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在西安博物院一层临时展厅,以“丝路琉光”为主题的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特展隆重开幕。这里展出了来自古埃及、西亚、中亚、东亚各地和长安地区的360件(组)玻璃器,反应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


6月3日下午,路过西安市之际,我前往西安博物院参观了这个展览,可以看到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325件(组)玻璃器,以及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35件(组)西安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玻璃汇聚一堂,穿越历史,大放光彩。


1.炉火初燃玻璃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大约公元前2500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创烧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古代玻璃制品。从此以后,以型芯法、模铸法、热下垂法和马赛克为代表的早期玻璃开始广泛传播于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并且在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公元前550—前330年)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前30年)达到顶峰。

这里展出了好几件早期的玻璃项链,用玻璃制成的串珠和管玉等串连而成,蓝色外观模仿珍贵的绿松石和青金石的色彩。后来,加入黄金花饰,更具审美价值。

项链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公元前14世纪


铸造串珠项链 迈锡尼 公元前14-前13世纪


公元前16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出现“型芯成形”工艺制作的玻璃容器。将玻璃加热熔化后,附着在可以拆除的“型芯”表面塑形,等到玻璃冷却成形后,去掉“型芯”得到器皿。后来,模铸法弥补型芯法只能制作收口型玻璃器皿的不足之处,可以便捷地制作敞口型的盘和踠等。

公元前1世纪左右,东地中海地区的玻璃工匠将模铸法改进为热下垂法。在高温作用下,利用重力让软化的玻璃沿着模具外形自然下垂,形成不同的形状和装饰纹样。除此之外,还有将彩色玻璃拼接烧结成马赛克图案的玻璃制造技术,广泛用于批量制作的人像、花鸟、几何图案等镶嵌物品上。

细首尖底瓶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公元前15世纪


花瓣纹装饰碗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5-4世纪


单柄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6-前4世纪


2.光华璀璨玻璃艺术的变革与飞跃

公元前1世纪早期至中叶,古罗马玻璃工匠们发现玻璃可以被吹制的特性,引发传统玻璃制造产业的一场剧烈变革。玻璃吹制技术便捷,吹制玻璃器成本低,质地更加清透,造型更加多样,装饰更加精美。于是,玻璃器迅速走进地中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且陆续传播到整个欧洲和东方世界。

罗马的工匠进一步简化吹制玻璃的方法,趁热吹气让玻璃自由成型,能够使玻璃壁达到很薄的程度,从而极大提高玻璃制品的透明度。直到今天,这种自由吹制玻璃法依然是世界玻璃容器成型的主要技术。

随着自由吹制玻璃技术的成熟,开始出现模具吹制玻璃的技术,使得制作模拟形状的玻璃器物成为可能。古罗马人热爱饮酒,葡萄形状的玻璃器象征果实累累,也体现了人民对葡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信仰。

葡萄形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1-2世纪


长颈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1-2世纪


线条纹杯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2-3世纪


这里陈列着几件东地中海地区出土的罗马帝国后期玻璃器,工艺复杂,保存完好。有一件玻璃水瓶长期深埋土中,导致器物的表面银化,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在普通长颈瓶的基础上,在口部和腹部之间,连接着一个玻璃鋬。在口部和颈部交汇处,套着一个玻璃圆环装饰。

玻璃提手二连瓶子是一件罗马帝国时期工匠打造的艺术珍品,瓶身缠绕着波浪状玻璃绳,瓶口上端安装着双层提手。这种复杂的装饰工艺需要在玻璃凝固前完成制作,对玻璃匠人的制作速度与温度控制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这里陈列着一件叙利亚出土的伊斯兰时期玫瑰水瓶。叙利亚大马士革是著名的玫瑰产地,将玫瑰精油与蒸馏水混合,过滤以后产生的芳香液体,被称为“玫瑰水”。为了防止香味散去,专门把玫瑰水存放在这种长颈瓶内。

水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3-4世纪


提手二连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5-6世纪


玫瑰水洒水瓶 叙利亚 公元12-13世纪


3.璃彩流转丝路玻璃的交流与互融

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将长安和罗马两个东西方文明的中心连接起来。从地中海、西亚、中亚到东亚,异彩纷呈的古代玻璃制品遍布丝绸之路沿线,见证着繁荣的国际贸易活动,融汇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

罗马帝国时期,玻璃以大规模和有组织的工场生产为主,原料获取和产品贸易横跨整个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西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东罗马帝国不断繁荣发展,这里的玻璃大量用于制作宗教器物和教堂的马赛克装饰。

公元226年,萨珊王朝成为波斯地区的主要帝国,玻璃制作中心从地中海向美索不达米亚和高加索地区转移。这里的玻璃制造业发展了切割和磨花等冷加工装饰技术,制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圆形磨花玻璃碗和突出圆纹玻璃碗等。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很快占领地中海东部和伊朗高原的两个玻璃制造中心。伊斯兰玻璃继承罗马玻璃和萨珊玻璃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东亚,并且向西传入欧洲各国,被誉为“伊斯兰之花”。

金层玻璃 耶路撒冷 公元9-12世纪


圆形磨花碗 伊朗 公元5-7世纪


羽状纹小壶 叙利亚-埃及 公元7-8世纪


汉唐时期,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的人才和物产通过丝绸之路汇聚长安。在长安地区出土的玻璃器中,既有异域风格浓郁的舶来品,也有融汇东西方造型、材质、纹饰、工艺精华的本土玻璃制品。同时,东亚地区的交流非常活跃,在当时的新罗和日本等国家,不仅有直接输出的中国玻璃制品,还有许多来自罗马、萨珊、伊斯兰的玻璃珍品经过中国传入。

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之中,长安周围出土大量隋唐时期的玻璃器,包括盘、瓶、盒、杯、碗、供果和蛋形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王世良夫妇墓、李静训墓、窦诞墓、何家村窖藏、庆山寺地宫、法门寺地宫等墓葬和遗址出土的玻璃器。

1986年,在西安市东郊长乐路隋代清禅寺舍利墓内,出土一件波斯萨珊风格的绿色玻璃突出圆纹装饰磨花小壶;1969年,在西安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的北宋铁塔寺遗址,曾经出土一件北宋时期的深蓝色玻璃碗和玻璃磨花装饰舍利小瓶。

玻璃也被称为“琉璃”,在佛教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乃佛教故事中常提到的“七宝”之一。佛经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玻璃器大多跟佛教有关,经常出土于大型佛寺的地宫和贵族墓葬之中。

隋代磨花小壶 清禅寺舍利墓出土 


北宋玻璃碗 铁塔寺遗址出土


北宋舍利瓶 铁塔寺遗址出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