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杜威是教育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学之父,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我们中国那些响当当的诸如胡适、陶行知等这样的大教育家都曾经师从杜威,于是我从一开始就抱着一种特别崇高的心情翻开此书。书中的一些精彩言论和独到见解也确系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下面是我在书中摘录的一些特别喜欢的句子: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
>> 生活通过传递而更新
教育与沟通
>> 教育的重要性、持久性和基本性时,我们才会把教育方法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 共同、共同体和沟通这几个词不仅表面上看起来有关系,实际上,人们也是因为有共同的东西,才能生活在一起;而沟通是促使他们共同占有这些东西的方法。为了促成一个共同体或者社会,他们必须具备相同的目的、信仰、期望和知识,这些东西没法像砖头那样,由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也不能像切蛋糕一样,分一块给别人分享就可以达到,它需要有共同的了解,就像社会学家所说的那样,需要共同体内的人志趣相投才行。
>> 在很多社会群体中,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仍然处在机器一样的水平,人和人之间相互利用,以便得到各自所希望的结果,却全然不顾他人情绪和理智上的倾向和看法。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利用了现实物质上的优势,或者地位、技能、技术能力和运用机械或财政工具的优势。
社会环境
>> 一个和别人有联系的人,在做出任何行为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他人的行为
第三章 教育即指导
>> “控制”真正的意思不过是指,通过强行的方式和态度来引导行为的力量,这其中既包括在别人引导下的调整,也包括自己个人努力所做的调整。
社会指导的模式
>> 能拉马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能把一个人关进牢房,却不能强迫他进行忏悔。
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 现在流行的模仿概念的根本错误在于把车子放在马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教育的应用
>> 只要工具在人类行为中被使用了,就为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就能指导智力和道德倾向的形成。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长
>> 我们说的不成熟状态就是有成长的可能性。
>> 要理解不成熟状态的两个主要特性的依赖与可塑性——必须以这个状态的积极建设性走向为起点。把依赖说成某种积极的东西,听来未免可笑,把依赖说成一种力量,更加荒谬。但是,如果完全没有依赖,那么发展永远都不会发生。一个完全软弱无能的人,永远要别人提携。
>> 依赖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不是越来越陷入寄生状态,这个事实表明依赖已是某种建设性的东西,而仅仅寄人篱下是不会促进生长的。
>> 一个人越不需要依赖别人,就会越自负,同时可能导致他脱离群众,冷漠无情,在和他人的相处互动中也会麻木不仁,从而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真的能够单打独斗。
>> 这种为别人的需求和利益着想的正向心态,是共同生活的根本要素。
>> 这种依赖性的延长就是可塑性的延长,而可塑性是学会多样新颖控制模式的能力。这种延长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习惯是成长的表现
>> 为理所当然,安之若素,接受现状
>> 习惯越是与智力不相干,这种习惯就越会变成呆板的动作,或变成奴役我们的行为模式。
发展概念中的教育意义
>>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第五章 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 。成长并不是只在有空的时候才能够完成的东西,成长是持续不断进行的。
教育即展开
>> 。教育的本质是顺从,而不是改造。
教育是功能训练
>> 训练就是有选择的反应。
迁移啊
>功能非常好,或者因为这几种运动所需要的协调功能是一样
教育是重演与回顾
>> 。人们为逃避现在的粗鲁行为而生活在想象的精神之中,
人类共同生活的涵义
>> 很多势力的教育,会教一些人成为主人,却教育另一些人成为奴隶。
>> 刺激的多样性意味着有许多新奇的事情,有了新奇的事情,思维就得到挑战
>> 柏拉图曾经给奴隶下过这样的定义:一个奴隶,就是让他行为的目的是从别人那里接收来的。
>> 国家闭关自守;而家庭只顾自己的家庭事务,好像与外界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而学校,不理会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富人和穷人不接触、有学识和没学识的人不接触,都是反社会的表现
国家教育与社会教育
>> 个人必然是利己主义的、没有理性的动物,除非他自愿服从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教育训练,否则都要受到欲望和环境的奴役。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是如此
>各个国家都处在被抑制的敌视和互相戒备的状态中
>> 各个国家都处在被抑制的敌视和互相戒备的状态中
>> 思维习惯
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 要想明智,我们在制订活动计划时必须“停停、看看、听听”。
有益目标的评价标准
>> 严格地说,目标并不是靶子,而是击中靶子;射击的人通过靶子来瞄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枪支的作用。射击时,所想到的种种对象,都是指导活动的工具。
在教育上的应用
迁移?
