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理可以批量生产

有时我会惊异于自己尝试新领域时产生的挫败感。比如读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经历等等。细细思考,其原因可归结于急于求成。但其实第一次接触仅仅相当于“润笔”,真正的文章还没开始。

所谓理解,是将外界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体系产生联系,不管周围的环境怎么变化,人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果人对某一部分知识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就算是真正理解了。理解需要不断重复,需要过程中不停地思考,需要新的经历填充才能达到。而不仅仅是靠读一遍。

有时第一遍读会产生一些印象,想回去求证时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这种印象就消失了,而是会稍稍偏离,转为另一种更清晰的印象,一步步接近作者的本意。

同时,大脑也需要时间和空间整理新知识。最新研究表明,对于复杂的问题,睡眠有助于大脑产生创新的解决办法。所以不妨放轻松,让大脑充分休息,理解起新知识也事半功倍。

反观今天的人们。各种叮叮当当的推送猝不及防的映入眼帘,激起好奇心或者某种蠢蠢欲动的欲望,于是就点进去,读过一遍,发表些意见,就退出。那篇文章从此消失在茫茫文字海中。可以说每天的阅读量也不小了,可它为人们留下了什么?其实并不多。有时仅仅是一个结论式的标题,有时是一些surprising detail,中间层层递进的论述反而来不及吸收。也许是因为结论让某些人群拍手称快,也许是因为领域陌生没有涉猎,往往重复最多的词和句得以被记住,而忽略了理解的过程。匆忙之下,理解少了,思考少了,多了的也许就是妥协;有些人对于狂轰滥炸似的观点,似乎少了些抵抗力。假如对一些别有用心的营销号妥协,不知道妥协的人们最后会不会变成被操纵的木偶。

“润笔”并不代表全部啊。

仅仅是第一印象,怎么就通达到看破人世了呢?而这第一印象里,又包含了多少匆匆掠过而未经考证的逻辑?放弃思考,任不安全的观点进入自己的大脑,这样真的心安理得吗?

如果真理这么轻易就能批量生产,那么如此廉价的真理,其价值恐怕只能配上它的粗暴程度吧。

有很多人,他们害怕自己的世界观被打破,却不会自己发出声音抗衡。于是他们缩在壳子里,躲在屏幕后,指望别人冲锋陷阵,自己却不用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任。有人站出来讲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他们就成了那些人的追随者。他们生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寻求认同和温暖,却不愿意睁开眼看看世界真实的样子。他们简单粗暴地判定那些替他们发声的人是自己的阵营,其他所有反对的,哪怕理性分析都是敌人。为什么一个意见领袖倒了,会有另一个取代他?当失去了庇护所,当被认同和温暖掩盖的不安全感暴露,当他们发现自己仍旧不愿与对立观点抗衡,庇护所就成了一种需求。呵!也许这些人只是希望有一个什么东西保护自己的世界不被现实碾碎吧?他们就像落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续了这一秒,可是总有一天会跌倒。这个世界里有多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们的主人们中有多少心智还像个小孩。

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进步?

试问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领悟?

他们可悲啊,到最后为之奋斗的,不是丰富自己服务社会,竟然是自己那点可怜的不安全感

他们真的需要意见领袖吗?不是的。在第一个领袖出现之前,他们过着平静的人生。

意见领袖真的给了他们意见吗?不是的。他们想要的实际上是与大多数人为伍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其中所谓的意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这样的人生才叫轻于鸿毛。

“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无一不是盗名欺世。”

——陈忠实《白鹿原》

p.s. 大脑还没来得及接受这些信息就被推着走向下一步逻辑,也许可怜的它正在不知所措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真理可以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