限的生命去探寻无限的知识,一定会疲惫不堪,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凡事量力而行,顺势而为。


那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庄子接着就讲了个著名的“庖丁解牛”故事。解牛对平常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为什么在庖丁手里就那么轻松呢?因为庖丁摸清了牛的纹路。


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纹路,都有它的运行轨迹,这个就是自然法则,就是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法理并且一以贯之,就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凭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他的学生就说他,老师你这哭法不对啊,一点也不伤心啊。


那到底什么样的哭法才正确?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来,时也;去,顺也”,生死只是一个自然规律,任何生命终究会有一个尽头。


那怎样才能让生命延续,永不磨灭?


栺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木柱如果做柴烧,一定会烧完,但如果让它传承下去,就永无穷尽了。这就是“薪火传承”成语的由来。


我们人类的基因密码通过DNA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人类的文化通过口耳相传、笔墨纸张一代代传承下来,庄子告诉我们,这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啊,“传承”。


《人间世》讲的是在人间的为人处世及生存之道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世人,即使是有道的君王也难免“名利”二字,“名实者,圣人所不能胜也”。


为了名利,人世间必然就充满了各种凶险。比如老板叫你去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该怎么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比如老板要你去传达一个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信息该怎么办?要按正常的事实来传达,不要添油加醋。“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庄子以喝酒为例,说做任何事就如同喝酒,刚开始的时候守乎礼,到后来就乱了,有时候就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善始容易善终难。


怎样才能善始善终?顺着事物的态势来悠游心志,假托不得已来培养中和之道,这样就可以了。“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是遇到昏庸暴怒的老板该咋办?首先要端正你自身,其次表面要迁就他,内心要和而不同,迁就不能过分,和而不同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庄子讲了个“螳臂当车”的故事来以说明,你以为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吗?凡事不能硬来,要顺其本性,为什么动物园养老虎的饲养员能与老虎和睦相处?就因为他从来不用活物去激发老虎的怒气。


庄子还讲了好几个“以不材为材,以无用为用”的寓言故事,树木正因为无用才得以保全生命,人因为长得畸形免却了劳役之苦。


孔子儒家是入世的,可是孔子生前非常落魄,有次他到楚国,接舆就说他“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在《人间世》的篇末感叹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内篇中另外三篇分别是《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


德充符》共六个章节,前五章庄子举了好多身体残缺不全但有德之人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德充于内即符合天道,而不在于外形。只有长于德行的人,才能忘却自己的形貌。“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大宗师》共九个章节,讲述明天地之德的有道之人,那得道之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能做到忘我、无我、忘掉所有的一切。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样的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显然真正能做到这一切是很难的。


应帝王》共七个章节,说明帝王之道在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无容私焉,而天下治”,本篇最后一章“浑沌之死”,告诉我们不遵天道的乱作为会害死人的啊。


《庄子》外篇共有15篇,杂篇共有11篇,下面将这26篇文章中的主要思想及名言警句做一简单阐述。


道家思想追求一种人之本性的返璞归真,反对一切强加于本性之上的东西,《马蹄》一篇中庄子举了伯乐治马的例子,马之天性自由奔放,但伯乐非得把它治得服服帖帖,以致于马也变得爱耍小聪明了。


马如此人亦如此,所以道家对儒家那套仁义礼乐是颇不以为然的,在《胠箧quqie》一篇中,庄子喊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发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感慨。


《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大盗盗跖(zhi柳下惠的弟弟),为什么天下会有盗?因为圣人用智巧创造了一个人人争羡的花花世界,这个花花世界其实就两个字:名、利。为争名夺利就产生了各式的盗窃行为。


则阳》篇中,庄子具体解说了大盗产生的原因,统治者“匿为物,愚不识(隐瞒真相,愚弄老百姓不认识);大为难,罪不敢(扩大做事的艰难度,怪罪老百姓不敢做);重为任,罚不胜(加重人民的负担,处罚老百姓不胜任);远其途,诛不至(放远人民的路途,杀戮老百姓不能到)”老百姓呢?“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秦末陈胜吴广戍边渔阳,因大雨所阻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于是揭竿而起;明末李自成因崇祯帝裁撤驿站导致失业,不得不举旗造反。庄子虽然没活那么久,但他说的话被后世一再验证为至理名言。


盗亦有道乎”?在《盗跖》一篇中,孔子曾试图劝说盗跖归顺,结果被盗跖抢白了一通,说孔子你用矫辩的言辞、虚伪的行为来迷惑君王,不也是谋求荣华富贵吗?你才是天下最大的盗贼啊!孔子被呛得灰头土脸,铩羽而归。


