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RIP和OSPF的概述
(一)RIP概述:
(1)定义:
(2)RIP有两个版本:
(3)目的:
(二)OSPF概述
(1)定义:
(2)目的:
(3)特性:
23.关于自治系统的描述
AS(自治系统):
AREA(区域):
24.OSPF的基本原理
(1)建立邻接关系,过程如下:
(2)路由计算:
25.OSPF非骨干区分类及特点
26.OSPF环境中多点接入网络路由信息的交换方法
27.OSPF报文的类型
① Hello报文
② DD报文
③ LSR报文
④ LSU报文
⑤ LSAck报文
RIP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的简称。它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主要应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例如校园网以及结构较简单的地区性网络。对于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大型网络,一般不使用RIP协议。
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算法的协议,它通过UDP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使用的端口号为520。
RIP使用跳数(Hop Count)来衡量到达目的地址的距离,称为度量值。在RIP中,缺省情况下,路由器到与它直接相连网络的跳数为0,通过一个路由器可达的网络的跳数为1,其余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度量值等于从本网络到达目的网络间的路由器数量。为限制收敛时间,RIP规定度量值取0~15之间的整数,大于或等于16的跳数被定义为无穷大,即目的网络或主机不可达。由于这个限制,使得RIP不可能在大型网络中得到应用。
为提高性能,防止产生路由循环,RIP支持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毒性反转(Poison Reverse)和触发更新功能。
RIP协议是最早的内部网关协议之一,RIP协议被设计用于使用同种技术的中小型网络。由于RIP的实现较为简单,在配置和维护管理方面也远比OSPF和IS-IS容易,因此在实际组网中仍有广泛的应用。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IETF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目前针对IPv4协议使用OSPF Version 2,针对IPv6协议使用OSPF Version 3。
在OSPF出现前,网络上广泛使用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作为内部网关协议。由于RIP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存在着收敛慢、路由环路、可扩展性差等问题,所以逐渐被OSPF取代。
·适应范围广:应用于规模适中的网络,最多可支持几百台路由器。例如,中小型企业网络。
·支持掩码:由于OSPF报文中携带掩码信息,所以OSPF协议不受自然掩码的限制,对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提供很好的支持。
·快速收敛: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后立即发送更新报文,使这一变化在自治系统中同步。
·无自环:由于OSPF根据收集到的链路状态用最短路径树算法计算路由,从算法本身保证了不会生成自环路由。
·区域划分:允许自治系统的网络被划分成区域来管理,区域间传送的路由信息被进一步抽象,从而减少了占用的网络带宽。
·等价路由:支持到同一目的地址的多条等价路由。
·路由分级:使用四类不同的路由,按优先顺序来说分别是:区域内路由、区域间路由、第一类外部路由、第二类外部路由。
·支持验证:支持基于区域和接口的报文验证,以保证报文交互的安全性。
·组播发送:在某些类型的链路上以组播地址发送协议报文,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在互联网中,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是指在一个(有时是多个)实体管辖下的所有IP网络和路由器的网络,它们对互联网执行共同的路由策略。
每一个AS可以支持多个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一个AS内的所有网络都被分配同一个AS号,属于一个行政单位管辖。AS号分为2字节AS号和4字节AS号。其中2字节AS号的范围为1至65535。随着时间推进,可分配的2字节AS号已经濒临枯竭,需要将AS号的范围从之前的2字节扩展为4字节,其中4字节AS号的取值范围为1至4294967295。4字节AS号还可以用X.Y的形式表示,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至65535,Y的取值范围为0至65535。(考试不作重点)
OSPF 中划分区域的目的就是在于控制链路状态信息LSA 泛洪的范围、减小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大小、改善网络的可扩展性、达到快速地收敛。
OSPF协议路由的计算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
① 本端设备通过接口向外发送Hello报文与对端设备建立邻居关系。
② 两端设备进行主/从关系协商和DD报文交换。
③ 两端设备通过更新LSA完成链路数据库LSDB的同步。
OSPF采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计算路由,可以达到路由快速收敛的目的。
① 标准区域:
除骨干区域外的默认的区域类型,在该类型区域中,各种类型的 LSA 均允许发布。
② 末梢(末节)区域:
即 STUB 区域,该类型区域中不接受关于 AS外部的路由信息,即不接受类型 5 的 AS 外部LSA,需要路由到自治系统外部的网络时,路由器使用缺省路由(0.0.0.0),末梢区域中不能包含有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 ASBR。
③ 完全末梢(完全末节)区域:
即totally Stubby 区域,该类型区域中不接受关于 AS 外部的路由信息,同时也不接受来自 AS 中其他区域的汇总路由,即不接受类型 3、类型 4、类型 5 的 LSA,完全末梢区域也不能包含有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 ASBR。
④ 次末梢(末节)区域:
即NSSA区域,允许接收以7类LSA发送的外部路由信息,并且ABR要负责把类型7的LSA转换成类型5的LSA。
⑤ Totally NSSA区域( totally stubby not-so-stubby area):
既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外部路由ASE LSA(Type5 LSA)在区域内传播,也不允许区域间路由(Type3 LSA)(除了缺省的Type3 LSA之外)在区域内传播。(首先是一个NSSA区域,禁止了LSA-4和LSA-5,可以有LSA_7,在NSSA区域的基础上,禁掉了LSA-3)
选举出DR、BDR以及非DR/BDR建立邻居关系,非DR/BDR之间通过DR/BDR交换信息。
OSPF用IP报文直接封装协议报文,协议号为89。OSPF分为5种报文:Hello报文、DD报文、LSR报文、LSU报文和LSAck报文。
最常用的一种报文,其作用为建立和维护邻接关系,周期性的在使能了OSPF的接口上发送。报文内容包括一些定时器的数值、DR、BDR以及已知的邻居。
两台路由器在邻接关系初始化时,用DD报文描述本端路由器的LSDB,进行数据库的同步。报文内容包括LSDB中每一条LSA的Header(LSA的Header可以唯一标识一条LSA)。LSA Header只占一条LSA的整个数据量的一小部分,这样可以减少路由器之间的协议报文流量,对端路由器根据LSA Header就可以判断出是否已有这条LSA。在两台路由器交换DD报文的过程中,一台为Master,另一台为Slave。由Master规定起始序列号,每发送一个DD报文序列号加1,Slave方使用Master的序列号作为确认。
两台路由器互相交换过DD报文之后,需要发送LSR报文向对方请求更新LSA,内容包括所需要的LSA的摘要信息。
LSU报文用来向对端路由器发送其所需要的LSA或者泛洪本端更新的LSA,内容是多条LSA(全部内容)的集合。LSU报文在支持组播和广播的网络中是以组播形式将LSA泛洪出去。为了实现Flooding的可靠性传输,需要LSAck报文对其进行确认,对没有收到确认报文的LSA进行重传,重传的LSA是直接发送到邻居的。
LSAck报文用来对接收到的LSU报文进行确认,内容是需要确认的LSA的Header(一个LSAck报文可对多个LSA进行确认)。LSAck报文根据不同的链路以单播或组播的形式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