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王绩的悲凉与放旷

关于这首诗,有几个难点和疑问。

王绩既然是辞官归隐,为什么会有悲凉孤独之感?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跟他的经历或许有关系。王绩三仕三隐,这首诗写于他第一次归隐,第一次归隐是因病罢官,隐居东皋。此时的王绩,应该还是心系朝廷的,否则也不会有“欲何依”之感。“欲何依”来自于哪呢,来自于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在《短歌行》其实主要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迹。曹操用乌鸦择树而栖的例子,告诉那些人才们,不要徘徊不断犹豫不决啦,绕来绕去你也找不到合适的树枝停靠,赶紧到我这里来。曹操的《短歌行》,就是曹操向广大贤才发出邀请,我这里敞开大门欢迎你!

王绩化用曹操的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呢?说明他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却始终不得志。于是他内心孤独,伤感,感怀于没有知己,没有得到赏识和重用。

是不是他就想通过这首诗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之不平呢?接下来的景物描写也并不是都是凄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秋天的萧条,落日的余晖”渲染出秋的萧瑟凄冷。但是紧接着一句“牧人趋犊返,猎马带禽归”又描绘出一副温馨的田园牧歌式图景。颔联是一个转笔,与之前见到的景物风格上有些转变。一切景语皆情语,照理说,这样的美景,能不能给诗人带来好心情呢?诗人并没有开心起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么美的景,这么温馨的画面,可是环顾四周,我一个人也不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似乎并不属于我。在现实世界我找不到安慰,那么我只有高声放歌,怀念古时的伯夷和叔齐,去他们那寻找一些精神的慰藉。我们发现,整首诗虽然表露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但是风格并不沉郁,并不悲凉。你觉得这个诗人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似乎他又向往着田园生活,可是又心有不甘。

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揖拜,清高自恃,放荡纵酒。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渊明,嘲讽周、孔礼教,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

王绩跟陶渊明有什么不一样?陶渊明是完全沉醉于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地享受田园生活。所以他能做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啊,哪怕他种的豆子都“草盛豆苗稀”了,他不在乎啊。朝廷的事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他就过着他的简单朴实的日子,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是清贫的日子。但是他依然开心,所以他“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啊。颇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这是心甘情愿的隐居。

那么王绩跟刘禹锡又有什么不一样?王绩和刘禹锡一样,都想效力朝廷,也都遭遇不平待遇。可是刘禹锡没有辞官,他选择在“陋室”修养德行,在逆境中依然乐观豁达。闲时他就“调素琴,阅金经”,生活过得也悠闲自在。但是每到一处地方,他必定励精图治,不管官职大小,他都坚持为百姓做实事,所以刘禹锡每到一个地方,百姓都因他的到来而得福。

而王绩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又因为生性孤傲,难以容下世俗的纷繁复杂,只有向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可是他内心却并不能真正如陶渊明般了无尘埃,这就是他内心的矛盾和纠葛之处。所以他才三仕三隐。他的这种孤独在唐朝很多诗人身上都有所体现,最典型的属李白了。蒋勋在解说唐诗时说,唐朝很多诗人都有一种宇宙意识,他们的生命视野似乎上升了一个高度,经常时跟宇宙对话。如李白孤独时干什么呢,也喝酒,不过他不像陶渊明,跟邻里喝酒,他跟谁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跟明月喝酒。

我想王绩应该也有这样的孤独,才华横溢,仙风道骨,却没有办法遁入尘世。

所以,这首诗,带着学生去领略这份复杂的情感,才能真正读懂王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望》,王绩的悲凉与放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