道德仁义礼法,大家都感慨上古时代的君王有道、世风纯朴,但在道家看来三皇五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天地》篇中说尧舜禹时有一位诸侯叫伯成子高,尧时封诸侯,到禹做皇帝的时候辞官归农。


禹就很郁闷了,问你为什么要辞官?子高说尧时不赏不罚,民都知道勤勉畏惧,你现在又赏又罚,民反而不懂仁道了,“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在《天运》篇中,孔子去见老子,回来后失落得三天不说话,弟子们就很好奇,子贡忍不住也去拜见了老子,老子就跟他谈了对三皇五帝治天下的看法。“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淳一不杂);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随机应变)”。子贡听到这些话当时就呆那了。


明道之人和不懂得道的人有时候真的就像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在宥》),“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高言不至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天地》),高深的话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深奥的语言,显露不出它的意义,世俗的语言占了优势。你看普通人玩个抖音就格格地笑,真正高雅的音乐就听不懂了。


在《秋水》篇中,庄子借北海神的口说“井鱼不可语海,拘于墟;夏虫不可语冰,笃于时;曲士(乡曲之士)不可语道,束于教”,《秋水》篇从黄河神见到北海神后自感“贻笑大方”写起,说明“井底之蛙”是领会不到道之宏大的。此篇结尾一章就是庄子和惠子的鱼乐之辩。


道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是的。那这个好东西为什么大家都学不到呢?《天运》篇说“中无主而不止,外无匹而不行”,如果内心没有坚定的主宰,道就不会留止,外界没有合适的土壤,天道就不会推行。


道其实也分好几种,《在宥》篇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天子无为,臣下有为,如果臣子也无所作为,那天下是要乱套的。《天道》篇中也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天道》篇其实讲的就是帝王之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年龄)、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纯粹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德全,而神不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无所与杂、不亏其神、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意》)。


在《缮性》一篇中,庄子进一步对道德仁义忠信礼乐关系进行了阐述“德,和(淳和)也;道,理(条理)也。德无不容(无所不包),仁也;道无不理(无所不顺),义也。义明而物亲(道义倡明万物亲附),忠也;中纯而行实(中心纯正行为实在),信也;体乎情而制文(体会民情制定节文),礼也;顺乎容而饰节(顺从仪容润饰节奏),乐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老子《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天下到了需要以礼乐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时候,差不多也该乱了,有人不守礼乐该怎么办?就要用法来制裁了。法之集大成者为韩非子,生于庄子之后,所以《庄子》一书对法几乎没有论述。


道家重道德,儒家仁义礼智信,法家则是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趋于道儒。《知北游》篇中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形变化而内心不变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于丹在解读这段话的时候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现代人的内心早已被世俗的名利污染得不再淳朴,所谓道德仁义早已抛之脑外。


贵、富、显、严(尊严)、名、利,六者勃(悖乱)志也;容、动(举止)、色、理、气、意(情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


现代人此“四六不清”,所以导致心志紊乱,道德沦丧,如何在这芸芸众生中发现圣德之人?《列御寇》一篇中教给你一个办法“远使之,观其忠;近使之,观其敬;烦使之,观其能;卒(突然)问焉,观其智;急与期,观其信;委以财,观其仁;告以危,观其节;醉以酒,观其侧(法则);杂以处,观其色。


老北京有句骂人很厉害的俗语叫“不着四六”,意思是“上不知天,下不知地,为人不知父母,为学不懂文字,不知老子、孔子为谁,为人夫不懂夫妻相处之道,做事鲁莽不懂吉凶祸福”,说是根据天地、父母、文字、孔老、夫妇、凶吉的笔划讲的四六,但与庄子讲的这个四六不知有没有关系。


《庄子》一书中提到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庚桑楚,一个叫阳子居,他们都是老子的弟子。关于庚桑楚在杂篇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那么阳子居,其实就是杨朱,在《应帝王》、《山木》、《寓言》等篇中都有讲到他。


杨朱主张“为我”、“贵己”,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其“一毛不拔”的思想与墨家、儒家都产生了冲突,连道家老子也不认这个徒弟,《寓言》篇中老子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庄子》名言警句摘录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li美酒)”《山木》

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行者,行其所不能行;辩者,辩其所不能辩”《庚桑楚》

至仁无亲、至义不物(没有物我)、至礼不人(不分你我)、至知不谋、至信辟金”《庚桑楚》

狗不以善吠为长,人不以善言为贤”《徐无鬼

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让王

平为福,有余为害,物莫不然,财其甚者”《盗跖》

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渔父

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之天(天道)也;知而言之,之人(人道)也”《列御寇》

你可能感兴趣的:(yesuo简读经典||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