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34&35-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中信出版社,2014,2016.

写在开头的P.S. 没想到,重新整理读书笔记的当下,距离《人类简史》初版已经10年。更没想到的是,在《未来简史》之后,他又写了本《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中信出版社今年刚出了三部曲套装。

《人类简史》写译都很流畅,成为畅销书绝非偶然。读得很快,读完发现,这本书可以变得很薄。

这不是一本以考据和史实书写为目的的写作,而是一种 “话说”,用自己的一根线串起人类史。作者1976年生,以色列人,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青年怪才”,新锐历史学家。本书原版写于2012年,小赫40岁不到,敢于驾驭这样的宏大题材,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逻辑把人类故事说得有声有色,着实令人刮目。笔调轻松,史料、资料、数据的应用都不是正襟危坐式的,而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足见作者知识涉猎之广。

正如书的副标题所示,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人(作者称为“智人Sapiens”)如何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自然与社会的“主宰”。这里的“人”是作为“类”的人,了解作者写作的这一立足点是非常重要的,书中的所有判断都是基于人这一“类”而言。这部“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试图站在“人”之外来讨论,人“类”的出现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渐变中的巨变。作者清晰勾勒出的主要线索就是三场革命:<1>认知革命<2>农业革命和<3>科学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中间有一个“夹心”,就是人类所发明的“共同想象”——金钱(经济)、帝国(政治)和神(宗教)。作者打破历史书写的一般格局,为人类心智发展立传。以下摘其要点,窥斑见豹:

<1>认知革命(约7万年前开始)。从动物到人,除了站起来,大脑是关键。能思考,会捣鼓工具,会用火,会用语言,特别是语言,能够描述虚构的事务。“认知革命是历史从生物学中脱离而独立存在的起点。”认知革命使得人生活在双重现实中,一是客观现实(自然),一是想象现实(社会)。正是“想象的现实”使人“类”得以“绕过”基因,在演化的捷径上飞奔。

<1.5>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之间。主要是狩猎采集到畜牧耕种的转变。因为狩猎与火耕,人类所到之处,曾引发大规模的动植物灭绝。

<2>农业革命(约1.2万年前开始)。作者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史上的最大骗局。人类以为是驯化了植物,其实是被植物驯化。耕种扼杀了植物多样性,畜牧则是对动物的酷刑。农业革命发生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定居、人口增长、劳作,社会“金字塔”(种族与性别等)次第构建。

<2.5>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之间。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文化——得以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三种全球秩序的共同想象:货币秩序、帝国秩序以及宗教秩序。

<3>科学革命(约500年前开始)。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并承认人类的无知。而推动科学革命的,不是求知欲,而是意识形态的支持,因为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成本合理化。因此,科学得以与帝国联姻,与资本携手。科学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业革命。一次又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能量转换和迭代。农业工业化,释放了人力,人可以从事各种产品的生产;而当生产过剩超出需求时,消费便成为一桩产业。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成为硬币的两面:有钱的人投资,没钱的人购买。资本/消费伦理成为“触手可及”的宗教。

    演进至此,人“类”的AND THEN又将怎样?作者抛出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的疑问:

——人发展了无限的生产能力,摆脱对生态的依赖,俨然成为“神”样的主宰。但是,人一旦有了权力或能力就可能滥用。“智人末日”的征兆就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被人类打破,而由所谓“智能设计(intelligent design)”法则取而代之。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将自然的物种变成了智能设计的产品。那么,“科学怪人”“数字生物”会不会让人类失去主宰?