>考虑更多的结果(即联系)
>> 考虑更多的结果(即联系)
第九章 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为教育目的
并不只是个人做到逻辑自洽就万事大吉了
>一个人人各行其是的混乱时代
>> 一个人人各行其是的混乱时代
>> “自然的意思是先强身体,后练心智
以社会效率为目标
>> 社会效率最终就是平等参与授受经验的能力。
以文化为目标
>> 封建社会的尊卑划分严格,高贵者才有时间和机会发展为人;卑下者只能为高贵者提供外部产品。一
>> 真正有价值的主题是经验的过程
第十章 兴趣和纪律
>> 固执是一种坚持,但不是意志力。固执可能只是动物的惰性和感觉迟钝。一个人持续地做一件事,只是因为他已经开始做了,而不是因为有了任何经过明确考虑过的目标。
第十一章 经验和思考
>> 经验哪怕只有一两,也胜过一吨的理论,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验证的意义。
经验中的反思
>> 。一个对结果完全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注意或者根本不会去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考行为
便于迁移
>困难情境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境有足够相似之处,使学生在处理这个情境时有一定的控
个人方法的特性
偏爱的东西,你所袒护的东西,就是兴趣所在
>虚心,在前面说过,兴趣是对某种行动有所分担、有所参与、有所袒护。所以偏心是伴随兴趣而来的。因此
>> 虚心,在前面说过,兴趣是对某种行动有所分担、有所参与、有所袒护。所以偏心是伴随兴趣而来的。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要养成一种态度,积极欢迎从各方面来的暗示和有关知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一章里曾经说过,预见的结果是情境变化发展的因素,是控制行动方向的工具,所以遇见的结果是从属于情境的,而不是情境从属于这些结局。
>> 所谓虚心,就是保持孩子般天真的态度
>> 虚心还有一种被动的态度,愿意让经验积累、深入和成熟,这就是发展的本质
>> 在他表面上所从事的并不吸引他的欲望和目标的活动经验,就会认识到这种注意分散即口是心非的态度多么流行。我们对此习以为常,视为当然,认为这种态度大部分是必需的。如果是这样,正视这种态度在理智方面的不良影响就更重要了。
学生教材的发展
>> 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有所准备的,它不会趁我们不备,突然捉弄我们。这种态度使我们有一种兴趣相投或友好的感觉,以及舒坦和有所启发的感觉。而我们面对所不习惯对付的事物,就会感到是陌生的、不相干的、冷淡的、遥远的和“抽象的”。
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
>> 。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来倾向于信仰,轻信是很自然的。未经训练的大脑,不喜欢悬而未决和理智上的犹豫,它倾向断言。未经训练的大脑,喜欢事物不受干扰,固定
>> 熟悉、大家称赞与欲望相投,很容易被用作测量真理的标准。无知使人易犯固执己见的和流行的错误,对于学习而言,这比无知更糟糕。所以苏格拉底才会说,意识到无知便是有效智慧的开始。笛卡尔也说,科学产生于怀疑。
前面有一个事实我们已经详细讨论过,就是观念有无价值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因为材料和观念自身本来是试验性的和暂时性的。我们偏爱不成熟的认可和断言,厌恶悬而未决的判断,这种偏爱和厌恶,都是我们自然倾向于缩短试验过程的标志。我们满足于表面的和目光短浅的直接应用。如果这种应用结果略能让人满意,我们便心满意足,以为我们的假设已经被证实。
>> 不变,并且没有适当的根据,就把它们视为已经确定的事物。熟悉、大家称赞与欲望相投,很容易被用作测量真理的标准。无知使人易犯固执己见的和流行的错误,对于学习而言,这比无知更糟糕。所以苏格拉底才会说,意识到无知便是有效智慧的开始。笛卡尔也说,科学产生于怀疑。
>> 我们偏爱不成熟的认可和断言,厌恶悬而未决的判断,这种偏爱和厌恶,都是我们自然倾向于缩短试验过程的标志。我们满足于表面的和目光短浅的直接应用。如果这种应用结果略能让人满意,我们便心满意足,以为我们的假设已经被证实。就是遇着失败,我们也往往不归咎于自己材料和思想的不适当和不正确,而是归咎于自己命运不好或是环境与我们在作对。我们不能把所得的坏结果归咎于自己计划的错误,归咎于对情况没有做全面的探索(如果能对情况做全面的考虑,就可以修正方法),却归咎于不愉快的命运。我们甚至不顾结果如何,就以固守我们旧的观念为荣。
可运用的作业
>> 科学进步缓慢的时代,就是有学问的人轻视日常生活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的时代,特别是那些有关手工作业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工作与游戏
>> 当一件事情做起来像苦工,或者有外力施加而非做不可的重务,工作者必然会有游戏的需求,只是这种要求往往被歪曲。通常的活动进程不能给情感和想象以适当的刺激。所以在闲暇时,不择手段地迫切要求刺激,不惜求助于赌博、酗酒等等。或者,在不怎么极端的情况下,求助于无所事事,寻欢作乐,消磨时间,但求即时的惬意
>> 人类天性里没有比恢复精力更迫切的要求,或者说没有比这更少要避免的。如果有人认为这种需要能够加以抑制,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第十六章 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
>> 这样的融合吸收是没有饱和点的,吸收得越多,再吸收的能力就越强。得到知识会引发更大的求知欲,更大的求知欲又会产生新的好奇心,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记述的是已存在的事实,是关于过往社会群体的兴衰苦乐,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经验有连续性,我们的习俗制度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缘由。
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生活
>>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但是这个过去却是现在的由来。
好大气的文字啊
>历史的真正起点,永远是现在的情境和它的问题。
>> 历史的真正起点,永远是现在的情境和它的问题。
>> 有一件事是每一个人必须做的,这就是生活;有一件事是社会必须做的,这就是要求每个人对社会的共同福利作出相当的贡献,并使每一个人得到公平的报酬。
>> 。道德不只是一张无瑕的白纸,要养成道德观必须对当前社会生活有明白的洞察。
第十九章 劳动和休闲
>> 一切需要,一切愿望,都意味着物质条件的使用。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的意思,它们依赖它们自身以外的东西才能完成
第二十六章 道德论
兴趣+思考+累积
>每一个人无论老幼,如果不能在吸引他们兴趣并要求他们思考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累积性地进行工作,就会发生这两种弊端中的一种或两种情
>> 每一个人无论老幼,如果不能在吸引他们兴趣并要求他们思考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累积性地进行工作,就会发生这两种弊端中的一种或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