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的你,和回不去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回想我一生读过的书,对我人生观、爱情观产生巨大冲击的书有两本,一本书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本是苏煜的《上海夏天》,两本书其实风格有些相近,都是悲情式的结尾。

      村上春树我给他写过一封信,还专门委托我在日本的同学邮寄转交,可是人家没回我。

      写了《上海夏天》的苏煜我到是辗转联系上了。我问他:你的结局写得一点都不好,你改一下好不好。他回我:滚,关你屁事!然后我又回他:你可以不跟小米(第一女主角)在一起,但是你不能和豆子(第二女主角)在一起。他回我:滚,老子愿意!。我说:你信不信我去上海揍你一顿!他回我:来,想揍我你还得排队!然后我俩忽然就笑了起来。他知道,他写的就是他自己,而我能看懂他。他后来对我说:有些事,你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去了,每个人从生下来,注定是一个人的旅程,往前走,别回头。当时我不懂,后来经历很多事,忽然感同身受,爱你的人很多,但是懂你的人太少,孤独永远是人生的主色调。

      我从小就特别恋旧,小时候的老屋,乡下美好的童年,青梅竹马的小伙伴,时隔多年,仍会在我成年后的梦中反复出现,因为她们构筑了我的性格,造就了多愁善感的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关系,还只有六七岁的我被寄养在养父养母家四五年,妹妹则由奶奶领着,虽然在一个村子,但是相隔的距离对于小时候的我仍然是一段不小的距离。每次我冒着被人拐走的风险(农村吓唬小孩不要乱跑总用这个理由)步行几公里去看妹妹,都会看到才3岁的她坐在小板凳上,奶奶说妹妹每天都会抱着小板凳在门口等我去看她。那时候还只有8岁的我,在那一刻忽然就感受到了悲伤的情绪。

    恍惚间,我们一家真正团聚都到了1995年, 这期间一家人分离的时间接近8年。期间,我们一家搬了8次家,爸妈调动工作也调动了4、5次。 由于不断的更换学校,也造成了我和妹妹自卑敏感的性格,格外珍惜朋友,又害怕更深的接触朋友,因为离别的距离总会击垮单薄脆弱的童年友谊。初中,我就是班级里那个矮小懦弱的男孩,高中,我就是那个自卑忧郁的男生,所有的光鲜和肆意挥洒的青春似乎都与我无关,班级里面最容易被遗忘的那个人就是我。可能唯一的优点就是大家的评价:你是个善良的人!尴尬

      然后就是大学、工作,一切都波澜不惊的顺其自然,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一个一直没长大的孩子,应该是班级里结婚最晚的那一个。可是,我竟然成了高中、大学都结婚最早的那一个,有孩子最早的那一个,想想也是讽刺。现在回头来看自己,我人生的旅程其实和我父母的旅程一样,不停地搬家,工作以后也不断地在调动工作(12年5次),一个家庭的基因,还是会以你无法察觉的方式遗传给你。

      今天,我又一次的调动到一个新的单位,离我的家更近了,但是,离我朋友更远了,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很多人觉得我在最不该离开的时刻离开了,在最不该放弃的时刻放弃了。其实,我想说,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饱经的风霜,历练的人事,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这些历练,给每一个经过的你,和回不去的自己。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过的你,和回不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