——多少算够?幸福、快乐到底用什么来衡量?是生化机制,意义系统,还是如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根本放下对主观感受的追求。

作者在该书结尾写道:“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页382)。”也许作者是想说,以上所说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地说了个故事而已。

年轻人就是手快,《人类简史》热未减,《未来简史》又出炉。这本书篇幅与前一本差不多,也是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浏览通读下来,似曾相识的地方颇多,感觉是作者借上一本书的热度炒了点冷饭,但客观上也反映了作者在较短时间内思想观念的连贯性。

可以这么说,《人类简史》是作者对迄今的人类演进所作的时间面向上的梳理,而《未来简史》是典型的“接着说”,这次是把视线聚焦于当下,对人类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进行空间面向的全方位扫描,试图探寻上一本书提出的两大疑问。

该书开篇就说,人类已经战胜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接下来最为关注的议题就是,如何克服死亡、追求幸福以及赋予“神”性。作者在这本书里用以推导和支撑观点的素材,是当今世界的种种情状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领域获得的成就。通读下来,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处,录述如下:

1.现实的三个层次:客观现实,主观现实,互为主体的现实。其中,“互为主体的现实”即前一本书所述的双重现实中的“想象现实”,而主观现实即“心理现实”。所以,三重现实就是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现实。主观现实和互为主体的现实都是“意义层面”的现实。比如,宗教在“别人”那里是迷信,而在“我”这里是真理,这其中的心理机制就是“信仰”,是心理现实;再如,历史的实然发生是客观现实,而记忆和书写的历史则是“意义之网的编织和解体”,是由人发明并信以为真的故事,因而是社会层面的现实。

2.意识的频谱。把“意识”拓展到所有生命体。内圈是WEIRD(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democratized)群体心理状态,笔者把它称为“学术被试”,外一圈是人类心理状态,再外一圈是动物心理状态,最外圈是所有可能的心理状态。

3.区分了两种自我: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与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其实就是理性我与感性我的另一种表述。叙事自我负责“赋予意义”,是自己认同的内心系统,也是个人“自洽”的编导,它掌管记忆唤起、行为决策、编织个人故事;体验自我是自己当下的感觉和体验,它的“执行力”极强,但常常与叙事自我相互矛盾,但是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的互动表现在,体验自我所经历的种种感受,会成为叙事自我的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而叙事自我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比如饥饿,叙事自我对饥饿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没钱买食物、准备体检或主动斋戒),会让实际体验大不相同。首创的实证研究是丹尼尔·卡尼曼的“冷水实验(2002)”。

4人类认知升级的三个知识公式。中世纪时期,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经文×逻辑。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人们会阅读相关经文,再用逻辑来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科学革命之后,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实证数据×数学。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人们会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

人文主义时期,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页214)。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连接到自己内心的体验,并以敏感性来观察它们。体验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想法;敏感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注意到自己的体验,二是允许这些体验影响自己。敏感性反映了一个人对新的体验的开放程度。

5.关于人文主义。价值、意义问题无法靠知识(科学)来解决。人文主义就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6.关于宗教与科学。宗教与科学好比一对夫妻,齐头并进。宗教最在乎秩序(LAW),科学最在乎力量(POWER)。宗教与科学在社会现实层面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

7.人类意志自由也许是一种假象。在主观现实层面,人类体验无法量化和替代(页175)。但是在人工智能的语境里,人的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就是一种生化算法。实证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器可以引导人的感觉与行为(当下流行的VR可以说是最粗糙、最外围的感觉刺激器)。因此,生命科学的进展似乎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尴尬:所谓自由个体也许不过是一系列生化算法的组合。也就是说,是“生物预设”控制着人的欲望与行为。那么,人类还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

8.算法。算法是该书讨论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是前一本书的真正接续。关于算法的三个原则:(1)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是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2)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3)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为载体还是以硅为载体并无差别。

与《人类简史》一样,《未来简史》同样是以开放性的问题结束全书: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那些希望改变历史的举动,常常从改写历史入手,从而使人们能重新想象未来。”(页53)作者写在书里的这句话,可以作为这本《未来简史》的最佳腰封。因为,写书就是他“希望改变历史的举动”,他以自己的方式“改写”历史,力图引领读者“重新想象未来”。

2022-09-25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读34&35-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