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个普通人,丢人吗?

今天说点“负能量”的。

新一季的最强大脑又开播了,还没有看,不过看了微博上放出的视频,我差点以为是一档高精尖人才的选秀节目。

选手们的学术背景都异常强大,有精通八门语言,成为门萨会员的牛津大学硕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学士、高考裸分699分,考入清华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的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文理科双学士、阿里达摩院人才、北大计算机系硕士、清华大学硕士天机团队成员、复旦、港中大、西南政法大学等名校高材生,可能是前面顶尖学历太过耀眼,以至于我看到港中大的男孩介绍是百万粉丝博主、西南政法大学的女孩是炉石传说冠军。

闪着光芒的他们是不是中国的最强大脑不知道,最强学历和最强学习能力几乎没有疑问。同样,年轻一代中,他们也算是正儿八经的“人上人”,是一代人中(甚至两三代人中)在我们国家前10%的人物。

有的人能站在峰顶眺望世界,有的人,准确说是大部分的人,只能在半山坡或山脚下欣赏眼前的风景。

没能成为顶尖人才,没什么好丢人的,客观来看,“顶尖”就注定是整个社会10%甚至1%的人物,盘一盘自己的大脑智商、学习能力、刻苦程度以及家庭背景、教育投入,会发现,这些就是身体素质和登山道具上的差异,决定了你能爬多高。

奋斗肯定是值得鼓励的,我是指有自己确切目标的奋斗,而不是被各种自媒体营造的焦虑感激起的盲目奋斗。

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怪难的,没有很好的家庭条件、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没有过高的学历,更不允许得过且过的平淡生活,从公众号到知乎,从社交软件到相亲角,弥漫起的焦虑无时无刻不包裹着他们。

动辄出现“毕业月薪过万,30岁年薪百万”这种可能万里挑一的人物给大家做目标,熬的人睡不着觉,再推出些“毕业X年,从月薪3000到年薪百万的逆袭,全靠这一点”这种吵得人失眠的课程,躺在出租屋小床上,辗转反侧的小白领们咬咬牙,挤出能吃好几顿饭的学费,为了缥缈的“年薪百万”,买了!还不只买一门课。

祝愿这些年轻的朋友们多出现几位千万富翁,让卖课商人们腰杆挺起来,不用总被人暗戳戳地骂是割韭菜。

很负能量的话是,靠网课就能年薪百万,太扯淡了。

年薪百万的顶尖人士,可能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些“最强大脑”们,想想看,一位家境普通、学历初中的人,即便真的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年薪百万,感动于他的逆袭还是质疑他成功的人更多?

《最强大脑》上展现的精英盛会,更像是一部拿着放大镜聚焦的《高学历人才的世界》。

跳出电视与网络,从更宏观的视角,201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796.61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01.25万。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940万人,其中本科录取410.8万人,专科录取350.7万人。

至于《最强大脑》播出台所在的江苏,中考阶段,普高和职高的招生比例几乎是1:1,高考阶段的比例恐怕也不容乐观。

纵观全国初中毕业后,堪堪不过一多半人能上普高,应届考生不到5%的人能考进985/211。

也不用太难受,没能成为5%也并不尽是少年的问题,一套一线学区房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将人踢到那95%中去了。

看完学历数据,对比收入数据,心里更明亮了。

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平均月薪7541元,比上年增长9.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平均月薪4380元,比上年增长8.1%。这么低,没想到吧,这还是被网友调侃不够真实的“平均数”,而非中位数。

再往前翻几天,截至2020年3月 ,72.4%约6.5亿的中国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一个人,网络上他“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现实中却可能“人在工地,刚吃盒饭”。

会不会感觉特焦虑?会不会心想:人家那么成功,那么有钱,我凭什么就不能成为他们,成为人上人?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不甘,你握拳,你愤愤不平,你痛苦焦躁,我想给你泼一脑袋负能量的冷水,你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名普通也快乐的芸芸众生呢?

人生的快乐,普通人就没资格拥有了吗?普通的一生就真的那么丢脸吗?

如果你终其一生也是平凡,就真的不存在愉悦的生活了吗?

如果你还是选择焦虑地努力,那么衷心祝愿你能收获世俗的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做个普通人,丢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