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从虚假走向虚假


最近的时间几乎都是给了毕业论文。

我的研究生生活因为这次疫情被削减了半年,而最后的这一年也已经过去快一半了。

静下来的时候,会回想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如果给个总结的话,应该算是近乎虚度吧。

虽然不是每天浑浑噩噩,也不是一事无成,但是对于最初的设想和目标,我可以说是做的蛮失败的。

by.大卫·霍克尼


这两年我变了很多,不再像本科那样,事事往前站,对所有事情都积极活跃,这两年我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这里有自愿的因素,也有被动的因素。

这两年里,变得更好依然是我的最终目标,可是现实是,我的变化可能就只有长了两岁吧。

研究生的这两年时间,像是我迈入社会之前的缓冲。我看见了更多属于现实社会的一面,感受到了更多在权利结构下生存的所谓“做人的道理”,认识到更多自己的局限。如果说之前的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话,现在的我虽不至于是一个现实主义,理想化的东西还在,只是理想化的东西在我的脑子里有些弱化。

by.大卫·霍克尼


黄磊老师在第一期的“向往的生活”里说,人就是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先是相信一切东西都是真的,后来就发现好像一切东西都是假的,再后来发现有真有假,到最后觉得无所谓真假。

也许我现在所经历的正是黄磊老师所说的“开始怀疑一些事情的真假”。怀疑自我认知,怀疑学术,怀疑善良和正直,怀疑平等和公正。

大多数时候,我的思想都算积极,相信未来是好的,相信工作是好找的,相信真诚是人的底色,只是,有些时候我会反驳自己,也许我的积极并不是事实上的乐观,只是我未谙世事的天真。

就像高中生会为了选秀节目里的小姐姐着迷一般,不是因为她们看见的真的就是好的,而是因为他们看见的还太少了。

by.大卫·霍克尼


我一直都有点羡慕那些能在现实世界里保持现实的人,但同时我又要求自己不用在现实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熟练的大人,一部分原因是尝试熟练之后的失败,另一部分原因是想保有自己的一份理想主义。

喜欢电影“少年的你”,小北和陈念的故事让人喜欢,但是我更喜欢的是里面关于少年的诠释。“你和我不会,因为我们是大人,但他们会,因为他们还是少年。”

为什么我们会经历一段“怀疑真假”的过程,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相信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也许会因为社会规范,因为别人的解释而让我们对这些东西的真实存在产生怀疑。而为什么有些人能在最后“无所谓真假”,因为他们相信“相信”本身。“相信相信本身”这句话是周冬雨给“少年的你”做宣传时发的一条微博(也有可能是千玺),当时觉得这句话很绕,但是好像很有道理。当我看完电影,又在“向往的生活”里看到黄磊老师说的那句话,我才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相信什么东西,最重要的是相信“相信”本身。

比如“我就是相信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这件事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好人没好报这种事也会发生,重要的是我们对好人有好报这件事的坚信,我们会因为这种相信而保持积极和阳光,也会因为这种相信而生活在一个更温暖的社会。

很多时候,变了的可能不是我们曾经相信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放弃了继续相信的权利。

只希望,当我能成为一个“无所谓真假”的人的时候,“真”的东西多一点。不对,我该先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无所谓真假”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法||从虚假走向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