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高视野、高端化,论新学校如何走得更好!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基业,兴建学校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新学校既要练内功,更需要外力来扶持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并在短期内打造出精品化学校,扩大社会影响力。

  首先是选址以及蓝图,新学校应该建设在交通相对便捷而又远离闹市、商场的地方,学校整体的地基应该垫高,在建设前下水道等地下工程先应该高质量做好。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实验室、餐厅、报告厅、体育馆、图书楼、运动场等都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新学校一定是校园设计科学,处处能体现出人文气息的地方。学校的总体规划决定一个学校的命运。

   学校文化内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以领导的好恶为增减,这个也要形成传统,不能因领导的好恶而更换,有的校长到新学校不是挖树,就是拆墙,把几十年的大树和能够体现学校厚重历史的东西都拆光了,能说这学校是一所老学校吗?文化和景观的底蕴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一个学校在设计蓝图的时候,就要为学校打好深厚文化底子和景观基础。

    新建学校,要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利用一切条件把各种课外活动都要搞起来,成立“小天才成长部”、“名师训练营”、“教育信息服务部”、“课改成果宣传推广部”、“课程研发部”、“后勤保障部”。

    新学校要形成校园特色课堂,设立“未来型管理人才班”、“体育特长高手班”、“舞蹈音乐天才苗子班”、“国画书法大师班”、“沙画达人班”、“超级魔术之星班”、“国际英语特色口语班”、“花乡板材木艺设计班”、“创客编程红客高手班”等,新的学校一定是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在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能够率先招聘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利用特色教育来拉升整个教育水平

  名校都有一套“治校方略”,好学校不仅要有一流的建筑,有一流的教师,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模式。教育是一个良心行业,不是靠“管”死老师,“看”死学生就能产生巨大效益的,天天让老师“刷脸”,是刷不出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教育的管理必须靠激发教师内在的教育潜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才行。全县所有学校都要把培养师资放在和培养尖子生同等重要的位置,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师资,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未他们创造更多的上升平台。对于学校中层的选拔和任用,“有制度、有规矩、有程序”,让能者上庸者下。

  新学校要有“造血”的功能。一所名校之所以有名,一定是建立在必要的保障基础之上的。只有设立校产自带商业广场,才能为教师提供稳定充足的培训、实验、活动等资金。新学校门前自带一个可以设立免费的地下三层停车的小广场,广场周边设立商业圈,学校收取一定的租金。商户楼上设立出租房,设计一室一厅一卫,出租给学优生居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科教兴县奠定良好的基础。

    曾经学校纷纷兴办实业,办服装厂、冰棒厂、鞋厂、水厂等,用来贴补公用经费,然而事实证明,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教育部门不适合搞企业,但是,一个学校往往有商聚效果,在学校周边往往容易形成商业圈,所以,在新学校设计蓝图上,一定要在校园整体设计上,在校门口设计一个小型商业广场,广场下建设三层免费停车场,广场四周建设六层商住房,下面两层租赁,楼上四层出租,每年的租金,不仅为学校提供保障,也为县域范围内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经费保障。

    新的学校,要有品牌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把教科研活动安排在这些新建的学校。比如,定期举办“大师名人讲座”,比如进行各种科技实验竞赛,比如体育比赛,比如各种社团活动等,只有多举办活动,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促进新学校教师更快成长。

    同时,也希望地方宣传部门,设立以地方主要分管教育的领导为组长的“教育发展促进会”。当务之急就是要统筹师资的分配,尤其是“拆巨校,分师资、助新校”,都需要各部门协同才能在短期内实现。长远看,需要促进会要积极筹集资金,争取省内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在本地开展,扩大具有影响力教育的交流频次,承接省内外各种大型中小学教育研讨会,承接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利用新建学校以及各种公共场馆扩大本地教育影响。

  顺便提醒一句,新建设好的学校最好不要以一中、二中、三中或某某路学校命名,显得搞教育的人一点文化水平都没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键盘手”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情怀站在伟人肩膀上看世界,通过敲击键盘能够“寻觅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采用“天问体”,问天问地,问得问失,问东问西,问黑问白,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思考:

  1.学校设计科学合理,中外文化元素和当地景观的结合,倾力打造精品学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伟业。

  2.新学校不能用旧的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可以从新学校开始,不能出现“能人治校,人在校兴,人走校衰”的现象。

  3.新学校设计自带“小经济广场”,为学校提供充足学校的活动经费,让各种学校的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为师生的进修、培训、加班、学习等,提供足够资金,为县域范围内教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教育自筹”活动经费,为深化教育改革,让教师走出去和聘请省内外名师、专家,提供足够的经费。

  4.新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给学校的发展留足扩展的空间,储备土地可以种植一些植物,开展生物实验课程等,未来可根据情况适当扩大学校规模。

  5.学校周边的停车位往往很紧张,在学校门前以及校园内建设免费停车场,这也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资产的社会效益。

  6.好教育一定有好师资,新学校面临最大的问题也往往是师资不足问题,拆巨校,可以分一部分优质师资,但最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给中青年教师提供不断上升的平台。

  7.新建学校以“精品化、小班化”为主,结合社区实际,服务民众,让学生能够在十五分钟步行的区域内到达就读的学校,从而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8.教育各项活动要向新建学校倾斜,加大宣传新学校,促进新学校教师队伍的融合,扩大社会影响力,尽快打造出精品学校。

  9.新学校一定是走在教改前沿的学校,在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都应该走在前列,不能用“新酒瓶、装老酒”,把一个好好的新学校变成“一言堂,家长制”,导致学校未老先衰,丧失锐意进取的势头。

  10.设立创新班,不是变相的开办实验班,有些孩子对文化课的确不感兴趣,但是却是某些方面的天才,为啥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呢?新建学校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不能拘泥于文化成绩,而要发现和培养特长学生,让人才辈出,不只是一句口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起点、高视野、高端化,论新学校如何走得更好!)