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首先你得是个“桶”
最近参加了秋叶大叔的分享会,对,就是那个教PPT的秋叶!
原本是抱着见网红真人+学PPT的心态去的,没想到一个半小时下来,这场分享会的精彩程度和干货分享远大于我大学以来听的任何一场讲座。
“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但秋叶大叔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假如你就是个“桶”。
一个木桶需要底板、围板和框绳。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底板是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围板是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演讲等在内的进阶技能,固定住这个木桶结构的框绳则是高度的个人自律和极度的拼劲。
假设现在你已经有了“桶”的基本结构。
然后,“决定一个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最短板“,这很容易理解。但是,接下来你首先要做的却不是补短板,而是加长长板,为什么呢?
因为当一排样态参差不齐的桶放在地上等待选择,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某种技能或特质的员工,这时候,如果某桶的长板特别长,上面恰好贴着“X技能”的标签,那么HR一眼就能相中,该桶自然脱颖而出有了大施拳脚的机会。
于是,你有了能产生经济收益的长板,就有资本去补短板了。譬如你擅长创意策划,但你的演讲能力不行,一见人就慌,那就去学习演讲。从你赚来的钱里拿出一部分,去找最好的老师,学理论,练实操,做实战,如此学习的效率肯定远大于你一个人死磕。
当你的长板很出彩,短板也不拖后腿的时候,就该考虑换个大桶了。你已经成长到了另一个阶段,现有的资源和难度已经无法满足你的需要,你可以去尝试更大更高的平台,跳出舒适区。
这就是一个“木桶原理”的完整版进阶攻略。
那么,你是一个合格的“桶”吗?
就一个大学生而言,也许你还够不上“桶”的标准。
充其量,你就是块底板,还是可能有洞会漏水的那种。
而个人的努力和成长,就是要把这块底板夯实,再构建出一个桶的基本模型。
1.夯实底板—结构化学习。
很多人吐槽说大学的专业学习太水了。
如果你只听老师上课,只做老师布置给你的作业,那的确是太水了。
这个“水”,就在于你学的东西过于碎片化,存在你大脑里的是很多个知识点,就像是地图上很多个分散坐标点。
所以别人问你从西湖到杭州乐园要怎么走,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那如果你记住的是一副有联系的知识结构图,比如地铁线路图呢?
那你就可以告诉问路人,从xx站坐A线地铁到xx站,说不定还能给出好几种线路。
知识点VS知识结构图
这就是结构化学习的好处。
同理专业学习,你的专业基础是什么?要掌握些什么专业技能?怎样训练和实操?
按照这样的框架,把你要学习的问题列出来,像小时候写作文前列提纲一样,一个一个去填满它,你的专业还能学不好吗?
2.时间管理—从记账开始。
时间管理是个老少皆宜的东西。
上到99,下到刚会走,都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带一点暗箱操作的。
同样的总时间,为什么有人过得充实从容,有人就只能盯着deadline抓狂呢?
区别就在于时间管理的用或不用。
对于大学生而言,最简单的时间管理就是先管钱。
为什么?
大学生最缺的是什么?
钱啊!
大学生最不缺的是什么?
时间啊!
那不就得了,管住最珍贵的钱,时间就管住了。
除掉必要的日常开销,你每个月拿出300块钱去买书和线上课程,跟你拿300块钱去看电影抓娃娃,就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你就是抱着“钱不能白花”的心理,你也会多花十几个小时去提升自我;后者,不知不觉中你就要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3.打开格局—免费的网易公开课
大学生都有个通病,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挺好挺开心,就是天真了点。
你以为你身在大学,大学就是整个世界吗?
我也不想承认我就是这么想的,可我的学生思维出卖了我,我一直觉得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可我不知道美联社90%的新闻都已经是用机器写的了。我一直以为只有流水线工人才会被机器取代,没想到人工智能已经影响到了我的未来。
大学生太需要打开格局,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网络资源。
举个例子,网易公开课,免费不要钱,一周看两个视频,也许还没有看一集综艺费的时间多,却能打开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4.破除思维—虚假困境。
秋叶大叔提到的这一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因为我之前从未想过自己的困境可能是“虚假”的。
我经常感到迷茫,参加社团好还是专注学习好?考研好还是找工作好?
各有利弊,真难选啊。
可是秋叶大叔告诉我,这都是“虚假困境”。
为什么不能二者兼得呢?你就这么忙吗?在社团风生水起又年年奖学金的人
没有吗?准备考研的时候也去投两个简历很难吗?
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懒得去做。
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但我们看到这个选项的时候,就觉得,太难了!很辛苦吧!算了吧…..
当然也可能你同时去做了,却发现力不从心,那就是你的能力还没能配得上你的野心,那就倒回前几步,结构化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你觉得,你是个合格的“木桶”吗?
文/Onlooker
活在当下,来日可期
热爱生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