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监控

众所周知,在生产的程序都需要有监控,但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怎么监控。

我们也实施了监控,但其实我们都没有认真设计过,自然也没有什么原则,所以即使有了告警,像是游离在一个只“监”不“控”的状态:

  1. 各种各样,从各个渠道弹出来的告警信息,很多时候恨不得把告警都直接弹到运维的眼前。
  2. 各种五颜六色的指数、图表、电视屏,怎么才能一眼就看出问题呢。
  3. 告警多了也很烦,同一个问题收到好几个告警,又或者这个告警其实不需要处理,但又不能完全忽略。
  4. 收到告警,也不知道要找谁,下一步要干什么。
  5. 一个系统很大,看上去好像全身上下都是监控点,要从哪里开始定义监控点比较合适呢?

…………

最近看了一本书,《监控运维时间:原则与策略》,书很薄,100多页,没有什么深入经验和理论,但就专门介绍了「监控」这件事,都是直接实战实操,指导如何更好地监控。


「监控」是一个管理过程,其管理的对象就是「告警」,管理「告警」产生直到消亡的一生。

在讨论「告警」一生之前,我们先看「告警」的意义何在。我们都知道要监控,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监控呢?

我们监控一个系统的意义在于,证明这个系统在“正常运行”,在理想状态下,如果一个系统没有告警,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在正常运作的状态;反之,那就是系统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告警,但又收到用户的保障,那只能说告警缺失,需要补充;也有反面的情况,有告警,但用户其实又没有影响,那其实这个告警就需要裁剪。

补充一下,这个“正常运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看的,用户从这个系统获得预期结果,那就是正常。这个讲得太抽象,因为无论是系统、还是正常的定义对于每个系统都不一样,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现在要监控一个web应用,而web应用有一个http的api,那这个系统怎么为之正常呢。我们可以直接调用这个api,看是否返回200;但200就是完全正常吗,不是,我们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返回200才正常,比如5秒内。那这时候需要监控的内容就是,调用这个api在5秒内返回200,我们就认为这个web应用是正常的。所以,监控服务器等其他参数,就变成次要,因为内存高并不表示用户不能用;而cpu低也不是表示一定用户可用。所以这个“正常运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对返回的内容进行监控以进一步完善“正常”的定义。

讨论完意义,我们要看一下「告警」的一生,先说产生。

假如现在要重新设计系统的告警,要从哪里开始呢,服务器的cpu内存硬盘这些基础指标吗?HTTP返回码吗?异常日志吗?我们回到上面说的监控的「意义」,是证明这个系统在用户的角度来说正常运行。

所以一开始要定义监控点的话,添加监控的最佳地点,首先就是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的点。用户不会关心应用程序实现的细节,比如运行着多少节点、或者有多少后台任务,而会关心应用程序是否可用。因此,首先要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不是说这是监控唯一的点,只是说可以从这里开始考虑。

「告警」的点找到了,那「告警」应该长什么样子。

我们平常遇到的告警其实分为2类,一类是不管时间地点,都需要马上通知运维人员并行动的,比如服务器宕机了;另一类是通知,问题不会产生立即影响,关注即可,比如某个定时备份服务失败了。现在关注的是第一类告警,要马上行动的。

关于立项的的告警要素,有6点:

  1. 停止使用电子邮件发送告警
  • 邮件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
  • 建议用即使通信,而且需要有专门的告警群,避免跟其他消息混在一起。
  1. 针对每个告警撰写运行手册,其实就是SOP,这个告警来了要怎么行动。手册包含以下几点
  • 这是什么服务,这个服务做什么?这是起码知道告警影响到哪个系统。
  • 谁负责这个服务?相关负责人。
  • 这个服务有什么依赖关系?知晓影响范围。
  • 它的基础设施什么样?这是系统相关的各种架构图,可以定位告警所在的位置。
  • 它会产生什么样的指标以及日志,这些指标和日志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告警的具体含义。
  • 应该为它设置哪些告警,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告警?这个我理解是站在用户角度阐述影响范围。
  1. 任意的静态阈值不是唯一的方法
  • 涉及到统计数学的方法,主要是从诸多采集到的数据,使用一些数学手段,把数据可视化,从中看到一些暗藏的趋势和规律。
  • 比如平均值、中位数的统计会把波动较大的数据平滑化,让我们更容易看出规律。
  1. 删除告警和优化告警;
  • 需要不断定时检视告警,以删减精简出没有必要的告警,以避免告警疲劳。
  1. 使用维护周期;
  • 发布维护期间,需要添加“维护周期”,否则正常运维期间的告警也是一种冗余告警。
  1. 优先尝试自动修复。
  • 有的告警紧急SOP可以尝试使用程序自动修复,减少人工参与的风险,自动修复也可以节省响应时间。

那定义的告警在生产真的触发了,肯定不能置之不理,那要怎么做呢。

这个其实在业界里面,叫「事件管理」,最出名的就是传说的ITIL里面的「事件管理框架」,我们先看看ITIL教科书上完整的事件管理流程是如何的。

asset.png
  1. 第1步:事件日志记录。
  2. 第2步:事件分类。
  3. 第3步:事件优先级。
  4. 第4步:事件的任务。
  5. 第5步:任务创建和管理。
  6. 第6步:SLA管理和升级。
  7. 第7步:事件解决。
  8. 第8步:事件关闭

这个框架很完整,但我们实际可能未必用到这么完整的框架,我们可以简化必须的要素。告警事件处理建议流程,如下:

  1. 事件定义(监控识别一个问题)
  2. 事件记录(监控自动为该事件打开一个工单)
  3. 事件诊断、分类、解决,以及关闭(待命值班人员排查故障,解决问题,通过注释和其他数据解决该工单)
  4. 根据需要,在整个事件中进行沟通
  5. 在事件解决后,想出补救计划以便增强系统弹性

参与事件处理也要分清以下的角色:

1、事件指挥官(IC)

事件指挥官的工作就是做决定。他们既不会参与任何调查和修复工作,也不会与客户或内部进行沟通,只会监督中断调查。

2、记录员

记录员的工作就是记下发生的一切。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做出了哪些决定,后续事项有哪些被确定下来了。同样,这个角色也不应该参与任何调查和修复工作。

3、通信联络人

通信联络人的工作就是向干系人(不管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传达情况更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处理事件的人与想要了解事态进展的人之间的唯一联络人。这个角色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干系人(例如经理)直接向努力解决问题的人询问情况更新,进而干扰事件调查。

4、领域专家(SME)

这些人才是真正在处理事件的人。

其实说到这里,监控从它的意义开始,讲到监控对象的「告警」的定义、产生、管理,都有了一个闭环,基本上我们就可以做到「监」和「控」都具备了。

书中后面还细分讲了前端、安全、网络、服务器等各自细分领域的监控策略,以及一些推荐的工具,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下。

里面提到一个StatsD的工具,蛮有趣,后续有需要可以研究一下。

image.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怎么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