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的吃书分享专栏,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学与文学》的第二篇吃书稿。分享的内容是原著中“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心理学与文学”及“《尤利西斯》:一段独白”这三个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与文学》这本书并不是由多个章节组合而成的,而是由作者荣格的多篇论文装订而来的。
也就是说,今天吃书的三个篇章其实原本是三篇论文。
但是由于“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和“心理学与文学”有互为补充的联系,所以我并没有将这两个篇章分来。所以这三篇论文按照我的理解拆分成了几个部分:
1、为什么心理学可以研究艺术
2、艺术创作的两种类型
3、关于艺术家
4、对于《尤利西斯》的评价
一、为什么心理学可以研究艺术?
因为艺术实践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
但可以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是那些属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方面,而不是构成艺术本身属性的方面。
艺术的本质上并非科学,科学本质也并非艺术。所以,当我们讨论心理学与艺术时,都将限制在艺术创作过程问题上而与艺术的本质无关。
二、艺术创造的两种类型?
荣格把艺术创作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模式叫做“心理的”,另一种模式称为“幻觉的”。
第一种类型: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心中的作品完全一致。
第二种类型: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与心中所想的作品不完全一致。作者原本想要增加的一些东西无法融合进作品中,但作者原本无意赋予作品的一些意象却自动在作品中浮现。
《浮士德》剧本的这两个部分,以极端的方式说明了两类文学作品之间的这—心理学区分。
在第一部中,甘泪卿的爱情悲剧已经自己解释,心理学家无法再往上面增加任何—点东西,所有的—切都被诗人用更漂亮的语言说过了。
相反,剧本的第二部却需要解释。这里富于想象力的素材本身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性,它超过了诗人组织材料的能力,以致没有任何地方是在自己对自己作解释,每一行诗句都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解释。
1、心理模式的创作
心理模式加工的素材来自人的实际体验,例如人生的教训、情感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
这些主题构成了人类的命运;它们千百次地重复出现,由此而导致警察机构和刑罚法典的千篇一律。
许多爱情小说、环境小说、家庭小说和犯罪小说都是这种类别的。
把这种艺术创作模式叫做心理模式,因为它在自身的活动中始终未能超越心理学能够理解的范围,它所包含的一切经验及其艺术表现形式,都是能够为人们理解的。
A、无意识对于创作的影响——自主情结
在进行心理模式的创作的时候,作者认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完全符合他的意愿,这并不代表作品就是完全由作者自由创造的。其实作者创作的时候,仍然完全被创作冲动所操纵,以致于他根本意识不到有一种“异己的”意志。
无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是指导着意识。
当我们把创作过程看成是一种扎根在人心中的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情结”。它可以表现出对意识活动单纯的干扰。也可表现为一种无上权威,驯服自我去完成创作的目的。
那么这样看来,那种与创作过程保持一致的诗人,就是一个无意识命令刚开始发出就给予默认的人。所以,那种表面上有明确目标的创作方式,也不过是诗人的主观幻想。
2、幻觉模式的创作
在幻觉模式创作中,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的经验已不再为人们所熟悉。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
这是—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集体无意识,即镌刻在人类基因中的经验),它在各方面都超越了人的情感和理解所能掌握的范围。
A、集体无意识之于幻觉模式作品的意义
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的基因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是普遍存在、是集体的、非个人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隐藏在最深处的,但它的存在也始终难以被我们所察觉。
当我们考察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时,我们发现它为我们祖先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也可以认为,它是同一种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集体无意识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对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它们是对于意识的自觉倾向的补偿。
每当集体无意识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经验,并且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自觉意识观念,这一事件就是一种创造性行动,它对于每个生活在那—时代的人,就都具有重大意义。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倾向,它的特殊偏见和精神疾患。—个时代就如同一个个人;它有它自己意识观念的局限,因此需要一种补偿和调行。这种补偿和调节通过集体无意识获得实现。
三、关于艺术家
1、为什么艺术家成为研究对象
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
艺术家成为心理学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艺术家都是两种或多种矛两倾向的统一体。
