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山野,官宣一个“新的单向空间”

㊟檀谷单向概念图

从北京西二环出发,驱车往山里走。半小时之后,抵达潭柘寺附近的檀谷小镇,那里有九峰环抱,有四季分明。

今年年底,单向将要在檀谷创造一个新的空间。从城市中心走向山野的单向,该是什么模样?

“自然的、逃离的、新的文艺复兴。”许知远说。

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空间状态的人是 BUZZ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庄子玉及其设计团队。

在檀谷单向将向公众开放之前,我们采访了庄子玉。


庄子玉,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师从Bernard Tschumi 和Kenneth Frampton。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特许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美国绿建协会认证专家(LEED AP),2018-19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实验班研究生导师。

凭借南京凯悦臻选酒店、成都花间堂、林盘行馆、龙泉山高空餐厅、藏马山月空礼堂、铜陵山居、鼓楼7号院、北京U2美术馆、UCCA砚美术馆、济宁文化中心、云顶57餐厅、上海新天地“坛城”等项目,庄子玉历获世界建筑节WAF/INSIDE年度装置大奖、英国WAN年度最佳住宅、英国Blueprint奖、美国Architizer A+文化类大奖、意大利THE PLAN特别提名奖、德国设计奖、德国ICONIC至尊奖、意大利A'金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法国国际创新设计大奖最高奖、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BIM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最高奖项之设计艺术成就奖等奖项。

单向檀谷 X 庄子玉:回归到自身,回归到自我,回归到自然

01

自我 vs 他人

大众对建筑师这个行业有很多误解。建筑设计师其实是两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创作者,另外一重身份是服务者。


㊟2017年,庄子玉参加《漂亮的房子》节目录制,与吴彦祖等明星合作,在安徽改造古屋“铜陵山居”

单向:当你接触一个新的业主,一定要让他们知道的关于庄子玉的信息是什么?

庄子玉:我们在干什么对业主来说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业主的需求与期待足够了解,以及我能提供给他什么样的内容和产品,和业主的这种交流也是互相筛选的过程。建筑设计师其实是两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创作者,另外一重身份是服务者。我觉得大众对建筑师这个行业有很多误解。

单向:在你看来,大众对建筑师普遍的误解是什么?

庄子玉:大多数人首先以为上了好的建筑学校,就能做很好的东西;以为有个好想法,建筑就一定能做成;或者以为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事情就完全按照你设想的方向走……但其实远非如此。

建筑是一个非常慢速反馈的事情,有的项目时间跨度能有七八年,这期间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业主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对项目的支撑能力都会发生变化,我们自己的想法既有恒定的部分也会有变化的部分,如果把建筑看作一个生命体,它不断会有新的故事产生,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能让建筑师这个角色最大化的发挥功能。

单向:从你的成长路径来看,你是出生于典型的工程师家庭,这种家庭的显著特征是什么?什么是你在逃离的?什么是你发现深入基因的?

庄子玉:工程师做事可能相对比较一板一眼,自我要求得把活儿干好,做事有很精确的目标、策略和步骤,局限性是缺少更超越的表达。但是每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自我表达的需求?工程师没有办法在自身职业以及大多数的社会身份里去表达,所以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对于自身表达和个人诉求的压抑状态。我觉得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建筑师这个职业既有工程性,又相对能够有一种自我的表达途径——这可能是我现在对当时的想法的一个总结,当年并没有这么明确。

单向:后来你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有阶段性的变化吗?

庄子玉:或许在公众认知里,以为建筑师都差不多。但深入这个行业,你会发现每个建筑师的路径很不一样,而且其实不同建筑师干的事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们目前可能更接近公众想象中建筑师的状态,但在纽约,也有很多名校毕业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公司里给不同的项目画同一个部件,比如各种各样的门,也许画5年、10年,慢慢变成某个建筑细分门类的专员,这也是建筑师的一种。

单向:这也是你决定从纽约回来中国的原因吧?

庄子玉:但并不是说我有很大的转变。你和建筑师这个角色、和世界的关系等等都是逐步清晰的。虽然有预设,但并不是每一步都能想好,这个世界的变化永远都是超越我们的想象力,但人的内心向往诗和远方是存在的。

02

传统 vs 现代

什么是传统?我只在乎体验的丰富度和维度的多样性。


㊟鼓楼七号院

单向:你的工作室位于鼓楼脚下的四合院,你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建筑的?

