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 《晋书》篇:部分关于十六国历史的笔记

刘渊的“汉”政权

一 | 政权总概况

自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起,至公元329年石虎灭前赵,刘氏政权总共约有25年左右的历史。《晋书·载记第三》称:“始,元海以怀帝永嘉四年僭位,至曜三世,凡二十有七载,以成帝咸和四年灭。”

刘氏政权共分“汉”及“前赵”两个政权。历刘渊、刘聪、刘曜三代。(其中,刘渊死后刘和即位,和为刘聪所杀;刘聪死后刘粲即位,粲为靳准所杀)刘渊在位六年,刘聪在位九年,刘曜在位十年。

二 | 民族问题

刘渊为新兴匈奴人(新兴为地名,在今山西省忻州北部),单于·冒顿之后。之所以姓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1、冒姓说

《晋书·载记第一》记载:“匈奴刘氏为冒顿之后。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封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2、重汉说

《元和姓纂》记载:“其先匈奴贵族,汉以公主妻之。北俗重汉,生因取母姓。”

3、习俗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二十四年)冬十月,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于是分为南、北匈奴”(事在公元48年)。刘渊一支即为南匈奴。

刘渊的祖父为於夫罗,父亲是刘豹。豹为匈奴五部中的左部帅、左贤王,“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晋书·载记第一》)

晋阳之变时,靳准曾对李矩说:“刘渊,屠各小丑,因晋之乱,矫称天命,使二帝幽没。”之后,靳准欲以王延为左光禄大夫,王延骂之曰:“屠各逆奴,何不速杀我!”(《资治通鉴·晋纪十二》)这两处所提到的“屠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按《晋书·四夷列传》记载:“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捍蛭种、黑狼种、赤沙种、郁鞞种、萎莎种、秃童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钟跂种、大楼种、雍屈种、真树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也就是说,“屠各”实则为匈奴的一支,刘渊一族即匈奴屠各人。

三 | 十六国中,匈奴何以最先崛起?

关于匈奴因何最先崛起,笔者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原因:

1、文化上

刘氏一门在文化程度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刘和“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刘聪“幼而聪悟好学,博士硃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刘粲“少而俊杰,才兼文武”,刘曜“读书志于广览,不精思章句,善属文,工草隶”。(《晋书》载记第一至第三)

想要入主中原,必须对中原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方可得汉人之心。正因为刘氏一门皆染汉学,深得汉化,所以才会得到一部分汉人的赏识(如李憙、王浑之赞刘渊),从而广收人心。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提到:“诸胡中匈奴得汉化最早,故匈奴最先起”。(《国史大纲·第四编·第十五章》)

2、政治上

刘渊初建旌旗,自立为汉王,表示自己是中原汉王朝的正统继承人。这虽是“借尸还魂”之法,但效果显著。在短时间内,“远人归附者数万”。(《晋书·载记第一》)

这种政治上的自我标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不但能为自己的政权正名,还招揽到了大量前来投靠的百姓,一举多得。

3、地域分布上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前赵就是匈奴。五胡之中,匈奴、鲜卑为大。而鲜卑根据地在塞外,匈奴在塞内,所以匈奴先兴起。”(《中国大历史·第二篇·第十章·第三节》)

早在汉朝,匈奴就已经居于塞内。汉宣帝接纳呼韩邪,“居之亭障,委以候望”,遂称之为“保塞内附”。光武帝时,汉廷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入居西河美稷(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汉灵帝时,南匈奴曾助汉廷讨伐黄巾军,“南徙离石”;董卓之乱时,其又与白波贼合兵寇略河内诸郡;曹操秉权时代,分其众为五部,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国史大纲·第四编·第十三章》)

由于匈奴众落居于塞内,所以中原王朝一旦有机可乘,他们便会趁机而入,汉灵帝死后是一次,西晋八王之乱时又是一次。

四 | 关于乱伦

刘渊死后,刘聪纳其后单氏;刘聪死后,刘粲纳其后靳氏,以下乱上,这是明显的乱伦行为。然而,刘氏一族乃匈奴人,《史记》和《汉书》的《匈奴列传》中均有记载道:“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如此看来,这实是匈奴人的一大习俗,无足为怪。

五 | 刘曜的文治

刘曜即位后,曾“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晋书·载记第三》)此举意在振兴教育,可圈可点。


石勒的后赵政权

一 | 石勒的民族问题

关于石勒的民族问题(或说人种问题)历来争议颇大,说法也多。

我们知道,五胡十六国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民族。石勒是羯族人。那羯族的起源在哪里呢?

