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便签阅读法的高阶运用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和反思经验。进一步阅读发现,我们不仅可以运用标签阅读法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运用,也可以将这个小工具的思维进阶运用到信息的处理,对问题的思考中。



1.运用便签I 来辨别知识和信息

说到信息我们都不陌生,每天我们被动或者主动地接收到来自各方推送信息,但是信息一定是有效的知识吗? 自然不一定。比如知识会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适用边界,而很多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存在,没有上下文,更没有适用边界。

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好坏,并真正提取有用的知识,这对碎片化学习的我们来说是必要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到我们可以通过追问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呢?

主要是八个字: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前因后果用来对信息进行分析,适用边界用来对信息进行整理。确定适用边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比如,我们可能看到过类似“每天要喝八杯水”的说法。但是这个信息没有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某医学专家在书中写的“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就是知识。“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有问题”和“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与此类似,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标签法提到的 “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去分析所看到的知识和信息,就会发现手机上好多内容看不看影响不大,从而滤到很多不必要的内容留下真正对自己有效的知识。


2.运用便签A1、A2来追问反思


库伯学习圈模型,告诉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的机制: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然后是对经验进行反思,再系统化和理论化反思的结果,最后是“行动”。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开始又一轮的学习圈,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反思”在经验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便签法也可以用做是追问反思的工具,与库伯学习圈类似,可以做以下步骤:

1.首先运用A1标签,写下自己的问题,进行追问反思,如果不知道如何追问,可以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2.通过追问,重新定义问题,写下I标签。

3.规划A2行动标签,行动后对照问题,反思优化形成正向循环。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是通过追问反思法明确自己的问题,从而找到对应的方案,并在尝试中去完善升级的策略。而标签法则扮演了一个反思工具。

文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学习能力的各要素都可以得到强化,就像善用哑铃能锻炼多出肌肉一样。我想,类似标签这样的工具就如同训练的哑铃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学习等能力。同时这个健身一样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拿起哑铃就希望立即训练出完美的肌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便签阅读法的高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