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呼吸之法·引自网络

        六字诀养生法,为吐纳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

        吐纳法

        一种练功方法。指通过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或伴随发音来调整身体各部机能的气功锻炼方法。做法是用满吸的呼吸法,先把气呼净,腹部自然放松,然后吸气使肺部开张,再慢慢把气呼出去,以此来加强吐纳的过程,关键是为了换气。此方法对解除疲劳、清新头脑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五脏偏颇之调整作用亦较明显,对调整经络也有一定作用。

        性质:一种练功方法,气功锻炼方法。

        注意事项:深呼吸时注意切忌形成“憋气”

        吐纳法分类: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

        意义: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

        具体功法:深呼吸即腹式呼吸。从运动的角度讲,就是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充分将腹部排空;从气功的角度讲,在运气作深呼吸时,首先要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心静气的呼吸,然后再伸屈双手,尽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气,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气为止。再将吸入的空气运降至丹田,闭气调息约数秒钟,才由丹田处运作,经肺脏、气管、喉头吐放出来。在吸入空气又将之运降丹田气海时,闭气调息的时间初时约为三至四秒,日后则慢慢练习增加至八秒左右。

        注意事项

        做深呼吸运动,注意切忌不要形成“憋气”。所谓“憋气”指呼吸及调息的时间过长,伤害了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经系统。呼吸吐纳法分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种。深呼吸运动可以站着或坐着时有意识地做,也可以在做其它运动时配合着一起做。我是在每天做下蹲运动时配合在一起做深呼吸运动的。

      科学原理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深呼吸是相对于平时正常的“浅”呼吸而言的。从健身的角度讲,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应,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体身体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强身祛病的作用。因为缓慢的有意识的深呼吸能提高体内碱性含量,同时使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身体更多的氧气,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素输送给全身的细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通过深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减少体内酸性含量,使人体内的化学成份保持平衡,从而脱离亚健康。

        积极作用

        从气功的角度讲,通过一吐一纳的深呼吸,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冲击而畅通起来,并恢复各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各神经末梢也就跟着连带振奋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陈代谢的改善而增进了营养,一些慢性病或内伤,就顺乎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机能,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总之,呼吸吐纳是人类的自然动律,深呼吸则顺其机能而延长之,试图改善这种自然动律而谋夺天地造化之力,以强健我体。

        功理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段于口鼻,下段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常人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之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

        须则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练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立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咳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扶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练功时要求舌顶上鄂,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鄂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埔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气。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气。

        《太上老君说常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舌之,久久纯熟。父王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之言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皴),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鼓起,呼时小腹收回,叫做混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息三次。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鄂,收视返听。鼻息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同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这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约:“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中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滔滔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液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能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吐纳呼吸之法·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