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二次阅读笔记整理(全书)

请勿转载!!!

感谢曹老师的推荐和借阅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从某种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我们都会为了理解他人的所感所想而研究和分析其行为,并试图对他人下一步的行动做出预测(参见P4)。心理学中不存在能够让我们完全正确理解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唯一视角。换而言之,如果要想完整的理解心理学,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变换我们的视角(P14)。

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七种观点:

2、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病理也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是指与情景不符的,导致个人忧虑或让个人无法实现重要目标的,任何情绪、行为或思维。幻觉、妄想(按:一种与坚持错误信念有关的极端思维障碍)和情感的极端不稳定是心理障碍的三种典型症状。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心理障碍本身并不独自成类,其只是将正常反映夸大而已。(参见P441)

3、心理障碍治疗有哪些方法?

心理障碍的治疗有多种形式,但所有的治疗都与旨在改善个人心理机能、行为机能和社会机能的某种关系有关。心理障碍治疗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目的在于采用心理和生物医学技巧治疗心理障碍以及应对生活问题(参见P477)。

心理学家主要采用两种治疗方法,一是顿悟疗法(注重对于问题的了解),二是行为疗法(注重通过条件作用来改变行为)。

所谓顿悟,指突然的感知重组,以新的关系来感知熟悉的事物。顿悟疗法通过讨论和解释来揭示和改变病人的混乱心理过程,帮助患者了解问题所在,改变人们的内心,改变他们的思维和感受。顿悟疗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必须了解引发其心理问题的思维、情绪和动机(参见P482)。顿悟疗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和认知治疗三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式主要关注人们的情绪和动机,认知治疗则把理性思维作为治疗的关键,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于错误的思维方式所引起(参见P486)。

行为疗法也叫作行为矫正,其假设所有不受欢迎的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也可以通过习得而加以戒绝。行为疗法不关心行为背后的思维、动机和情绪,而关注于如何消除不受欢迎的行为,并以更加有效的行为方式取而代之(参见P488)。行为疗法有两种途径,即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经典条件作用治疗包括系统脱敏治疗、暴露疗法和厌恶治疗。

系统脱敏治疗的两个理论基础是:

(1)不合理的恐惧反映及其它不受欢迎的情绪性行为的养成遵循经典条件作用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关联的规律;

(2)神经系统无法同时放松和紧张,因为这两个互不相容的过程不可能被同时激活。暴露疗法与系统脱敏治疗的区别是,其直接将患者暴露于刺激情景而非仅在头脑中想象。

厌恶治疗与前述两种脱敏治疗的区别在于,其通过将具有诱惑性的刺激和令人不快的刺激进行配对,帮助患者远离诱发不良行为的刺激(参见P490)。操作性条件作用治疗主要指权变管理,即通过改变行为的后果来改变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这种治疗方法认为,不理性的自我陈述通常会导致不适应的行为,必须以富有建设性的应对陈述取代不理性的自我陈述,个人不可被接受的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真正矫正(P493)。在治疗时,首先使用认知技巧质疑不理性想法。而后采用行为技巧转移注意力并使自己放松下来。

生物医学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心理的存在依赖于生理的微妙平衡。所以生物医学治疗试图通过药物改变脑的化学机制,用手术改变脑的回路,用电或强磁场改变脑的活动特征达到治疗心理障碍的目的(参见P498)。虽然药物治疗的出现给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带来了革命,但必须注意到,至今尚未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愈任何一种心理障碍,而是通过改变脑的化学机制来抑制精神障碍症状(参见P501)。

4、情绪是怎么回事?

情绪是指由生理唤起、认知解释(对事件和感觉的解释,在解释过程中,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识到危险情景并感到恐惧,想得越多,就会越害怕,这些想法会把人的主观感觉和生理唤起提升到新的高度)、主观感觉(感觉有两个来源,一是脑对身体唤起状态的感觉;另一个则是有关过去相似情况下身体状态的记忆——按:此记忆会成为意识系统或潜意识系统情绪唤起的线索)和行为表达四个部分组成的过程,这四个过程交互发生 ,而非顺序依次发生(参见P320)。

所有的情绪都涉及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唤起状态,这种唤起状态能够帮助生物应对再次发生的重要情景。所以,情绪具有生存价值,同时也被自然选择所塑造。情绪性反应的敏感度存在着巨大的个人差异,这在生物学上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按:情绪敏感性的生理基础)。然而,情绪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还与学习有关。我们幼年的经历以及唤起特别强烈情绪反应的经历对塑造我们的性情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习得的情绪反应和生理的情绪敏感性倾向都可以成为许多心理障碍的组成部分(参见P321)。

