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破了我们本该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所谓打破常规,让我们去考虑原来所谓的正常生活“正常”吗?原来的生活方式方法正确吗?原来忽略的矛盾还能继续以逃避的方式解决吗?我们从未停止匆匆的脚步来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一日复一日重复着固有的生活轨迹,不去思考,麻木而盲从的困惑着。正是因为这次疫情我们无处可逃,无处可去,我们生活在自己家庭空间里,面对日益突出而尖锐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地审视自己面对生活问题,亲密关系,子女教育,家风家规:从危机中我们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出发,然后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方法。
十岁的叛逆小小少年,五岁的叛逆倔强小小公主,严肃古板的老爸,时而感性时而崩溃的妈妈,想象这个疫情隔离在家的四口之家的场景吧,本来的相处模式是一家只有晚餐时才聚在一起一个小时,爸爸晚餐后就回学校做科研,深夜12点回家,而现在是一天24小时的相处,家里鸡飞狗跳,剑拔弩张的场景天天上演,谁也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情,爸爸渴望安静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妈妈渴望爸爸管管孩子,让自己不至于像个陀螺般一天转个不停:儿女的学习,兴趣班,自己的工作,一日三餐等等;女儿渴望陪伴玩耍,儿子渴望玩游戏……家庭大战的导火索随时都能点燃:儿子不听爸爸的安排产生父子对抗,女儿撒娇卖萌黏黏胶似的,令老爸不胜其缠。而教育理念的不同造成夫妻大战冷战直至更改微信昵称从用了多年的"beloved"到短短半个月更改为“月入几万散伙人”,再到一周后“同心同德”,这中间的变化做到了什么呢?14天的混战,一周的尝试冷静调整期,21天的坚持按照“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的方法挽救了一个摇摇欲坠分崩离析的家庭,更会成就孩子们一生的好家风家庭氛围!
40+的我本麻木在儿女双全的美好幻想里,每日在儿女的成长中忘记了自己,陀螺般旋转在家庭学校课外班辅导孩子工作的看似有点空间的圆圈里,突然都放在了同一个空间,本来有点节奏和自我呼吸的空间也被这次战疫打破惊醒:14天的隔离争吵混战令自己心力交瘁,崩溃的大哭过,把屋子家具推翻满地狼藉,哭喊后无处可逃,只能冷静下来沟通,所有之前积压的情绪当下的事件理不理清都一笔勾销了,因为生活的真相是生活还得继续,面对疫情一线的人们,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在只要都健健康康的其他都不是事的信念支撑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家庭经营,也借此机会断舍离的除了各种堆积如山的衣物玩具,趁机整理了所有的物品,清理了一番,还有心里的情绪的垃圾让自己的心里也来了一番断舍离。漫长而又焦灼,庆幸的是疫情隔离了脚步却放飞了心灵,于是在孩子们都睡觉后的深夜从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到大部头的《教育心理学》,再到《心流》《非暴力沟通》《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等如饥似渴的阅读,现学现用,每天进步一点点,对于孩子们包括老公些微的进步或者闪光点及时反馈,语言的赞美,肢体的拥抱,甜甜的吻,女儿的舞蹈手舞《听我说谢谢你》全家一起学,互相表演:“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 温暖了四季,把幸福传递”幸福的暖流就这样温暖了整个家庭,外面大雪纷飞,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温暖我们那颗几乎破碎的心。
一方面自我疗愈内心的小孩儿,一方面积极正面引导,做好榜样的示范正能量陪伴孩子们。每日分享温馨提示给老公语音或文字。制定家庭规则,不在孩子面前正面冲突,分工明确。老公有熬夜研究的习惯,早上可以自然醒,但醒来后必须安排好陪伴女儿的时间,开始是要求老公陪女儿读书,但是女儿不听他的安排,总是哭闹着找我,于是妥协找到折中的方法,爸爸陪伴女儿时可以运动,可以画画,可以过家家,一切只要开心不哭闹着来找我的都可以做。保证上午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是独立的而且也能关注四年级儿子的学习状态。因为上午儿子有网课时间,中间有一个大课间一个小时,那这个时间呢,我就会去陪伴女儿,然后来进行经典阅读和练琴,晚上八点陪伴读英语故事睡前小运动,一个小时内如果孩子睡着了我会夜读,如果孩子没睡着她知道我在读书也不会缠着我,而是用故事机听故事慢慢就入睡了。这样有质量的陪伴可以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也会得到爱的满足,就不会再有不安或哭闹的情绪。
想想开始家庭混战的情景我们是真的是忙着完成孩子的假期作业,忙着去打卡各种课外兴趣班的一些安排。孩子尚小不能独立应对,而我们家长时间就非常的被动,我们为自己的计划突然被打乱而烦恼,也为自己的工作停滞而焦灼,那孩子的情绪心情呢?我们不停的催促学习,我们情绪不能控时的吼叫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孩子去游戏中寻找快乐的感觉,他认为假期不是假期。读到《心流》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灯塔般欢喜雀跃,豁然开朗,激动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孩子如何自动自发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孩子闲暇时光如何结合孩子的目标培养孩子的审美找到了方法!我跃跃欲试,根据《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中讲到的“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五个特点”逐一实施!
