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没有答案就恐慌?你还差这一招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答案,而是教思考

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虽然人口稀少,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排名世界前列,到这些国家的学校走一趟,相信你就会明白,这些国家如此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这些国家禁止用“teach”(教)一词,因为教是以有答案为前提,这些国家用的是“learn”(学习)。

到了丹麦,丹麦人说:“当全班25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时,才是最棒的。”他们的基本教育方针是让孩子学习思考。所以教科书上写着学校没有教答案的权利,支持孩子思考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

到了芬兰,你会发现连小学都有培养企业家的课程,他们教育孩子,像芬兰这么小的国家必须成立能够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走向世界,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老师会在课堂上让班上所有学生提出事业计划,大家一起进行模拟。

当然要这么小的小朋友提出真正的事业计划是不可能的,老师会说:“水果店要怎么经营才会有利润呢?大家一起去参观水果店吧。”然后老师会带着全班同学前往实际现场,让水果店老板当老师,为同学讲解,再让同学思考自己做生意的方法,制作模拟店,试着看看自己能赚多少钱,当然这样的课程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是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经商意识。

瑞典、挪威、丹麦、芬兰这四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跻身世界十大强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没落到被冠以“纵欲”、“没有价格竞争力的高福利国家”,但是他们的复苏能力真是令人惊奇。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国家能够复活?秘密就在于教育制度。北欧诸国进行教育改革,是在1992年北欧爆发金融危机后才开始进行的。短短十年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起初,我读《思考的技术》这本书是为了训练底层逻辑的,意外地读到第四章介绍教育的部分,以前我只听说芬兰的教育是世界第一的,不知道为什么是第一。看了本书的内容,我带着怀疑的态度搜索了一圈,才发现本书中谈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瞬间又搜刮了两本书要看,还是先回到本书吧。

考的是思维,而不是知识

不妨问问你自己:当你面对一场考核时,你如何才能避免因不知道答案而陷入恐慌呢?有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陷入恐慌。那就是培养“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

以咨询闻名于世的麦肯锡公司有这样的一道面试题:“公司突然派你从明天开始到坦桑尼尼亚出差半年能够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你会在背包里装入什么东西呢?”

背景介绍:实际上是因为有客户想在坦桑尼亚进行铁路工程,所以委托我们调查实施的可能性,调查小组有三位成员,一位来自伦敦,一位来自纽约,另外一个就是你三个人所携带的行李,都只有一个背包,所以才会请你说说,看你会在背包里放入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测的是思维方式,而非知识。

通常在学校成绩优异的面试者,大多数在听到这个问题时都会陷入恐慌,开口就先问:“坦桑尼亚在哪里?”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当然就不知道背包里应该放入什么了。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

能够胜任的人通常是这样回答的:“抱歉,我并不清楚坦桑尼亚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以这是非洲一个炎热的地方为前提,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会把问题的前提先做个明确的假设,这类人不会像学校优等生那样一下子就陷入恐慌,因为这种回答方式就算后来才知道自己所设的前提是错误的,还可以改变前提再回答,接着面试者就可以从炎热的前提,联想到未开发之地高温潮湿,许多病原体等等在设定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而完全没有进入考试状况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平常自己习惯用的东西,所以一开口就胡乱回答:“字典,水桶,面包米……”甚至说只要有钱在当地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

就算并不清楚坦桑尼亚的位置,却能够以假设前提进行回答的人,在主考官告知坦桑尼亚在北极圈附近之后,可以立刻改变回答内容说:“那么,我会准备……”事实上前提的正确与否,只要有地图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考题其实考得不是塔桑尼亚的地理知识,而是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就算没有答案,也会自己提出假设,反复求证,直到找到答案。不管碰到任何困难,都勇于接受挑战,坚持到底。 即使前提有变,他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这种人才,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当然,如果在Google、百度上能搜到的答案,就不值得问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底层逻辑|没有答案就恐慌?你还差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