脑中存在这两条不同的情绪唤起通路,一条主要工作于潜意识水平,与内隐记忆系统相连;另一条与意识处理过程有关,与外显记忆相连。前者是快速反应系统,它会对进入的刺激信息进行快速的筛选,而且会帮助我们对潜在重要事件的线索做出快速响应,反应速度甚至快于这些线索到达意识的速度,是我们的早期防御系统。这一快速反应系统对于某些线索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此外,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这一系统可以学习情绪反应,而且一旦学会就很难遗忘。第二条情绪唤起通路产生情绪的速度比潜意识通路的速度慢,但却能为意识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它会给概念以及我们感兴趣的经历(无论是吸引还是厌恶)附加上情绪反应。这两套系统之间会互动,所有我们在意识中感到的恐惧等情绪可以来自潜意识系统。另一方面,意识情绪系统也能够向潜意识系统发信号,随即产生像演讲前的紧张感觉(参见P326)。

5、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虽然我们无法一直有意识的控制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对此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训练不仅能帮助我们改变和控制个人情绪,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控制对于情绪的表达。这种对于情绪反应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叫做情绪智能,它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巧(参见P332)。这种技巧的训练,类似于认知行为疗法,即将放松训练、认知治疗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放松技巧可以让人在不良情绪反应发生时迅速平静下来(按:此所谓控制);认知治疗帮助我们以理性的方式解释情景,以及改变不理性的假设和不现实的目标,从而改变情绪反应(按:此所谓改变);技能培训可以让我们以更合理的方法应对问题(如安全的表达愤怒),以控制外部刺激的发生(参见P336)。

但是,对情绪控制过度也会给人带来不良后果。这会使人变得非常封闭,让人失去合理表达感情、幽默和不满的能力(参见P333)。

6、焦虑症是怎么回事?

焦虑症,更准确的叫法是焦虑障碍,是指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是人类承受的数百种心理障碍中的一种相对普遍的障碍类型,据估计,大约由15%的人曾经体验过这一痛苦。按照DSM-IV手册的分类,焦虑症包括很多种类型,本书主要介绍了五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特定性恐惧症和强迫障碍(参见P452)。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没有外部原因的持久性普遍焦虑感为特征的心理障碍。这一障碍,不仅仅对特定情境或物体,而且,焦虑症状也不是阵发的,并不存在相对平静的阶段。

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障碍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与当下事件无关的强烈焦虑感。发作的时间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随后便消退了。正是由于发作的这种不确定性,预期焦虑往往会发展为该障碍的并发症(参见P452)。

预期焦虑症,本书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述,本人却对此感到兴趣,因此在百度进行了检索。总而言之,引发这一焦虑症的应激源,就是对于结果的过度期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的重要手段,就是理性看待得失,以及转移注意力。(按:余以为,预期焦虑可与孔子之“勿必”及孟子之“勿正勿助”相互发明,圣人之言岂非由自心体贴,所以诫勉后世之人哉?)

焦虑障碍的治疗策略在前面心理障碍治疗部分已做了笔记。这里着重提出的是,本书指出行为疗法对于焦虑障碍来说治疗效果更好(参见P496)。从前面情绪回路的部分可知,潜意识回路会使我们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方式习得对某些刺激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对一些过往的情绪线索都会比较容易做出与当时相似的条件反应。幸运的是,我们经由条件作用习得的情绪反应,也都可以经由行为学习加以戒绝。对抗性条件作用(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其一边让习得的恐惧消退,一遍让患者学会对原先引发恐惧的刺激做出放松反应,即让患者学会以放松的形式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替代原先的不良反应(参见P210)。 如何理解和运用对抗性条件作用来治疗焦虑症呢?本书中并未详述。我以结合本书内容,加以自己的理解,略加阐述,以待今后的学习进一步验证。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正常焦虑情绪的不正常状态(程度、频率)。那么焦虑情绪从何而来呢?所有的情绪唤起,都是对应激源做出的反应,而引发焦虑情绪的应激源是变化和威胁(参见P360、P382)。我们对令人不快的事件所体验到的压力(情绪唤起)不仅仅取决于外部情景(应激源)的性质和强度,而且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应激源,取决于我们手头的资源能否足以应对。这使得我们每个人对应激源所产生的反应大不相同,这一差异源于我们如何有意或无意的评估应激源以及我们所拥有的用来应对压力的资源。这两个感知过程,即辨识威胁和决定如何应对的过程,共同组成了认知评价过程(参见P361)。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认知评价来有效地应对压力,解决过度焦虑(焦虑症)。如果我们将某种令人不快的情景看的太重,以至于超出了我们的处置能力,或者将其视为严重威胁,那么这种情景所造成的压力(情绪唤起)可能要大于我们不怎么看重它时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对潜在应激源以及对这一应激源的可用资源的评价就是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参见P371)。

你可能感兴趣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二次阅读笔记整理(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