庄子玉:我的哲学体系可能是有反二元论倾向的,不一定是非传统的即当代的。什么是传统?600年的建筑是传统、还是6000年的是传统,还是要回到洞穴时代?别人会说你不是挺喜欢鼓楼的吗?不是把工作室设在四合院吗?我觉得这是两件事情。我会更在乎体验的丰富度和维度的多样性,就是我认为在写字楼里没意思,在北京的写字楼和在纽约的写字楼有很大区别吗?没有区别。当代的世界都市形态都非常接近,但鼓楼这个地方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感。

单向:但是在你的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很多理念,比如“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是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庄子玉:这个东西和时代特质没有关系,它是中国人的一种既有习惯。跟传统文化比起来我更在意的是文脉,就是“context”,就是“what's going on here”,它跟你的认知之间真实的关系,即使这个关系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

单向:为什么你反感使用“传统”这个词?

庄子玉:首先我并不反感传统的事物,但鉴于表述的准确性,我更希望是在一种“无时效性”的语境下来探讨这个事情。因为所谓的传统很容易变成一种纯文本的阅读,或者说很容易被误读。文化可以很容易输出,从一个地方输出到另外一个地方,但是它没有身体层面的感知。所以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建筑呈现不要有太多文化属性,因为那种文化属性到最后其实就是一种说教式的、符号式的东西推给对方,但别人凭什么要接受这件事情。他自己感觉得到就是有,他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


㊟成都花间堂酒店

单向:在这样一个城市越来越相似的时代,文脉如何得到延续?

庄子玉:文脉是可以自我生长的。比如说鼓楼区域曾经有很多咖啡馆、酒吧、唱片店,它是自然生长的,自发参与的,大家只看到这片区域传统古建的外皮,但这也曾经是“北京的布鲁克林”。

单向:你所说的文脉更多是指生活上的体验吗?

庄子玉:不光是生活上的体验,它是跟身体的真实的关联性,你能真切的感觉得到,而不是别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好。当然,最终所有品牌的输出、价值体系的输出都是文化性的,这也是产生争议的前提,但是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它们。我觉得诗歌有一个很好的特质,就是它的文化属性很弱,很多诗歌非常短,没有那么复杂的呈现,都是非常个人或者当代的一种表达,某种程度上和我谈建筑的观念是很接近的。而一本小说有时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助文本,不然叙事没法展开,每一种文本都有它自己相应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所以我其实想说,我们做的所谓“当代中国”的设计,是希望任何一个人看到的时候,都能有直观的体验感,而不是让它看起来很中国符号化,或者是很像他想象里的中国的某种东西,而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看得懂的、好的东西。

单向:“屋顶”是你的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元素,你让人可以走上屋顶。屋顶会让我们联想起“撒野”,比如姜文的电影里,彭于晏在北平的屋顶上奔跑。而你设定的是要让穿高跟鞋的女生也能上到屋顶,也就是说要让人以一种比较优雅的状态上房揭瓦,这种矛盾感很有意思。

庄子玉:原先我只是从建筑学的视角赋予屋顶新的功能,将它变成一个新的空间来使用,现在我想它也许的确有一种隐喻在里面。在中国传统的语境里,屋顶其实是一个最明显的建筑符号,它规训的是整个社会体系,屋顶多大、使用什么颜色等等能让人对它的使用者有很直接的认知和判断,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一种压抑的符号,而当你挣脱了这种原有形制的束缚,甚至还能穿着高跟鞋在上面走的时候,它可能就成了某种对于人性释放的隐喻。

03

完整 vs 片段

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可能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和氛围的载体,是一个一个的对话框。


㊟檀谷单向概念图,入口处

单向:今年,单向和庄子玉工作室合作“檀谷单向”的建筑设计,你是怎么理解单向空间的需求的?

庄子玉:单向对我来说很有意思。我觉得单向很好地拆解了文学的要素,以及把这些要素和人的生活强烈地关联起来。因为我的角色是一个建筑师,这些要素在我的想象里最后是变成空间及空间的状态。我希望我们做的空间不太需要辅助文本,因为一旦有辅助文本就会设置阅读门槛和产生理解偏差。语言是连接不同的人最好的渠道,但语言又是导致分歧障碍的最大溯源。

单向:檀谷单向在你头脑中的空间状态是什么样的?

庄子玉:我们接手这个项目时,建筑框架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我们的操作是经由一些片段集合形成画面的主体。虽然因为空间体量大小和摆位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的视觉主体,但它又是可拆解的片段,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去对它重新定义。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可能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和氛围的载体,人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会产生文本的叠加或者重新的融合,不同的瞬间聚合形成了我们对单向空间新的认知。



㊟檀谷单向概念图,室外空间

单向:你的设计通常被认为是很有流动感,在单向这个空间是如何实现的?是用“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吗?

