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一)

一、AT&T

这家公司就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就是出自这里。它曾是美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垄断着美国的电话业务,是一家百年老店。然而从1995年开始的短短十年内,它便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

AT&T一直在美国反垄断法的倒逼下修枝剪叶,作者认为美国小公司能很快成为跨国企业的原因就在于此——反垄断逼着公司追求技术进步。当一家公司开始垄断一个行业的时候,它就更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而不是靠技术进步获得更多的利润,毕竟前者要容易的多。(巴菲特则认为这是一种护城河,不过他投资的是消费领域,不像信息产业变化这么大)

导致它最终死亡的“凶手”是美国股市,从1995年美股开始暴涨,直到2000年底开始下跌。为了分拆上市后短期股价会大涨,执行官们短视的把公司分家了。公司的大部分股权都掌握在基金公司手里,独立董事的任务是保证投资人的利益,而不是考虑长远发展(当一家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权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本来,AT&T的电信服务和设备制造相辅相成,分家对双方的发展都没有好处,衰落从此开始。

互联网泡沫时期,分拆出的设备制造公司朗讯为了支撑高股价,创造了大量的“应收款项”,结果泡沫破裂后,借钱买设备的公司纷纷倒闭。“应收款项”一下子变成了净亏损。

之后朗讯又一次杀鸡取卵,再次将它的无线设备部分分拆上市。而AT&T也继续分拆,目的就是为了一次性的发一笔横财。

如果以上是内因的话,互联网的兴起则是帝国毁灭的外因。当有免费的通信方式时,没有人想要付费。互联网对传统电话行业的冲击,就如同数码相机对胶卷制造业的冲击一样,是从根本上断绝了它的生存基础。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二、IBM

在很多人眼里,IBM是电脑设备制造商,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它已经过气了。实际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还是最大的RISC服务器制造商。IBM从早期开始,就锁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它的主要客户,直到今天。

1993年,一直做大型机的IBM由于PC的崛起,开始出现严重的亏损。这时郭士纳临危受命出任CEO,他领导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

他首先做的是减法,把一些多余的部门和项目砍掉,人员减少了,费用自然就降低了。然后做加法,将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又买回来,然后将IBM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这和同时代的AT&T公司正相反。

在前两代互联网发展中收益的设备制造商,都是做系统的。系统的表现不等于部分之和,只有那些有本事做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企业,才能在系统这个层面赢得竞争力。今天炙手可热的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设备企业,都是系统做的好的,比如华为、苹果等。更早以前,受惠于PC互联网时代的,是整机公司,不是生产主板和键盘的。

IBM不断淘汰不挣钱或挣钱少的业务,扩充利润高的业务,包括将PC和X86服务器业务卖给联想。到2013年它的毛利率已经从2004年的37.3%上升到49.5%,税后利润从75亿美金飙升到165亿美金。


三、苹果

封闭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法跟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于是,乔帮主做了两件事,在苹果电脑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相对开发的操作系统内核。这样的体系使得全社会有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能很容易的为苹果开发软件。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是关键。不仅要把冲锋号吹起来,而且要把集合号吹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