一方面,他是一个过着个人生活的人类成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无个性的创作过程。
艺术家作为个人可能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是—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
艺术家的生活不可能不充满矛盾冲突,因为他身上有两种力量在相互斗争:一方面是普通人对于幸福、满足和安定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残酷无情的,甚至发展到践踏一切个人欲望的创作激情。
2、艺术家存在的意义
人类文化开创以来,智者、救星和救世主的原型意象就埋藏和蛰伏在人们的无意识中,—旦时代发生动乱,人类社会陷入严重的谬误,它就被重新唤醒。
每当意识生活明显地具有片面性和某种虚伪倾向的时候,它们就被激活——甚至不妨说是“本能地”被激活——并显现于人们的梦境和艺术家先知者们的幻觉中,这样也就恢复了这一时代的心理平衡。
艺术家的作品以这种方式,迎合了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精神需要。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就比他个人的命运更具有意义。
3、艺术家与其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和艺术效用的奥秘,只有回归到经验(集体无意识)的这样一种高度才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高度上,人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生活着,个人的祸福无关紧要,只有整个人类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性质的,但同时又丝毫不影响它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帮助或阻碍他的艺术使命而已。艺术家在个人生活中也许是市侩、循规蹈矩的公民、精神病患者、傻瓜或罪犯。他的个人生活可能索然无味或十分有趣,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作为诗人的他。
四、对于《尤利西斯》的评价
1、《尤利西斯》与《《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的著作,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书中讲述了在1904年6月16日的一天,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
《尤利西斯》驳斥反犹太主义为镜子,批判爱尔兰的精神瘫痪及欧洲的狭隘思想。
而《《尤利西斯》:一段独白》这一文章是荣格对《尤利西斯》的评价。
《尤利西斯》这部著作是枯燥灰暗的,全书中没有任何愉快、新鲜与希望,只有灰暗与可怕,只有惨酷、尖刻与悲剧。
针对《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一些人赞扬他,一些人又对他大肆谩骂。但正是这一点激起了荣格对《尤利西斯》的兴趣。
2、乔伊斯与精神分裂症
表面上看,《尤利西斯》与精神分裂的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极为明显的。
虽然《尤利西斯》书中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全书的总的目标——即要表现世界与头脑的阴暗画面这一总的目标——却没有分毫的偏离。这一切都是在精神异常者身上通常所见不到的特征。
荣格并没有简单将《尤利西斯》划为精神分裂症的产物的,因为他希望知道的是为什么《尤利西斯》会产生出这样有力的影响,而不是要知道它的作者究竟是一个程度较高的还是程度较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图画仅仅在有一点上与现代艺术相似,即:精神分裂症患者像现代艺术家一样也以陌生的眼光看待现实,或者将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
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这倾向通常没有可辨认的目的,它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症状,这一症状起于一个完整人格向无数破碎人格的分裂。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情结。
但在艺术家中,这种以陌生眼光看待现实的倾向就不再是任何个人疾病的产物,而是我们时代的集体的表现。
艺术家并不顺应个人的冲动,他顺应集体生活之流。这集体生活之流不是直接起自我意识,而是起自现代精神的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它是一种集体的现象,所以它才能够在绘画、文学、雕塑、建筑等各个彼此不同的领域内都结出完全相同的果实。
在精神异常者之中,通过荒谬古怪的物质现实或者同样荒谬古怪的非现实来歪曲美和意义,这种行为是人格毁灭的结果。
但在艺术家中,这种行为则有一个创造的目的。现代艺术家的作品远不是其人格毁灭的表现,相反,他在毁灭中找到了他的艺术人格的统一性。集体精神的这些表现,只有在它们从目的论的角度被看做是某种崭新的事物的先导时,才展示出其全部的意义。
由此看来,我们就不仅能给予《尤利西斯》,而且也能给予与《尤利西斯》同性质的艺术作品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价值与意义。
《尤利西斯》在对统领至今的那些美和意义的标准的摧毁中,完成了奇迹的创造。它侮辱了我们所有的传统情感,它野蛮地让我们对意义与内容的期待归于失望,它对一切合题都嗤之以鼻。
那为什么人们能深深沉浸在这枯燥灰暗的小说之中?
因为他们是突然被带进了某种求之已久的境界。乔伊斯的同时代人满脑子充塞着中世纪的偏见,因此,正需要有他以及弗洛依德这样的否定的先知来向他们揭示现实的另一面。
《尤利西斯》是对荣格那个时代的记录,它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精神而毫无宗教的性质,并且,它还暗怀着一个秘密。它能够解脱精神的枷锁,它的冷漠彻底地冻结了一切多愁善感,甚至冻结了正常的情感。
总结:
在荣格眼中,集体无意识是至高无上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进行创作。
自远古传承下来的无意识可能会对我们个体造成干扰,使我们与时代各个不入。
但是,也正是由于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才让我们创作出超越时代局限且留存万古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