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现金流”,真实的“试炼场”

现金流游戏,英语名字叫“The rat race”,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是老鼠快跑。发明者是罗伯特·T·清崎(日裔美国人),他写过一系列理财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其实这个游戏是他先发明的,但是推广的过程中发现好多人不会玩,理解不了,才逐渐开始写书,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当书越来越有名的时候,反过来游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目前这款游戏是线下活动、社群交友的很好的破冰游戏,而且也大量地被财富管理、直销行业运用,是和客户进行互动和推广的一种方式。所以也要警惕,游戏本身没有问题,看是在什么情况下玩的,和谁一起玩的。有收获是最重要的,而让买什么东西或者付出时间精力要谨慎。

现金流游戏属于桌游的一种,类似于“大富翁”,不过更学术感一点。通过摇骰子走步数,抽任务卡,在棋盘上完成指定任务,还要随时更新自己手头的一张财务报表,模拟发工资、生活基本开销、养孩子、意外支出、失业、做慈善、投资等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况,这是棋盘的内圈,也是我玩过的部分。

出内圈的标准是非工资收入大于月支出。我玩过三次,还没有出圈过。出圈的话是在外圈,也就是模拟富人阶层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大,收益也大,也要去完成人生的梦想(这个梦想是自己提前选好的,外圈棋盘中的一个格子),这部分没接触过就不再赘述了。

我上回玩应该是两年前左右,玩了两次,期间隔了差不多一月,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看过《富爸爸穷爸爸》的第一本,对清崎的理念,和对理财有一定的概念,但游戏毕竟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刚把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适应了,同一桌玩的有一个人运气特别好,很快做了一笔房产大生意就得到了足够多的非工资收入,出圈了,游戏结束。(这个游戏一般是6个玩家,加一个组织者——叫“银行家”,因为所有人出圈会很慢也要有一个竞争,所以一般会2-3个小时限时,有出圈的1-2位即停止)

第二回去的时候提前看了网上的一些攻略,看到网上说这个游戏就是想推荐人买房的,攒钱买房就对了。但是前期的资本积累就要靠股票,所以就先盯着股票去买,想着攒多点现金,直接买大房子。但运气一般,股票买了之后很久抽不到卖的卡片,就比其他人落后很多。所以中规中矩,没什么大错吧,但没有成为前2个出圈的,也算是输掉了比赛。还有印象很深的是,自己比较懦弱保守,也不敢去冒险,比如游戏中遇到一些买房机会,钱凑凑或者贷点款是够买房的,但别人一抢先,我就不敢说话了。各种谈判,民间借贷更是没有涉及。所以就觉得其实错过了很多机会。

这时对这个游戏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并不假,它对于模拟人生的财富决策、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都可以让我观照自己,检视自己的优势劣势。意识到了问题,之后去补足。

之后也是听到了一些对这个游戏的批评声音,加上组织者有事,组织的频率很低,场地也远了,就没再玩了。

第三回是最近去玩的,积累了两年之后,照理说自己的处事风格、理财思路应该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游戏中表现得一般,加上运气不好,也没有出圈,非工资性收入的积累很慢。

中间的感受有三个:

1 游戏毕竟有技巧,有的知识我作为玩过的人,应该知道,只不过因为时间长了、记忆模糊,忘了很多。等到犯错了受到了惩罚,才幡然醒悟。前半段挺窝囊的,觉得自己也没进步。

2 我无意中做到的挺好的事,也是归因于主持人“银行家”挺给力的,他的风格是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节奏代入到游戏中,他会随机出一些小奖励,比如第一个理完手上的表格的,可以奖励一点现金,我因为玩过,就想得点奖励和活跃气氛,会写完就交上去,其实比以前玩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很多。主动做事,是会出错多一点,但没什么坏处。在赛后复盘的时候,也给别人的印象很深刻,这是一个合理的表现机会。

3 还有我因为运气一般,抽到“大买卖”的机会自己做不了,但周围的人有运气好积累了大量现金和资本的,我就可以把机会卖给他们。我原来的时候看过别人谈判,要抽交易额的10-20%做信息费,我就照这个逻辑说,说的很有条理很坚定,旁边的人没玩过,他觉得有道理,就接受的。

刚开始小笔的交易,手续费抽的不多,不显山露水。后来有大笔的交易,我还按同等比例要求,对方也答应了。这个时候“银行家”发话,让他可以和我砍价,因为大额的交易只有他能接受,其实议价空间是很大的,不是我能欺负他,而是他能欺负我的境遇。我后来一想,真是啊,要不是对方经验不足,我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总结下来,虽然现金流游戏并不是多么高明且有趣味的游戏,它推广并不广泛,也被很多场合利用。但其本质并不简单,很严谨的学术风,里面的数据经过精算师的测算,而且比赛千变万化,遇到的人不一样,对于人性和机会的把握风格,都会有不同的认知。

我很高兴我遇到的这些人和事,让我在不断地进步,读过清崎的书,游戏能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这些经历都在叠加起来,起到一个复利的效应,让我不断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虚拟的“现金流”,真实的“试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