庄子玉:其实可以试着用更年轻化的方式来理解,试图想像一下中国文人画中的印章们和现在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们,这个空间就是一个一个的对话框。每个对话框都是内容与信息的交互,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所有事物之间的交互。

单向:你这种说法很有意思,这样看来檀谷单向店里不同区域就像不同的微信群,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几个人的小群,有的是大群。

庄子玉:我们是用一种更物理化、实体化空间的方法去产生一些对话框。每个空间区域面向的人群以及它的物理背景都是不一样的,人在其中处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可以理解为对话框或弹幕的关系,我觉得它会更贴近当代人对空间的诉求。

04

规训 vs 自由

我们在往更人性、更开放的角度去发展,一定是回归到个体的诉求和参与。


㊟檀谷单向概念图,一楼空间

单向:公共空间的难点在于如何鼓励人们去自主使用它,让它丰富起来。

庄子玉:其实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行业不太讨论这个问题。现代主义要求的是更固化的功能性,建筑师类似一个上帝之手,人在空间里能做的事情是被明确限定的,建筑不光是居住建筑,还是对人进行规训的容器。但其实这个时代人们对空间已经不是纯功能性的诉求了,每个人的诉求会非常多元化。

单向:你希望人们如何使用檀谷单向这个空间?

庄子玉:我们试图在这个空间里去达成更多的参与度与可能性。建筑对人行为的规训或者限制,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建筑空间上最极端的原型就是监狱,不光是空间线索,连时间线索是被控制的。其实皇帝在紫禁城的生活起居也是被规训的,所以他们相对更喜欢长时间住在颐和园或者避暑山庄。空间的这种规训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的反面。我们在往更人性、更开放的角度去发展,回归到个体的诉求和参与。


㊟檀谷单向概念图,一楼空间

单向:你说到规训和自由的时候,我头脑中马上出现的是椅子,比如古代中国的椅子,你只能老老实实坐在那里。

庄子玉:在中国传统里,文人使用的那种圈椅属于小木作,房子是大木作,它们其实是同一个道理的,空间规训就是从一个小尺度到一个大尺度,因为中国的文人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一定要坐得很挺,怎么会舒服?沙发一定是最舒服的,躺平才更像是人性的释放。

建筑本身永远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容器,会有一系列的限制。有的地方我们觉得可以更放松,可以让人发生交互,窗口可以大一点,那里的椅子会更低矮,椅面会更大,人们甚至可以在那里平躺……所有的设计都是在给人开放的体验感以及自我参与度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檀谷单向概念图,一楼空间

单向空间的主色调是黑白灰,灰色是参与度很高的颜色,没有很多的表情,无论主观想表达什么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衬托。这就是说,人可以把任何一种情绪或者氛围回归到材料和空间本身。

我希望我们做出的建筑设计有文艺的气质,每个人能参与进来,但它依然有一种很外化的表达或者是趣味性,我觉得我们在试图平衡这个关系。

05

出发 vs 回归

回归到自身,回归到自我,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一种更天性、更本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场所是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新的出发点。


㊟檀谷单向概念图,小酒馆夜景

单向:从功能空间来说,檀谷单向包括阅读、骑行文化、咖啡、十三邀小酒馆等等,如何去梳理和组合?

庄子玉:如果你认为这些功能区域互不相关,这可能是一种经典现代主义视角,认为每个功能区满足不同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和状态其实是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完成相应的切换的。

单向:这些需求都整合在怎样的核心概念里?

庄子玉:檀谷单向的核心概念是来自许知远老师,他定的是:自然的、逃离的、新的文艺复兴。檀谷在北京的西边,潭柘寺的附近,那里有好山好水。但我个人定义上的自然,不仅仅是有花有草有树就叫自然,而是你觉得舒服自在,获得了一种自由感,并且在这个空间里有参与感,这是我定义中的自然,自然而然。

㊟檀谷单向概念图,楼梯


㊟檀谷单向概念图,楼上空间

单向:建筑师视角怎么理解“新的文艺复兴”?

庄子玉:首先文艺复兴是什么?是观念的层面的挑战或者革新。同时,文艺复兴很重要的在于“回归”,对于身体、自然,更纯粹更美好的状态的一种回归。人们其实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的感觉,好像要挑战一些东西,但是又没有挑战的主体和具体的操作途径时,你会需要一种相应的回归,回归到自身,回归到自我,回归到自然,但是那种自然不是说我有绿树就是自然,而是回归到一种更天性、更本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然后这个场所是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不一样的载体。

采访:刘晋锋

策划:薛晓燕、韩滨

视频制作:前八尺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山野,官宣一个“新的单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