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岁月回眸之一:童年时代

史料分别摘自《默克尔传》,《默克尔新传》,记录都大同小异,但两者的评论很有区别,如果从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角度看,和一个资本主义者的角度看,其观点可能大相径庭。也许东德和西德不一样的经历,才造就了默克尔一段传奇的人生。

霍斯特与赫琳德在汉堡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安格拉也于1954年7月17日在汉堡诞生,这个安格拉也就是未来的默克尔。默克尔的父亲霍斯特当时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他既信仰基督教,也信仰社会主义。在东德和西德分家的前夜,他毅然选择到东德传教,这个难度,可以想像一下,1954年在中国传教的话,会遭遇多少的挫折。她的母亲赫琳德是一位拉丁文兼英文老师,但因为她与新教的牧师结婚,政府不允许她在东德教书。不用说,她母亲赫琳德是反对的,然而她父亲为了理想,还是力排众议,带领这个家庭来到了东德,她母亲则成为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1954年,安格拉才出生几个星期,年轻的牧师卡斯纳就带着家人离开汉堡,搬迁到东德。他第一次担任牧师是在勃兰登堡的苛微措村,3年后举家搬到滕普林,这个地方也成了默克尔的故乡,是她早年生活的中心点、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之地。滕普林是柏林北部的一座小城,距柏林车程一个半小时,充满了浓浓的德国东北方的风情—湖、河、运河、辽阔的天空、古老的建筑,魅力无穷。默克尔说她童年生活很幸福时,西德人都不相信,因为在他们眼中,东德一直就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地方,直到现在,这个偏见也无法消除。不同的作者写她的传记时,对这段生活的看法相差很大,有的认为她受社会主义影响很严重,是赤色分子。有的认为,她对社会主义是拒绝的,表现在童年某次大胆的反抗。

但不可否认的是,霍斯特·卡斯纳牧师,力求创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督教,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者与基督教和平共处,相互接纳。他的这个求同存异的观点无疑大大影响了童年时代的默克尔,并延续至今。以至于她若干年后来到中国访问时,可能就那么一瞬间,从价值观外交转变成务实外交,就来源于此。毕竟这个世界上真正经历和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也真心喜欢这两种制度的人并不多。她讨厌特朗普,但喜欢美国。她讨厌普京,但喜欢俄国。她喜欢中国,但又不能明说。这也都来自她童年的这种独特经历。

默克尔的平衡能力比较差,三岁才学会走路,完全没有运动天赋。但她从小就刻苦学习俄语,九年级时代表东德参加世界俄语奥林匹克竞赛,这样的能力以致于普京对她的俄语都感到钦佩。1990年9月12日,默克尔陪同东德德梅奇埃总理参加2+4协议签署的国际会议,曾在开会之余,她在莫斯科的地铁上凭借着优秀的俄语,独自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了解莫斯科当地百姓对于两德统一的看法(参见关于丘吉尔的《至暗时刻》)。这个调查结果充实了德梅奇埃的会议报告,也让他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童年时的勤奋学习对一个人起了多么强大的影响,少玩些游戏,多学些知识,才能在未来机会来临时,为自己打造一条闪亮之路。

默克尔最大的爱好是收集明信片,从这无数的美丽卡片里,获得无穷的快乐。现在她滕普林的家中,还收藏她一扎扎的明信片,都是用她童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尽管由于她的家庭背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倍受他人打击,但她还是能控制心绪,协调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她从小就不是天才,一直到现在也并不擅长演讲,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办事认真,从不说空话套话,她的信仰是:“只有努力,你才能战胜不公平!”。

从她的童年开始,默克尔就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不论世界的哪个角落,不公平不和谐的事情都到处可见。没有任何地方是所谓的天堂,生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心。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此心安处,即是我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默克尔岁月回眸之一: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