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带你走向奴役?

图片来自雷锋网

-- “报告deadline是什么时候?”“忘了,查下群记录吧”

-- “上节课讲了什么内容?”“忘了,看下老师的ppt”

-- “你爸贵姓?”“忘了,(回过神)滚!”

..............

当你问以上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可能都是如此,可见我们对互联网、电脑和手机等机器已经非常依赖。关于这个现象,Sparrow等人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发现了所谓的“谷歌效应” ,即人类记忆系统与搜索引擎的难舍难分的关系,实验结论如下:

1 当遇到问题时,人们下意识便会有向电脑、搜索引擎求助的冲动。

2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会被删除时人们的记忆效果会更好,而信息会被保存人们通常不会去努力记得。(“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之科学版)

3 与记忆材料本身相比,人们更偏向记住“怎么找到该材料”,即找到材料的路径。

(具体实验设计在文章最后面)


心理学界把借用外物,如备忘录、笔记本等帮助自己储存信息的现象称为外援记忆,Sparrow等人认为上述的结果显示人类已经把互联网当成了重要的外援记忆,人类的记忆系统已经开始适应新科技的发展,可能以后需要时时刻刻处在连接(plugged in)的状态。

有人会觉得这种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什么,毕竟旧石器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会在洞穴里记录捕获了几只野牛,那些粗犷原始的笔迹就是最早的外援记忆,如今只是把电脑、互联网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备忘录罢了,不值得小题大做。

韦泽尔河谷岩洞原始人壁画

然而,这一次我们的外援记忆对象不是洞穴字迹,也不是我们周围的人,而是计算机 —— 它们运算能力无穷倍大于我们,它们可以24小时工作,它们几乎不会忘记事情。自然而然,我们对这个能力强大的“仆人”也会是越来越依赖。

人类把计算交给了机器(计算导弹轨道等),把表达交流交给了它们(微博朋友圈),还有娱乐(打游戏看电影),再然后是决策(大数据机器学习),而现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正把记忆也交给了它们——我们只记得我们拥有什么信息,却不记得信息本身;我们很少去记得事情,因为知道网上都有;我们可能有一大推的课程ppt,可是我们还是挂科了。

记得信息从来不是好玩的事,所谓的“Game Girl Gamble”3G需求刺激有趣得多,而人类的大脑从来都是好逸恶劳的,怎么省事怎么来。这种懒惰有其合理性,它使得我们不会每天头脑高度运转,七窍冒烟,但值得担心的是,人类的记忆能力是否在这个进程中会逐步退化。有研究已经发现网络上瘾者的海马等内侧颞叶出现了结构受损,而海马部位与人的记忆功能是息息相关的。虽然这只是特殊人群研究,但也可能会是对网络日益依赖的正常人在滑向的深渊。

当然,我们只要拔掉电源,这些机器马上就是一堆废铁。可是,我们能保证我们离得开这些废铁吗,我们能保证拔了电源人类社会也能运行下去吗?当这个互联网这个外援信息系统已经高效智能到能够架空人类记忆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能力或者决心励精图治,压制功高震主的外援呢?

这趟与魔鬼相爱想杀的旅程才刚启程,而梦靥不来自外敌,却来自我们日益倾颓的能力。黑暗的机房里一闪一闪的二进制信号灯,似是草原狼逼近的闪烁的眼。

参考文献:

1 Betsy, S., Jenny, L., & Wegner, D. M. (2011).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Science,333(6043), 776-8.

2 贺金波, 洪伟琦, 鲍远纯, & 雷玉菊. (2012). 网络成瘾者的大脑异于常人吗?.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3-2041.


具体实验设计:

1 当被问某些问题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求助电脑互联网。

实验设置:两组被试分别被问简单和困难的问题,然后测试两组用户对与电脑相关的词汇(谷歌/雅虎等)和与电脑无关的一般品牌(如耐克等)的Stroop任务反应时。实验结果显示,和电脑有关的词语与和无关的词语的反应时差异上,回答困难问题的被试差异大于回答简单问题的,即被试在遇到困难问题时会倾向用电脑求助,有使用搜索引擎的冲动。

2 当人们认为自己需要记忆的材料会被删除的时候,他们的记忆效果会更好。而当知道信息会被保存的时候,人们通常不会记得信息本身。

实验设置:被试任务是读出40个简单的句子并把他们输入到电脑,采用2 x 2 实验设计,变量1是被试被告知输入信息将被保存或删除,变量2是被试是否被告知要努力记得输入的信息。实验结束后,用户被要求尽量多地写下能记得的句子,能正确写下的数量为因变量。实验结果显示,是否被告知要努力记得信息不会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而被告知信息会保存的被试测试成绩显著差于被告知信息会删除的被试。

3 与记忆材料本身相比,人们更偏向记住“怎么找到该材料”,即找到材料的路径。

实验设置:被试被要求把一些句子输入到电脑,并把他们存到特定的文件夹,文件夹命名是随意的。然后让被试尽量多地写下能记得的句子,再然后把之前所有的句子给到被试让他们写出每个句子所在的文件夹。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文件夹的记忆效果好于句子本身,即相对于信息本身,人们更倾向记得“在哪里可以找到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谷歌带你走向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