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第❹天
【书名】《有限责任家庭》
【作者】李雪
【分享人】你的姓名
【阅读日期】2021·05.27
【阅读页码】第4章
【阅读感悟】按照上面阅读思考输出
【阅读计划】第4章
【阅读思考】
1、启发内容:摘抄/概括你最有启发的内容(1处以上)
当一个人不再把任何剧情角色认同成自己,就会发现终极真相:“我”其实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生生灭灭地念头显化而已。人之所以难以离开自己地惯性模式,终究是因为“我”地幻觉太深了。
按照正常地逻辑,当我们用同一个模式去做事,结果却越来越糟时,我们就应该改变这个模式。但是由于人性天生地缺点,很多人对自己地惯性模式不仅刹不住车,而且越是危急时刻,越会用力踩油门。
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模式,核心原因是把模式里的角色误认为“我”。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剧情角色,自己是“空”的时,才能够有意识地自由做出选择:走哪条路,体验什么样地剧情,过什么样地人生。
最常见地处理方式也就是故意转移话题,乘机把孩子抱走,很少有人会直接表示:“不可以这样逗弄我的孩子。”
仔细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地细节,我们或许会发现,有一种恐惧一直根植在潜意识深处,即我们机会无时无刻不再恐惧失去关系。
当我们在关系中不能捍卫自己地界限,不敢提出要求时,可以向内觉察一下:是不是在投射自己地敌意,想象对方是冷漠严苛的?当我们觉察到这种敌意的投射时,就可以就事论事,简单直接、不带剧情地表达自己地需求。带着善意敞开心胸,相信被人是愿意回应自己的,那么我们的善意通常也能激发对方的善意。当然,对方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心情不好,无法以同样的善意回应你,那也没关系,我们自己做到表达界限、解决问题就好。
讨好的背后是敌意
一个人想要激怒你,就是勾引你认同和进入他的内心剧情,当我们懂得了“投射”这个次,就会明白所有试图激怒别人的人,说的话其实都是在说自己。
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事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够绽放自己的活力。
终结家族不幸的轮回,界限是关键。失去界限,父母内在的剧情就会在孩子身上上演。
在婴儿时期,婴儿把妈妈或者其他养育者当作自体客体去使用,如果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他就能逐渐完成自体与客体的分化拥有比较完整的自我感,也就是明白了“我是我,别人是别人”。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成本,这通常是由上一个决策造成的。而在做下一个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只关注当前情况下最有利的做法,才是理性的选择。
一个人的格局,取决于他人格结构的稳定性。这就好比一栋楼能盖多高,取决于地基有多深。人格稳定,就会拥有真实自体的存在感,可以保证能力持续发挥。而脆弱自恋,也就是活在虚假自体中的人,哪怕再有能力也难成大事。
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公式是:成功的程度=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格稳定性
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来源于自由。父母有多尊重界限,孩子就能发展出多强的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人格的稳定性,即真实自体的存在感,来源于爱。
凡是我们看不惯别人的地方,都是自己内在未解决的剧情冲突在作怪。
“最糟糕的母亲,就是特别着急的母亲。”特别着急的母亲,只要孩子稍微表现出跟自己想象不符的样子,他就会想象各种糟糕的结果,甚至觉得自己要疯掉了。这对孩子的真实自体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真实自体孕育于“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爱我”的信心之中,有这种信心的孩子,无论经历什么风浪,都可以镇静应对。他会由喜怒哀乐的情绪,但是真实的自我存在感不会被扰乱。
2、我的感悟:结合自己的亲身/名人/书上故事进行分析
今天的阅读,让我对“空性”又再一次有了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到: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任何剧情角色,自己是“空”的时,才能够有意识地自由做出选择:走哪条路,体验什么样地剧情,过什么样地人生。也就是同明幸福学院的波波老师对”笔“的故事——空性的理解。万事万物是皆有可能,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所看到的事情是自己种下的种子,发了芽、开出了果,都是由原因的。
3、行动计划:请写下你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种下好种子,拔出坏种子。让自己不断在精进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