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森:我都要死了,你却觉得我很好!

前几天,25岁独立摄影师“鹿道森”周鹏自杀身亡的新闻刺痛了我的心,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他阳光开朗的外表和他近5000字的充满绝望,无力,破碎的遗书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一位阳光帅气的男孩会写出那样的文字出来。

但现实就是这样的,这封遗书不是他一次写完,是断断续续多次修改完成,年轻的摄影师“鹿道森”周鹏对自杀预谋以久,并选择在25岁生日当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连自杀都可以提前安排好,带着仪式感,可想而知他是在多久前就有多想离开这个世界,而他不过才25岁呀,究竟是什么让他决定放弃美好年华,选择死亡?

怀着刺痛看完5000多字的遗书,从中看出端倪,小时候无数不幸的遭遇和长大后亲人的不理解,是压死他的稻草,鹿道森在遗书的原文里是这样写的:“压跨我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无数粒的沙,”

他在遗书里记录了小时侯做为留守儿童遭受的孤独,冷漠,校园欺凌,以及回到父母身边后,家庭贫穷带来的父母无止尽的争吵,长大后父母对于他的期望,想成功,拼命努力却依然失败的打击,让这个年仅25岁的男孩最终走向了毁灭。

鹿道森走了,带着不甘,带着对爱的渴望,带着满心失望和落没,在一个寒冷的冬季将自己沉入了冰冷的海水里........

                  是园丁,还是修理工?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了解的,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血管里流的是自己的血,了解孩子,就是熟悉自己一样,尤其是母亲更会因为是自己十月怀胎从自己肚子里生出来的孩子,没有谁比得了这种亲密而更加错误的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自己也最了解孩子;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甘愿自己吃苦受累,然而做为父母只懂得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孩子外在生活的照顾上,却独独从来没有想过,做过走进孩子内心的事情;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而不自知,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孩子在想什么,从来没有认真的了解与探寻过,我行我素冠以爱的名义做一些自认为是对孩子好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和观念阻隔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错过了孩子最佳成长的时期;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纯洁的,单纯的,从出生到长大他们的要求也是非常的简单,吃的饱,穿的暖,接受的到来自父母的爱与肯定,感受到给予的自由与接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我想只要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充份的体会以上的感觉,很大概率在成长以后会是一个内心光明,积极开朗,满眼热爱的人,他看世界的眼光一定是充满彩色,阳光明媚的;

做为父母,我们的角色是园丁,把孩子看成花朵,更多的是进行浇灌,施肥,带看爱与欣赏、呵护的心情去对待,而不是把孩子看机成器,把自己当成修理工,为了生产作品或提高产量而不停的对机器进行拆装,改量,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和期望,这样做的后果 ,只可能让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鹿道森”。

                  写给父母,告诉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做为孩子第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父母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

“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已经是最了不起的那个人 ,你将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的人可以与你相比,你的出生,证明你是值得到来并且有能力可以生存的,要不然造物主也不可能在这么多的基因中,选择了你,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遭遇什么样的挫折,都要相信那是上天要让你成为更好,更强的人而给予的锻炼。”

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观。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因为好的身体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体力,去应对成长以后的奔波,因为好的睡眼可以给我们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去做正确的思考,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应对各种困难;

教会孩子,沟通与倾听,学会与人互动,表达自我的感情,有句话说的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主动沟通能够更多的与外界,与他人产生互动,喜欢表达,内心一定是开阔的,善于释放情绪,懂的倾听,一定是有耐心的,内心温柔的,而且倾听还可以通过别人的想法,故事,学到新的经验和启发,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喜怒悲欢;

相信孩子,对孩子少一些期待,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告诉孩子学习的好处与不学的坏处,告诉孩子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选择也在于自己,给孩子方向和参考,但不给孩做决策做安排,告诉孩子父母只能陪他走一程,不能陪他走一生。以后的好坏都得自己去面对;

关怀孩子,留意孩子的动向,孩子开心喜悦,不去打扰,孩子情绪不好,适当的了解,鼓励孩子对父母倾诉,一起和孩子寻找不开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打开进入社会的大门;

对孩子保持平等与真诚,孩子首先是一个个体,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身为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思考和意志,不以父母的姿态去施压,命令,适当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情况(刻意的隐瞒,孩子也会感觉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平等,真诚的价值观;

一个会与世界互动,内心开朗,阳光多彩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抑郁而走向毁灭呢?

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有的人在纸上是彩笔涂鸦,把人生活的五颜六色,明媚多彩,有的人却像是打翻了黝黑黑的墨汁,满纸黑暗即使是浸透纸底却也还是看不到阳光;

两者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都是源于从出生到成人,所接触的社会底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些孩子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走出阴霾,但更多的人要不就是成了“鹿道森”过早的与世界说再见,要不就是终其一生,在内心的痛苦中挣扎生存,再把这种痛苦传给下一代,而他们的后世代代将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也不断的去挣扎。

弗洛伊德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虽然童年不是影响人一生的唯一因素,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因为从孩子降落到一个家庭,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今后又用什么眼光和方式去看待世界的人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鹿道森:我都要死了,你却觉得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