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有品质,我们逼迫他学,我们有时花钱花精力但孩子不买账,我们困惑这样坚持对还是不对?《心流》都给了我们答案。我体会到了心流!!我要建立“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
首先:“清晰”的父母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孩子的期望和目标,彼此间的回馈;名画赏析,学习素描,书法时光,音乐都会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这些看似美好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去自觉体会愿意学呢一直困扰着我,素描儿子一开始是排斥的,排斥原因并不是素描本身,而是他认为剥夺他玩耍时间的安排,所以他会认为是一种负担,《心流》书中讲到重视孩子的兴趣,体验与乐趣,感受。而不是结果,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观察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才能期望与互动一致,目标与回馈一致;所以我们家长认为有用的但不符合孩子最初的意愿,就会达不到目标与回馈一致,那怎么破?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与素描中结合,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就要求家长在选择老师讲课时一定能有引起孩子兴趣的,现在无论电视还是网络还是书籍可供我们家长选择的太多太多,所以家长一定了解孩子的兴趣点认真筛选:我儿子10岁,他喜欢太空,机器人等 ,他平时喜欢天马行空的画一些外空人,机械人一类的,但因为对立体和空间没有明晰的概念所以他自己画出来的并不能足够表达出他所想的,于是契机来了,我在筛选素描课时就找到了他的兴趣点:一位老师教画金字塔以及金字塔结构带来的各种空间造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好奇心,本身孩子对金字塔的未解之谜充满了好奇,本来25分钟的课程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老师的绘画技巧竟然不知不觉画了一个小时,当立体的图像呈现在眼前时,孩子很兴奋的告诉我妈妈你看这是我画的太空外星人,有金字塔到太空飞船及外星人,你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接着孩子说妈妈明天我们跟老师学画拱形桥;大家看这是不是就把我们的目标与回馈一致了!
其次:“重视”,重视孩子当下的感觉和喜好有没有可以和我们目标一致的替代品,假如孩子沉迷游戏升级闯关,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种有益游戏来和孩子互动;《心流》中还强调“更有甚者,能提供自身目标环境的家庭会为家庭成员保留可观的心灵能量,从而提高对任何事物的乐趣。孩子们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区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同时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成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如雷贯耳啊,想想我开头表述的家庭环境不就是这样吗?孩子的反抗,混乱下自我保护才对爸爸的安排抵触,不仅影响了父子关系,也达不到任何我们渴望的结果,所以我们家长要“重视”,儿子喜欢下国际象棋,也是偶尔玩手机游戏时体会到好玩,而爸爸喜欢下中国象棋没有接触过国际象棋,两人几乎都是零基础,我于是买了一套国际象棋在孩子课间操或者午餐后玩,开始一周都是儿子输,儿子很难过同时也不服气也有点佩服他爸爸,第二周再下棋,连着三天孩子爸爸都输了,开始时孩子爸爸不以为然,到周五时爸爸很快就输了,爸爸才虚心的请教儿子,原来周末儿子自己在电脑上模拟琢磨下棋方法,通过下棋父子二人不仅棋逢对手的快乐也开始了运动的切磋!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讲到“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而是要把这种优势当做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孩子争取在其他方面也能取得成绩。如果教师一开始发掘到孩子的发光点,并且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也会轻松很多。这就犹如把孩子从一个长满果实的花园引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花园。”这个话同样适合我们家长,因为我们是家庭教育的老师更需要去发现孩子的发光点从而鼓励点燃孩子其他方面。如何做呢?就如孩子下棋为了赢他的投入和研究棋技,这就是他善于学习的闪光点。有了这个闪光点如何鼓励点燃其他方面呢?
再次是尊重孩子的“投入”和“选择”:
孩子期初读书很敷衍尤其是老师推荐的书目,再加上让写读后感,所以一度很排斥阅读;但听故事很投入,这段时间听《口袋里的爸爸》如痴如醉,说妈妈你给我买vip会员吧才可以听或者买这套书也行,我给孩子买了这套书的精装版16本,因为受疫情影响,半个多月书才到,孩子几乎天天问书到哪儿了?所以书一到真的就如饥似渴的读起来,还给我说“妈妈,听故事是左耳听右耳冒,但阅读原著就是自己的”,而且看着看着时而哈哈大笑,他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引起了“心流”,所以他想投入的阅读不受干扰,他就会把他的作业等主动的完成,这就是“把孩子从一个长满果实的花园引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花园”,儿子阅读的乐趣成功的吸引了五岁的妹妹,妹妹虽看不懂但也要把每本书翻看一遍也渴望阅读。长时间的阅读会虽然心里快乐,但眼睛身体会很疲劳,为了能更好的阅读,眼睛保健操自觉做起来,运动我就安排起来,同样下载运动软件订制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体能训练,尽量同一种状态,就是静时大家都静,动时大家都动,这样整个氛围就会和谐起来。而且一定略有挑战,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孩子都会有想赢的心态。
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氛围时,我们同时也就“为家庭成员保留可观的心灵能量,从而提高对任何事物的乐趣。孩子们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区而争吵。” 突然发现孩子做作业也好,背英语也好,练书法也好,吹小号也好,他都会主动的自动自发的去完成,然后再不受干扰的进入自己喜欢书籍阅读世界,阅读累了运动,自我调节。而且每天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井井有条!女儿这个小小人儿也有了自己的节奏,因为她知道什么时候妈妈会陪伴她读书学习,什么时间会陪伴她玩耍,什么时间妈妈不能被打扰而自己可以有爸爸陪伴,也懂得了什么时间可以和哥哥疯闹疯狂玩耍;爸爸也可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做科研,而我也不再焦虑,可以有节奏的进行自己的工作,家务劳动也成了顺其自然的各自分担,屋外一场又一场的大雪,而屋内也早已不是战场,随处可见的整洁,各自安好的学习忙碌,聚在一起的运动嬉闹,温馨而又其乐融融;虽然每天依然会面对孩子们成长层出不穷的问题,但我们健康的体魄强健的心灵告诉我们这都不是事,孩子有他的七十二般变化,我们也有自己的如来神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