据《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是上党武乡人,“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胄”有子孙的意思。所以说石勒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代。入塞匈奴有十九种,其中有一种就是“羌渠种”。还有一种名为“力羯种”,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与羯族有关。羯族人应该属于这两个种类。

《魏书·羯胡石勒》记载:“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有部分匈奴人散居在羯室这个地方,所以这部分人以地为名,称为羯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殊不知羯室之名正来源于羯人。是由于羯人居于此,此地才名为羯室。《魏书》的记载因果倒置了。

羯人的外貌有“深目”、“高鼻”、“多须”这几个特征,与西域人颇为相似。而“羌渠”二字又有可能为“康居”二字的音转,故有说法认为以石勒为代表的羯族人有可能与西域康居人同源。康居位于中亚,与乌孙、大月氏、大宛等西域古国邻邦。(可参看《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六篇·第二节》)

二 | 石勒与石虎的姓名问题

石勒本名不叫“石勒”。《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字世龙,初名㔨(读作‘备’)”,《魏书·羯胡石勒》记载:“羯胡石勒,字世龙,小字匐勒”。如果把这两段史料串起来的话,我们可以得到“石勒的本名叫做㔨,小名匐勒”的信息。

石勒的名字是汲桑给他取的。史载“是岁(公元304年),刘元海称汉王于黎亭,颖故将阳平人公师籓等自称将军,起兵赵魏,众至数万。勒与汲桑帅牧人乘苑马数百骑以赴之。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晋书·石勒载记》)。如果网上提供的石勒生卒年(274——333)可靠的话,那么此时石勒已经三十岁了。石勒在三十岁的时候才正式被叫做“石勒”。

既然石勒直到三十岁左右才姓石,那他的儿子、弟兄们也必定是在石勒姓石以后才跟着姓石的。史书有记载,石虎在晋惠帝永兴年间(304—306年)曾与石勒失散,直到十七岁的时候才再度与石勒重逢。这时大约是永嘉五年(311年)。那我们倒推回去,311年的时候石虎是十七岁,那石虎的出生年约在公元294年左右,石虎差不多要比石勒小二十岁。石勒在三十岁时才正式叫“石勒”,此时石虎差不多是个十岁左右的孩童。那么石虎取名为“石虎”,至少是他十岁以后的事情了。我们不禁要问:石虎十岁以前的名字叫什么呢?由于史书中并未明确的记载,石虎的本名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三 | 石勒与石虎的关系

《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石季龙,勒之从子也”,“ 勒父朱幼而子季龙,故或称勒弟焉。”《魏书·羯胡石勒》记载:“虎,字季龙,勒之从子也。祖曰匐邪,父曰寇觅。寇觅有七子,虎第四。勒父幼而子之,故或谓之为勒弟也。”从子有“兄弟之子”的意思,所以说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石勒的父亲自石虎很小的时候就把他看做儿子一般抚养,所以石勒和石虎又看似是兄弟一样的关系。

四 | 石勒其人

在乱世中兴风作浪,并且建立起一番事业的人物皆非等闲之辈。石勒自然也不例外。

《晋书》记载:

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有醉胡乘马突入止车门,勒大怒,谓宫门小执法·冯翥曰:「夫人君为令,尚望威行天下,况宫阙之间乎!向驰马入门为是何人,而不弹白邪?」翥惶惧忘讳,对曰:「向有醉胡乘马驰入,甚呵御之,而不可与语。」勒笑曰:「胡人正自难与言。」恕而不罪。(《晋书·石勒载记》)

勒以参军樊垣清贫,擢授章武内史。既而入辞,勒见坦衣冠弊坏,大惊曰:「樊参军何贫之甚也!」坦性诚朴,率然而对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以励贪俗。(《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法令甚严,尤其忌讳“胡”这个字。冯翥在无意中提到了“胡”字,樊坦更是直言“羯贼”二字,若是遇见石虎,二人恐怕性命休矣。但石勒对于冯翥和樊坦二人的坦诚直白则予以充分的宽容谅解,足见其胸襟之博大。

《晋书》记载:

勒令武乡耆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初,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麻池,迭相驱击。至是,谓父老曰:「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雠匹夫乎!」乃使召阳。既至,勒与酣谑,引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赐甲第一区,拜参军都尉。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禁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晋书·石勒载记》)

这段史料讲的是石勒荣归故里,与父老乡亲们开怀畅饮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个名叫李阳的人。李阳与石勒在年轻时有过节,还打过架。这次石勒回来,李阳生怕石勒治罪于他,所以没有出来见石勒。石勒见李阳不在,主动派人去找李阳。两位老朋友相见,喝了不少酒。酒酣,石勒拉着李阳的手臂笑着说:“我当年最恨你这双老拳头,你也饱尝了我不少毒手吧。”往日恩怨顷刻烟消云散。足见石勒之量。

时逢乱世,粮食紧缺,石勒下令禁止酿酒。这一政策在于缓解百姓缺粮之苦。足见其明。

《晋书》记载:

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其天资英达如此。(《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雅好文学,喜欢让人读书给他听(据说他不识汉字)。足见其好学不倦。

《晋书》记载:

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兒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晋书·石勒载记》)

