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最后的机会

中国人想象的世界是,中国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四周国家环绕在中国周围,都沉陷在野蛮愚昧之中。缔造盛世的乾隆,更是对自己的帝国有着无比的优越感。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者马嘎尔尼,以庆祝皇帝八十岁大寿为由来访问大清国,乾隆十分高兴。在英国看来,此次访问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希望打开中英贸易大门,但在乾隆看来,这仅仅是一次进贡,是大清国影响力的有力证明,从此大清将多一个朝贡国。

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为表诚意,英国准备了大量礼品,一些它认为能够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东西,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见到皇帝,却让英国使团颇为震惊。

第一件事是要向皇帝下跪磕头,这让他们不理解也不能接受。在英国人眼里,他们对中国进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访问。而在中国人眼里,压根没有“平等”二字,对内如此,对外亦是如此。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东方向英国开放贸易,并使英中关系建立在条约的基础上”。那个时代英国人头脑里装着的是欧洲社会流行的启蒙运动的信念,那就是外交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而扩大国际贸易对全世界都有益。然而,在乾隆时代,这是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观点。

在中国人眼里,天朝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英国人不太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在乎那个三跪九叩之礼,而中国人也实在不能理解英国人为什么拒绝做这个并不难学会的动作。两个民族的思维,实在是大相径庭。

英国人拒绝行礼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中国朝野。中国朝廷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随众俯首,中国人也不再勉强他们非要把头碰在地上。晋见因此勉强得以举行。

第二件事是皇帝对英国礼品的态度。听说有礼物,乾隆当然很期待,特别是西洋的东西,国内的奇珍异宝见多了,很想看一看一些稀奇的东西,于是,礼物就在乾隆期待的目光中被送了上来。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运到承德的体积较小的礼品,内容有二百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气枪,两支猎枪,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等。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皇帝略感失望,这对他好像没什么用,特别是呢料,他不需要。望远镜早就传到中国来了,他的爷爷康熙就曾有过一台,虽然这两台望远镜的档次看起来要高一些,但区别也不是很大,枪支他也有。

虽然对这些小件礼品有些失望,不过对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还是充满期待。然而,他再次失望了。原因是,他根本看不懂英国人带来的“天体运行仪”。对于这个仪器,英国人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因为它立体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阳系的全貌,这对于还停留在“天圆地方”阶段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进步。但遗憾的是,没有中国人能够看懂,包括乾隆在内,所有人都将这个“天体运行仪”看成了“气节测算仪”。

唯一引起乾隆兴趣的是帕克透镜。英国人在他面前卖力地示范,而他对于那个能将铜钱熔化的仪器也很好奇。但是硏究了一会儿,他就失去兴趣了:这个笨重的家伙除了可以点火之外,还能做什么?谁又愿意用它来点火呢?

在礼品中,英国人最希望中国人重视的是“君王”号的缩小模型,这是一艘装备着一百一十门大炮的战列舰,是英国舰队中最出色的战船。如英国人所愿,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他提的问题却遇到了翻译上的困难。

皇帝十分扫兴,由此总结,英国人是一个爱吹牛的民族,开始所称的极大极好的贡物,只不过是“张大其词”,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国人自制的“精巧高大”。

英国使团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舒适度极高的马车,但由于车夫需要坐在上面,皇帝要坐在车厢里,这样一来,车夫的位置就要比皇帝高,而且背对着皇帝,如此不合“规矩”,根本就没被乾隆看见。

乾隆觉得被骗了,于是下谕,驳回英国人关于贸易的所有请求。乾隆的这道谕旨,向世界宣告了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不可能。乾隆不知道,他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