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道是无情却有情

九洲芳文

用一周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梅寒的《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

对于张爱玲作品,很早就接触了,前前后后读完了她几乎所有作品。前一阵子看了《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剧,就想再看看原著。

电视剧版《倾城之恋》中陈数饰演白流苏,旗袍装穿得人眼花缭乱,尽显旗袍魅力。电影版《倾城之恋》周润发饰演范柳原,把男主多情而油滑的特点拿捏得很准。

《倾城之恋》只看题目,会以为这是一个玛丽苏爱情故事,其实恰恰相反。虽然结局满足了观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盼,但骨子里,张爱玲并不相信爱情。

两个人的感情,要倾覆一座城才能成全,可以说,是极端的外部环境成就了一段感情。环境一旦改变,结局就会改写。这样的感情,难保将来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单就作品而言,我很佩服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她语言的精准犀利在现代作家里首屈一指。但从阅读感受来说,我不喜欢张爱玲。

都说“文如其人”,看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有作品背后的作家人品。

作家的才力,作家的情趣,作家的人生观,无不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甚至,在生活中的她,和在作品中的她截然不同。

生活中也许她阳光明媚,魅力四射,作品中的她却哀婉伤感,愁肠百结;生活中的她也许大大咧咧,开朗豪爽,作品中的她却柔软细腻,敏感脆弱。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较起来,我觉得作品中的那个她更加接近作家本质。为了生活人容易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还原人的本质。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你很难读到热情,你看不到热情澎湃的表达,感受不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即使有,也很快就消失了。

她的作品更多冷静的审视,她的笔像一把冷冰冰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解剖人物阴暗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看,让你看到人性不堪的一面。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很难动情,他们现实,冷静,精于算计,就像作品背后的张爱玲一样不动声色。哪怕动了感情也要不断试探,一点风吹草动就缩了回去,不肯白白牺牲一点感情,他们聪明却少了一点可爱。

我一直不能理解,从一个年轻女性的身份出发,张爱玲是怎么做到始终用那种老辣的笔写人性,用那般冷酷的眼光看待世界?她眼中的人性和世界,为什么如此灰暗?

以前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张爱玲生平,这一次看她的传记终于全面了解了她从生到死的人生经历。最后一页看完合上书,我沉默良久。

一个不曾被热烈爱过的人,很难以同样的热情去爱别人。一个不曾热烈爱过的作家,也很难写出轰轰烈烈的爱情。

人物不能脱离作品而存在,同样,作家也不能超越她的生活环境去创作。

一切都要从张爱玲的经历说起。

虽然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出入有汽车接送,但华丽的外衣遮不住内里的千疮百孔。张爱玲把它形容成华丽外衣上的虱子,更让人不寒而栗。

幼儿时期的张爱玲就不曾享受过丰盛的母爱,她有一个思想独立追求自由的母亲,是她的幸,也是她的不幸。

有这样的一个母亲,张爱玲不得不很早就在精神上独立起来。在现代女作家里,张爱玲是十分清醒独立的一个存在。

她虽然生活能力很弱,却懂得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她是最早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作家,她会考虑稿子给谁能换来更大收益,会为了钱和亲人好友锱铢必较。

一个人过早的坚强独立,主要源于无所依靠。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被自己的至亲——父亲关禁闭长达一秋一冬。期间,她大闹,绝食,多次试图逃跑,都没能感化父亲那颗坚硬的心。

再柔软的少女心,在这样漫长冰冷的黑暗里都不得不坚硬起来。从家的牢狱中逃脱出来的张爱玲,渐渐褪去了幻想——对亲情的幻想。

只有强大起来,独立起来,才能不被压迫,不被束缚。张爱玲强大起来的唯一力量就是笔,就是写作。

这是上天赋予这个少女的财富,上天给你一样东西,总会相应剥夺一样东西。

没有富足丰盛的父母之爱,幸好还有一只笔。这支笔,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是张爱玲维系一生生活的根本。

毕竟年轻,张爱玲不是没有过对爱的憧憬。正因为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当遇到情场老手胡兰成的进攻时,张爱玲无法拒绝。

越是渴望什么,越容易失去什么,何况胡兰成本不是良人。张爱玲的爱情如昙花一现,刚刚开放就凋谢了。千疮百孔的爱情,又一次浇灭了张爱玲刚刚燃起的热情之火。

那段爱情在最如火如荼的时候留下了一篇《爱》,是张爱玲最真情流露的文章: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再冷的心,也曾被爱暖过 ;再硬的心,也有柔软的时刻。如果不是看到署名,你会相信这样真挚的表白是来自张爱玲的手笔?

如果可以写爱,谁愿意书写人生的不堪?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爱情眷顾,活在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里。

悲哀聪敏如张爱玲,又怎能自欺欺人?

结束了这段不堪的感情,张爱玲更加清冷孤绝,成了真正的临水照花人,冷冷地看着这世间的爱恨痴缠。

世人都说张爱玲孤绝,其实她一直很渴望温暖,中年后和赖雅的异国之恋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异国他乡的她,一点温暖就能把她俘获,哪怕对方年迈,贫穷,多病,张爱玲都倾尽自己一切无怨无悔地付出。

这一点都不像她,不像那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她。但这就是她,一个虽然被生活虐待到体无完肤却依然怀抱爱情梦的张爱玲。

她一直盼望的不过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始终都没有实现。她爱的人不是弃她不顾就是先她老去。

命运,对待张爱玲,真的很残酷。而她,是一个骄傲而倔强的人,她不会对命运屈服,也不需要别人廉价的同情。

所以,你在她的作品里,读不到一点自艾自怜。在生活里,她与世隔绝,也是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

这样一个奇女子,值得敬仰!

2021-6-26

九洲芳文投稿三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爱玲:道是无情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