在石勒眼中,汉高祖刘邦优于光武帝刘秀,两人皆是英雄人物。而曹操、司马懿则是以狐媚取天下者,深深鄙视之。石勒自称其作为当在“二刘之间”,这又见其自命不凡。

总的来说,比起同时代的一些残暴之主,石勒还算是一位比较开明有作为的雄略之主。

五 | 石勒的文治

《晋书》记载:“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对于教育事业是比较重视的。

他又尝下令命“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晋书·石勒载记》)这是他对人才的渴望。

六 | 石虎的文治

石虎在历史上素以残暴好杀著名。当政后更是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极尽暴君之所谓。然而,石虎在文治方面也并非毫无作为。《晋书》记载:“(石虎)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学博士,至是复置国子博士、助教。”(《晋书·石季龙载记》)这算是对石勒政策的一种延续。

《晋书》又尝载:“季龙虽昏虐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官。”(《晋书·石季龙载记》)这段史料则直接提到了石虎遂昏暴,但是他对经学却有相当的兴趣。

七 | 二石对佛教的推崇

石勒与石虎对西域高僧·佛图澄极其推崇。史载:“勒僭称赵天王,行皇帝事,敬澄弥笃。”之后“益重之,事必谘而后行,号曰大和尚。”(《晋书·艺术列传》)


武悼天王·冉闵

一 | 后赵政权概况

石勒死于咸和七年(333年),终年六十岁,在位五年(石勒于319年称赵王,328年建立后赵政权,330年正式称帝。若从石勒称赵王算起,则勒在位十五年左右)。石虎死于永和五年(349年),在位十五年。石世继位三十三日后为石遵所杀;石遵在位一百八十三日后为石鉴取代;石鉴在位一百零三日后为冉闵、李农废杀。永和六年(350年),冉闵杀尽石虎三十八名孙子,尽灭石氏。永和八年(352年),赵汝阴王·石琨逃奔东晋,被斩于建康,石氏遂绝。

二 | 冉闵的身世

冉闵的父亲名叫冉瞻。据《晋书》记载,冉瞻字弘武,一名良(就是说冉瞻又叫冉良),是魏郡内黄人(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石勒攻破陈午(乞活军统帅)时,冉瞻为石勒所获。勒命石虎以瞻为养子。史称冉瞻“骁猛多力,攻战无前”(《晋书·石季龙载记》)。

之后,冉瞻以“石瞻”之名效力于石氏,与晋廷数度交锋。咸和三年(328年),刘曜与石虎战于高候,石瞻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冉瞻为石勒所获时年仅十二岁(《晋书》说法)。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冉闵的出生必定是在这之后几年里的事情。也就是说,冉闵打一出生就是生活在石勒、石虎的家庭中。因为这时候冉瞻已经改名为石瞻了,所以说冉闵打一出生就是被叫做石闵的。直到之后他自己建立了政权,才恢复了冉姓。

也正因为如此,冉闵同石氏决裂以后,石氏宗族纷纷举兵讨伐冉闵;石氏宿将姚弋仲、蒲洪皆不附于冉闵。姚弋仲尝对其子姚襄说:“冉闵弃仁背义,屠灭石氏。我受人厚遇,当为复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以来,不必复见我也!”慕容儁曾派封裕诘问冉闵的使者常炜:“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

三 | 冉闵屠胡后造成的影响

石勒、石虎在其征战生涯中对汉人的屠杀是相当惨烈的(石勒在年轻时做过奴隶,曾遭到晋人的压迫。胡、汉民族间的矛盾自此埋下伏笔)。

冉闵秉权后,知道胡人不肯为自己卖命,于是“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冉闵屠胡所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原的羯、胡势力被大大削弱,自此以后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四 | 关于中原一带持续的混乱

石虎死后,后赵政权陷入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中原陷入一片混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之后割据于中原大地上的诸多势力都没有能力来平定混乱的局面。

石遵、石鉴皆是短暂的登场,最终大权还是落入了冉闵之手。而后冉闵与胡、羯势力分道扬镳,石氏宗族石祗、石琨纷纷举兵讨之。石氏宿将姚弋仲、蒲洪各有据关右之志。一时间谁都不服谁,谁又无法彻底灭掉谁,所以混乱的局面就此形成了。

东晋方面原本想趁着中原的大乱一举北上收复失地。事情未果。

冉闵后来攻入襄国,然最终败于前燕·慕容儁之手。自石虎之死(349年),至冉闵之死(352年),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原混战不止。当然,战乱在之后依旧延续了下去。

五 | 对于冉闵的评价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写道:“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提到:“闵既诛胡羯,而又杀谏臣以媚之,则本非有民族内外之见。盖当时五胡,习以汉族以外诸异族为斗士,攻闵者所用多其人,故闵觇知其不为己用而诛之,所翦除者异己,非有鉏去非种之心也。然‘各任所之’之令一下,胡、羯去而赵人悉来,则民族同异亲疏之义,虽未光大,终阴行于不自知之间,而闵不能引而伸之,以成功而远祸,亦可惜矣。”

《晋书·石季龙载记》尝写道:“世龙(石勒的字)之殪晋人,既穷其酷;永曾(冉闵的字)之诛羯士,亦歼其类。无德不报,斯之谓乎!”

六 | 关于冉闵的谥号

《十六国春秋》记载为“武悼天王”(《晋书》同之);《资治通鉴》记载为“悼武天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札记 | 《晋书》篇:部分关于十六国历史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